就佛教的观点,被欺负时,应对方式
(注意,这里单纯讲的是被欺负、被人骂、被嘲笑、不礼貌对待之类。
如果是严重的,被偷抢身体财产侵害之类,该走司法途径的就不适用):
1.一开始温和回应对方,跟他讲道理;同时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
2.若还是被欺负,道理讲不通,确定对方是不可理喻的恶人
那就只能用“梵坛、又称默摈”对待
“温和回应”并不是执著
相反的,你若一开始就强硬回应(责骂、批评、酸他、呛他之类),会有几个缺点:
第一,直接强硬回应,你们的关系就没有转圜余地,杠上了
第二,直接强硬回应,你等于起了嗔怒的心和行为
在嗔怒的情况下,你很难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过失
第三,即便之后发现自己有过失,因为关系已经闹僵,很难平复
最重要的是
直接强硬回应,你等于种下恶缘的梁子
他之后反而会把矛头指向你
一开始用温和应对,就算心理不爽也没差,至少不要跟他结下梁子
而若是一再被欺负咧?
那这种恶人只能用“梵坛、梵罚、默摈”来处理
所谓“梵坛、梵罚、默摈”
就是“不与之对话、沉默、不理会、不合作”
讲白话就是彻底把它当空气
不与之为伍、不交谈、不互动、离他远远的
同时,也不用跟他说教、不用骂他
切记,也不要用嫌恶的态度对他。也不要背后说他坏话…..
反正一切随他去,大家做表面即可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对恶人,你只要有所强硬回应,不管是骂他、指责、讲道理….
恶人都会当成你跟他结下梁子
就算你有道理,恶人也会恼羞成怒
之后就没完没了。恶人是不会自省的
这样您只会一直陷在这段恶因缘中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鸟他,连说话互动都不要
平常也不用特别对他表现反感,也不要嫌恶它
业务上有接触,就做表面即可
总之,就完全把它当成不重要的人,当空气,不要深入接触
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很逃避
但套句佛陀的话,“梵坛、梵罚、默摈”其实就是把对方判死刑的意思
“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杂阿含,第909经)
对佛陀来说,有些人怎样也渡化不了
就只能放生让他自生自灭了
佛陀的僧团里有的人就是如此
比如Chandaka(车匿比丘,或称阐陀比丘、孱那比丘)
他是佛陀在当太子时的马伕,负责驾车
当初佛陀溜出王宫,不肯回去,就是阐陀比丘载他出城的
而这位比丘随佛陀出家后
态度很傲慢(大概是觉得佛陀是他靠山、好妈几 、佛陀是靠他带出城才有今天…..之类)
比如,阐陀比丘犯戒后被其他比丘要求悔过
阐陀比丘说:你们不应教我,反而是我要教你们。佛陀是我的主人,佛法出于我,而不是你
们,竟然教诫于我。各位,不要说我的好坏,我也不会说你们的好坏”(五分律,3卷,第1
2)
对其他人恶语相向,也看不起其他弟子
僧团很多人对阐陀比丘很头疼
佛陀也教诫过他,但没效果
当佛陀要涅槃前
阿难就问佛陀该怎么处理阐陀比丘?
佛陀就答“以梵刑罚之”(增一阿含经37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7)
要大家不要鸟他
最后,佛陀涅槃后,僧团就如此对待阐陀比丘
不与之共语,除非他肯悔改
而此时阐陀比丘也没了傲慢的本钱,加上年纪大,修行没成果
最后他只好低头去请教其他比丘,处处请人为他讲法
而既然他低头请教了
别人当然要为他说法,否则等于是嫌恶他,也不行
所以大多数比丘都给他表面回应,只是机械式的,简短的,把世尊讲过的几句经文唸给他听
了事,就不回应了
最后,他只能求法于阿难
在阿难的开示下,后来阐陀比丘才证果
(杂阿含经,第262经)
另外,佛陀和提婆达多的故事,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提婆达多数次想抢夺僧团的主导权,甚至怂恿比丘离开佛陀自立僧团
那佛陀如何处理提婆达多?也是远离他 不理他
有次在路上远远看到提婆达多走来,佛陀就绕路而行
阿难问: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害怕提婆达多吗?
佛陀:我不怕他,但这种恶人不应与他相见。
不要和无信、无戒、无闻、无智的愚人见面
也不要和愚人共事、言论、说是非
愚人造作恶行,把正确的见解当成特例,日益增长不正确的邪见
(增一阿含,13卷,第6)
总之,就一个要诀:“不要结梁子,种下恶缘”
当然,这期间也要反省自己的身口意
看是不是有过失、反应过度、冒犯别人之处
最后,在忍耐,不理他之后,就没事了吗?
当然不是,这时才是修行的重点
修慈悲喜舍,换位思考对方为何会这样?并让自己转念
悲悯他、感谢他让你有测试心性的机会
修四正断
断绝怨恨报复的心
自省忏悔自己过去犯过的类似错误
静心禅定
然后试着让自己脱离嗔恨的情绪,走出情绪
虽然不容易
最后分享一句话: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引述 《a1258chen》 之铭言:
: 感谢各位的回答
: 但仍有些疑问
: 虽然有些佛教师父的说法是要柔和应对
: 但若坚持柔和应对 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 我看阿姜查的书 他就有时凶 有时和善
: 也有心理师的书会写
: 若别人一直欺负你 你也笑脸迎人
: 那你就会继续被欺负
: 那以佛教的观点来看 是如何呢?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