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21(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9-01-29 00:22:17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倒数第二行。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我们就圆满了,所以今
天起要赶进度。实在说我们这是长期讲经道场,尤其是专讲净宗,有许多地方读读都可以
明了。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需要细说,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参考《无量寿经》、参考《弥陀经
疏钞》,意思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
  这一行要跟诸位特别介绍的就是“无生法忍”,实在讲无生法忍最重要就是那个“忍
”字。佛说法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在《仁王经》上,他把菩萨位次分成五大类,这个五大
类统统用忍来代表。由此可知,忍实在是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经》上所看到的,菩萨
修学的纲领有六条,六度,《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六度当中的布施跟忍辱。你看其
他的四条说得很少,布施说得多,忍辱说得多。由此可知,这六大纲领里面最重要的还是
布施跟忍。布施就是放下,如果放不下,就不能忍,不能忍就放不下,这是一定的道理,
真是互为因果。
  五忍,在《仁王经》里面,第一个是伏忍,第二个是信忍,第三个是顺忍,第四是无
生忍,第五是寂灭忍。在《仁王经》上,把五忍配在十地菩萨,伏忍是三贤位,信忍是初
、二、三地,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十地、等觉是寂灭忍。“信
”这个字标准就很高了,确实在真正讲到菩萨,应该是有这样的标准,没有入初地,还都
不能认真讲信佛。但是《仁王经》上所讲的,是别教,不是讲的圆教,别教的初地就是圆
教的初住。所以此地第一行,“疏云,无生法忍,是初住初地”,初住菩萨这是讲圆教,
初地是别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能够称得上是无生法忍。但是要是严格
的来讲还不行,《仁王经》上讲的比较严格,严格的讲,七地菩萨证的是下品无生忍,八
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这是讲正式证得的。由此可知,初住、初地所证得
的无生忍是相似的无生忍,为什么?他是信忍、顺忍,相似。伏忍都还谈不上,伏是什么
?伏烦恼。在净宗里面讲,伏烦恼这个阶段就是功夫成片,信忍才是事一心不乱,到无生
忍是理一心不乱。信、顺都是事一心,事一心里头有浅深程度不同。理一心是无生忍、寂
灭忍,都是属于理一心,寂灭忍,理一心功夫深,无生忍,理一心功夫比较浅。特别重视
忍这个字。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法不能够忍耐就不能成就,
可见得六度里头忍辱波罗密是成败的关键。忍才能有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要以净土宗来
讲,定就是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得定之后才开智慧,所以忍辱确实是关键。譬如我们
今天讲修学,修学在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修学都是一门深入。一门就要忍,其
他的法门我暂时都要放下,一切经论我不能看,也不能听,我只好乖乖的学一门,这就是
要忍。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多门就不精;多门那种进步叫杂进,不叫精进。杂进,得
定就难,换句话说,得清净心就难。精进,得清净心就容易。因此,古来祖师大德门庭施
设不同,常常称赞自己这个法门,贬低别的法门,那是一种权巧的手段,绝对不是轻视其
他法门,有这个分别执著,不是;他是用这个方法强调,加强初学人的信心。参禅的,从
禅一门深入,不能再去学教、再去念佛,为什么?那就变成杂。念佛的人也不能学教,也
不能去参禅。总而言之,法门一定是一门才能深入。
  门门都好,为什么?门门都可以明心见性,都能达到目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
高下”,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这么许多法门里面,我们只能选择一门,这个重要,如
果同时选定多门,很难成就。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教导他的学生,每个学生也都是学一门
。佛讲经他们都来听,那都叫旁听,来当影响众,拿现在话来说就是护持道场,使道场听
众人数增加,初学的人能够加强信心。如果佛讲经,只有三个、五个听,人家看到这个场
面都不相信,信心失掉了。所以这些菩萨、罗汉们帮助佛庄严道场,加强初学的人信心,
目的在此地。他们坐在那里,听与不听不一定的。有时候佛讲经,他在那里念佛,根本一
句也没听见。这是庄严道场,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至于什么叫做无生法忍?我在此地略略的说一说。“法”是一切法,无生法忍是一个
法,法是指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你几时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
,你承认、你同意、认可,觉得佛讲这个话决定没有问题,是事实,你就证得无生法忍。
我们现在看一切法有生有灭,看到动物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到矿物有成
住坏空,一切法是无常的,这是我们的看法,我们觉得这是事实。佛今天跟我们说一切法
不生不灭,我们听不懂,我们听了怀疑,为什么?跟我们的观察完全相反。佛的境界跟我
们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的看法跟他看法不一样?我们是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变成
生灭的了。佛用的是不生不灭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不生不灭。从这个地方也证实,一
切法是唯心所变,一切法唯心所转,是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证明这个理论。所以佛
