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圆瑛法师 劝修念佛法门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2-03-01 15:19:47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
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之因缘也。我佛释迦牟尼,观见众生,本来
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觉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
,依然存在。如宝藏埋于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欲令众
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
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
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
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
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金刚
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也。
“知见”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知见
”,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无
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著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
古德所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
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
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
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
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
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
。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
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
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
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
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后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
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
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
,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
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
净土法门,于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
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对机之教,
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极乐世界,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后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
所成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
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
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
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
相信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
具。奈为烦恼所误,结业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
、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
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
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
。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
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
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
苦,八五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
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
,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有
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而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
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
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
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
门,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
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地”)。”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耳。古人云:“佛
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汝我生当末世,
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
。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众生,如母
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
,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
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怀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
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
得往生。二十一日后,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吾愿足
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我师一念登初地
,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
,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
愿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行。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
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
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
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
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
净业。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
能念于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
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
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实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
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皆不专修事相,而纯修理观。观力成
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
功成。
信、愿、行三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三界,便离生
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