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02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06 14:22:36
【8】净土宗的修学,就是要想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第2卷/共20卷)编辑者:净愿兰若
净土宗的修学,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所开演出来的就是他力门、果地教。换句话说
,我们所有的一切修行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包括来世的解脱,完全是来自阿弥陀佛本
愿的摄受。
那我们要做什么事呢?
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够了,那就是:想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使令这一念心能跟阿弥陀
佛的心──心心相应、感应道交。就做这件事情,而不是要你去修种种波罗蜜。
也就是: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相随顺。弥陀的心是寂静的,你的心是散乱的
,怎么感应呢?弥陀的心是正念的,我们是颠倒的,又怎么感应呢?所以当你的心极度散乱
、起颠倒时,你说你看到了佛、佛陀现前了,那你要小心了!没有一尊佛会在你起颠倒、
散乱的时候现前。
这时候,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不相应的──你的心攀缘娑婆,阿弥陀佛安住在极乐,怎么可
能感应呢?所以才说,感应道交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是你的信心、愿力,要有充
分的准备!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断烦恼,带业往生是不用断烦恼的。但是临命终的时候,
必须把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就是感应道交。
虽然我没有办法断烦恼,但是我可以将我的心态,调到跟佛的心态相随顺,这样才能带业
往生。所以临命终时,你的烦恼不能活动,所谓带业往生是以正念往生的;当一个人起颠
倒时,阿弥陀佛没有办法跟你感应道交。所以临终的时候,必须把你的心态,调到厌离娑
婆、欣求极乐,调到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往生了。
要知道:净土宗不是以断惑证真往生的,是以正念往生的,这叫随念往生。虽然说我的烦
恼还没有断,但是我烦恼不活动。古人讲:带业往生,只能带种子不能带现行;烦恼的活
动会破坏你的心态、破坏你的正念,你就不能往生了。因为:你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在
修止观的过程当中,关键不在你看到了七宝池、八功德水,而是当你看到这些意境之后,
如何去培养你皈依的心。
好比说:极乐世界的莲华很庄严、怎么样…然后呢,就没有了。应该是把这些庄严,会归
到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因为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所以我要往生。必须要藉相修
心,依十六观经的教法,观想变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然后培养一种皈依的心,这样就对
了!
所以在修止观之前,智者大师要我们先做好心理建设,为什么要修观呢?这叫托境修观,
佛相乃显,假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启发我们对弥陀强烈的皈依,让我们放弃对娑婆
世界的贪恋,完全是为我们临终正念做准备。
所以在修观的时候,最后的会归处,整个十三观之观想念佛,思想的导向,就是:为了培
养一心归命。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根据这一愿往生的念佛人,善导大师解释说,偏重在至心信乐。你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信
仰:相信自己是生死罪恶凡夫,没有出离的因缘;相信阿弥陀佛广大的四十八愿,一定可
以救拔我,所以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终时,以强烈皈依心,持名十句佛号,
这十句只是一个概念,不是刚好十句,意思是念念相续,乃至净业成就。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种人对于弥陀信仰特别强烈,他完全是仰
赖佛陀的功德,而往生的。其实《佛说阿弥陀经》比较偏重在第十八愿;《无量寿经》和
《观经》,就有一点偏重净土的庄严。
再看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是指一个大乘行者,他有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而且还付出行动,修诸功德。包括了善业的布施、持戒、忍
辱…也包括了正念的止观修法。
但是这个地方偏重于止观,特别是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相。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后,
考虑到五浊恶世的问题,所以为菩提道,而发愿求生净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与大
众围绕,现在其前,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所以他在修观的时候,是专观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就是偏重于净土庄严。
本经是偏重在第十九愿。当然,我们可以两种兼修。
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说:持名为正行,以观想为助行。
因为修观想可以提醒自己,培养对极乐世界皈依的心,当佛号提起来的时候,就能够以这
种强烈的坚持,去抗拒你的妄想。佛号是要坚持的──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这
坚持的动力,来自于你对弥陀的皈依。
有些人临终的时候,没有办法坚持念佛,心随妄转。这是为什么?因为平常的心理准备功
夫不够,只是念佛,缺少皈依的心,没有强烈的皈依感。
本经的所观境,就是观想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往生愿力,这是我
们要清楚的。
【9】这部经的结构,将分成五段来说明!
继续看下面的解释经题:经题讲到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调伏的
问题。
一、本经的十六种观想,是以何为住?以一念心性为住,莫向外求。
二、其次,应当如何调伏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呢?是以净土的庄严为所观境,来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调伏我们对三界的爱取。
最后看通题经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梵语修多罗,叫契经;上契十方诸佛实相之理,下
契众生差别的根基,叫做契。
这部经的经题,有两个字是重点:第一个是佛,是指能说法的人,这个也很重要;不同的
说法主,修行的份量就完全不同。
第二个是观,我们怎么修观呢?就是观佛的境界。
这是整部经的两个主题。
看经文大意:*2-10
贰、经文大意。在进入经文之前,先将这部经的结构,分成五段来说明:
甲一、逆缘触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