教我们见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
  怎样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那要甚深的禅定。甚深禅定就是心定。净到极处,这个心
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所以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
七地以上菩萨,见到一切万法不生不灭。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真心
,我们用的都是妄心,妄心就是生灭心,就是心里面有念头。什么时候心里头没有念头了
,妄念都没有了,这恢复到自己的真性。这也是说明,佛法修行不管是哪一宗,无论是显
教密教、禅宗教下,修学最后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不是这个目标,那就不是佛法。
佛法无论多少法门、多少宗派,只是方法、途径、手段不相同,他的方向、目标一定是一
致的,成佛。成佛是什么?明心见性就是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决定是一致的
。在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只是各宗使用的
名词术语不相同,其实是一桩事情。所以学佛简单的讲就是修清净心,就是修一心不乱。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处事待人,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修一心,这就对了。
  初心的人,就是初学的人,因为习气重、烦恼深,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面修行没有办
法,功夫不能得力,所以要选择环境。想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教诫弟子住“阿兰若”,
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吵闹的地方。“阿”翻作无,“兰若”是喧哗热
闹,不是一个喧哗热闹的地方,拿我们中国意思说就是寂静处,非常安静的一个环境。阿
兰若的标准,佛教里头有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牛叫的声音听不见。因为从前修行人都是
乡下居多,乡下耕种都是用牛,牛叫的声音很大。农夫家养的牛,牛叫的声音听不见,这
就很安静。要是现在就是车的声音不见,这个就比较安静,闹区一定要避免。这个定义也
应该随着时代标准不相同,从前牛叫的声音很大,现在火车、飞机的噪音比从前是要大得
太多了。这些噪音我们统统听不见,这个地方叫做阿兰若。这是便利于初学。
  可是真正心地清净了,不能老住在这个地方,老住在这个地方心地未必是真清净。清
净一个程度之后还得到闹区去,到闹区看看心还清不清净。闹区里面,这个心立刻就受影
响,就要退回来,那个地方不能住。如果在闹区里头不影响,心还是清净的,就可以住下
去,动静一如,染净不二,那是真正成就。所以,小乘人不敢接触城市,大乘菩萨修定是
在市廛里面修。你看《华严经》,鬻香长者修禅定的,在哪里修?经上讲在市廛。市廛是
什么意思?就是商业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那里修禅定。他在那里修禅,是不
是在那里盘腿面壁?不是的。他在那里去逛街,这也看看,那也看看,那叫修禅定。我们
看到完全看不出来,他在那里修禅定,他在闹区里面转来转去,他是定慧双修。他都看,
像现在新的产品他都知道,都知道是慧,他样样都晓得;看了之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
定,他在那里修定。不像我们凡夫看到,这个好,赶紧买回去,动了心,定没有了,慧也
没有了。所以他是常常去逛街,常常逛热闹的场所,他样样都晓得,慧成就,看了之后如
如不动,定成就,人家定慧是在这里修的。这是小乘人决定不敢的,那就是说功夫到了家
,修行的方法跟我们普通修行方法不一样。
  大小乘的差别,简单跟诸位介绍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看底下一段。这正式教她修学
的方法,就是十六妙观。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
汝得见。】
  韦提希夫人我们从迹象上去看,她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也是迷惑颠倒,也是感情很重
、烦恼重重,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心想羸劣,未得天眼’,妙观就不能成就。但是佛
有力量,加持她、帮助她,‘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要想见净土,一定要佛力
加持,这是指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凡夫修行,说实在的话,即使有小小的定功,也见不
到西方净土。像我们前面讲的,远公大师一生三次见到佛的净土,那是诸佛如来的胜异方
便加持他,使他见到了。远公能见我们也能见,佛加持他,佛也会加持我们。可是我们不
要有一个心念念求见,为什么?念念求见,心就不清净,功夫不得力。不求见,到时候偶
尔佛加持令你见到,这是给你做证明,加强你的信心,你走的路没错。见不到也不要紧,
不要常常怀疑,我这个没见到,恐怕功夫退步了。这就打妄想,这就错误了。要晓得这个
法门特别重视的是修清净心,因此即使见到,也要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见如不见,对你的清净心毫无妨碍,这就对了。所以修净土的人,不但修净
土,修大乘佛法的人,决定不能贪爱神通。
==
精进,得清净心就容易。因此,古来祖师大德门庭施设不同,
常常称赞自己这个法门,贬低别的法门,那是一种权巧的手段,绝对不是轻视其他法门,
有这个分别执著,不是;他是用这个方法强调,加强初学人的信心。
总而言之,法门一定是一门才能深入。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Iamboy183 (新)   2019-01-29 13:5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29 17:27: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1-29 22:5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1-30 07:31: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