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索达吉堪布问答之因明篇

楼主: Biwogo (非颜)   2018-12-02 11:12:57
◎问:佛教的辩论方法跟西方的逻辑分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d.html
索达吉堪布:我以前看过一些西方哲学的逻辑学,里面讲到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推理
过程。在判断的逆式推理和顺式推理等方面,跟佛教的辩论有些相似之处。
而在佛教的辩论中,论述一环扣一环,如果有丝毫的偏差,这个立论就不成立。而且说它
不成立,有足够的依据,对方不得不承认。其判断依据的方式,也就是在三相方面,佛教
是比较特殊的,在其他的推理方式当中应该没有。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汉传佛教的佛学院不重视因明,藏系的佛学院都很重视因明。依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n.html
索达吉堪布:汉传佛教因明不是很兴盛,跟历史有一定关系,并不是不重视。在21世纪的
今天,汉传和藏传佛教的确很有必要互相学习。以前,藏传佛教不重视素食,汉传佛教很
重视。但藏传佛教非常开放,接纳性比较强,现在很多寺院里面,都在学汉传佛教的素食
观。很多藏僧也跟汉僧一样长期吃素,还开展了许多推广活动。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语
言的隔阂以及各种传统的原因,汉传佛教因明弘扬不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藏佛教交
流的深入,以后也会有所发展。
我在喇荣佛学院里经常讲,佛学院对年轻人要讲得深一点,不要讲得太简单。否则,很多
人依靠网络,找一些材料,很容易就搞明白了。至少所讲的内容,要是很多人不懂的。不
懂对他来讲也是一种提示,是摧毁傲慢的一种方法。最后听完课时,什么都不懂:“这一
节课到底讲的什么?我怎么一点都不明白?”这样就摧毁了他的傲慢心。
霍金到清华大学讲课时,很多听众都睡着了。霍金开始有点不高兴,后来却比较开心,因
为这说明他讲的专业性很强,这些人确实是迷糊了。所以,作为佛学院的老师,有时候很
有必要讲得深一些。
大学里,有些人分别念的确很重,总认为“佛教没有什么不懂的,不过就是善有善报,讲
几个故事。那么简单,有什么可学的?”如果是这样,就让他学学因明,到时不要说学懂
,可能连辩论的理路都搞不清楚。这时,他就会觉得,原来山外还有山,自己并不是全知

现在有很多比较开放的大学,也在开设因明课。所以,我觉得汉传佛教在因明方面,慢慢
会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跟不同的人辩经,可以增长自己的经验。在台湾这种环境,学因明可能只有20个同
学,而在印度也许就是1000多人,两者的学习效果会不会有极大差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f.html
索达吉堪布:学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一种环境。如果与许多人一起专门上因明课,学习
一段时间以后,也许能参加辩论。但因明辩论并不是只要懂一点文字就可以的,即使表面
上能辩论,也不一定能挖出其中深刻的意义。文字的辩论和意义的辩论差别很大,懂得这
一点非常重要。文字上的辩论比较容易掌握,但意义上的辩论能深入的人很少。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有人说学习藏式的辩经,必须要先学藏文,用中文很难通达那么如果想学辩经,一
定要学藏文才可以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e.html
索达吉堪布:如果因明辩论的方法,用汉语推广得非常好,不一定非要学藏文。即使懂藏
文也一样,因为会说藏语,读藏文,不一定就会辩经。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能辩经的
都是层次分明、理路非常清晰的人,至少也要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如
果思路不清,或者连因明推理的专用术语都一窍不通,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句
话,一个人特别清楚它的含义,另一个人根本不懂,那即便学了藏文,也很难展开辩论。
如果特别广泛地长时间学过因明,学得非常清楚,用汉语辩论也完全没有问题。喇荣佛学
院的汉僧中,男女众都有一部分人特别喜欢辩论,虽然他们用的都是汉语,但辩论丝毫没
有受到影响。也许是太喜欢了吧,有一段时间,他们白天晚上一直在辩。后来我劝他们:
“不要辩得太多,否则,辩论也会上瘾的,结果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可能不太合理。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我是佛学系大一的学生。我很想知道,藏传佛教在进入辩论之前,需要学习哪些基
础课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p.html
索达吉堪布:在修学时,把辩论运用到生活中,的确非常关键。有些人的辩论,真正成为
修行之因。宁玛派的很多传承祖师,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在不同的论典中
都讲过,要遣除疑惑一定要先闻思。即便是读世间课程,若没有经过认真系统的学习,也
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一记录下来,再通过长期学习断除疑惑,永远都
是问题。学习佛法更是如此。学习之后,自己私下若没有认真思考,许多问题肯定得不到
解决。这也是现在很多佛教研究者的最大缺点。
以前高僧大德遇到一个问题,都要思考很长时间,反反复复地寻找答案,一直到完全解决
为止。相比他们,我们应该更加用心才对。比如,如果我对业因果,或者对佛教的某个观
点产生怀疑的话,那我就要去问别人,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直到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止。但
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即使问问题,也只是聊一聊而已。回答也好,不回答也好,都没有
什么,答完了也忘完了。看书也是,看完了就忘完了。这种态度,因明逻辑就真的和我们
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你应该用一种很严谨的思维方式反复观察,最后得出一种坚实的、
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结论。获得这种定解,对现在来讲,极其重要。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陈那论师跟法称论师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g.html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中,各个教派都学习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不同教派的祖师也写过相关注疏。我认为这两位论师的观点没有根本差别,因为法称
论师所有观点的来源就是《集量论》。比如,《集量论》讲到九句因,其中真实因有两个
,相似因中的不定因有五个、相违因有两个,总共有九种因。如果是真因,我们可以说“
承许”,如果是其他七种,我们要么说“不定”,要么说“相违”。这样的分类,法称论
师也完全承许。
可以说,陈那论师是因明体系的开创者,而法称论师是其观点的弘扬者。法称论师的所有
论典,其实是对陈那因明典籍的注释。所以只要承认他们其中一者,进一步也会承认另一
者。无论何时何地,对这二者都要平等承许。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问:我记得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他的因明学来自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我想
知道,麦彭仁波切在读了《量理宝藏论》之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是否有进一步的
发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h.html
索达吉堪布:据麦彭仁波切的传记记载,他在净观中见到了《量理宝藏论》的作者萨迦班
智达,以此解开了许多因明方面的迷惑,同时开创了一些新观点。但从麦彭仁波切的弟子
整理的《量理宝藏论注疏》来看,其中的观点和其他大德的注释基本相同,并没有发现哪
些是依靠萨迦班智达而产生的不共创意。虽然在《释量论大疏》中,表面看,麦彭仁波切
的个别观点跟萨迦班智达的有点冲突,比如对遣余在事物的本体上是否存在等问题,有一
些争议。但这只是智者们的游戏而已,后人很难知道其密意是什么。
[编按:《量理宝藏论广释第二十节课》索达吉堪布
什么叫做遣余呢?在颂词中讲了它的定义,所谓的遣余,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
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
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前面已经讲了,遣余是取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分别念
的心识,它能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所有违品,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可以对事物产生决定性
,这就是所谓的遣余。比如我们说“瓶子”和想“瓶子”的时候,当时与“瓶子”直接相
违的所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通过排除与它直接相违的方式来了知对境。]
上师如意宝也有过类似经历。一次法王在光明梦境中,见到一个戴着班智达帽的人(即萨
迦班智达),给了他一本书,然后手挥宝剑,把经函一劈为二。当时,法王觉得一切智慧
都融入到了自己的心里。醒来以后,整个世界上的一切万法好像已经无所不通。法王非常
欢喜,连着几天都没有去上课。
以前我们学《量理宝藏论》的时候,特别羡慕法王,很期盼也能见到萨迦班智达,所以一
边努力学习,一边很用心地祈祷。我的《量理宝藏论》法本,是所有法本中磨得最厉害的
。但是不要说亲见萨迦班智达,就连梦中也是一点感应都没有。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台湾菩提学会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