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22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7-31 11:52:59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四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
入十地也”。这一段注子是讲的十回向。从信心、念心、回向心一直到不坏心,这十种心
修圆满,人我空、法我空都显现了,这个时候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没有障碍了。从这个
地方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众生与佛所以不能起感应,就是我法不空,如果我们能够证到
人我空,与诸佛菩萨就开始感应,就有感应了。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事一心不乱,证得人
我空,如果证得法我空就是理一心不乱。
本经古大德判为别教一乘,所以讲一乘经在佛法里面只有三部,两部是圆教,这一部
是别教,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的初住,别教的三贤位满等于圆
教的十信位满,所以十回向的菩萨还从信心修到不坏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换句话说,到
这个地位,如果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是属于圆教,就是事一心不乱圆满,再往上进一步
就证得理一心,底下这个十地向就是属于理一心。事一心的时候与佛菩萨感应是感得诸佛
菩萨的化身,应化身,如果是二空都证得了,感诸佛菩萨加持那是属于报身佛。感得报身
佛的加持,得摩顶三昧,摩顶授记!
“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这几句很要紧,因为我们修学那个毛病就是出在这个地
方。我们的心不空,心里面牵肠挂肚拉拉杂杂的太多太多;心不平等,在一切境缘上起种
种的分别执著。我们原本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现在这种能力都丧失掉了。这个地方特别
要注意的前面这三十心重要,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与这三十心相不相应?我们起
的是不是这个心?如果是这个心,那是菩萨心没错;是这个心,我们这个心深不深?真不
真实?够不够大?就是从大、真、深这三个方面来修学。
我们修学的目的能不能破除二空?如果你发的心不错是这三十心,可是这三十心没有
能够证得二空,那个心只可以算是世间的善心所,不是菩萨道。菩萨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世间人也是断恶修善,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两样。他最大不同之处,世间人断恶修善
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这就是变成世间善法。出世间的善是断恶也破我、法二执,修
善还是破我、法二执,所以他的目标就是要破除我法二执,显二空的真理,这是世出世间
修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
所以感应道交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在这个地方我又要提醒诸位,如果我们自己
功夫不到,就是我执、法执没破,佛来给我们摩顶授记,你们想想这个事情好不好?这个
事情麻烦大了,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给你摩顶授记,欺骗你把你骗到地狱里去受罪去,
为什么?你不够程度,所以有佛菩萨感应,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自己德行够不够资格感
动佛菩萨,不够,不够他来了,来了准没好事情。世事险诈,十法界修行里头更险诈,你
看《楞严经》里面讲五十种阴魔,时时刻刻等待机会来找你麻烦,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所以有多少修行人我们看他着魔,著了魔之后没法子救回来,这一种情形是他自己招惹
的,所以别人也没法子救他。由此可知,认真的修学这是比什么都重要。
“此十向位”,这十回向。“于六轮中”,这就是《璎珞经》里头以六轮来比喻,比
喻菩萨所证的地位。“以金宝轮对位”。好比是金轮,为什么用金轮?底下概略的给我们
标示出来,“金体贵重”。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不爱黄金的,黄金的价值高。“济用极大
”,济是能够救济我们的贫苦,你有了财富就可以不受贫穷之苦,所以它有很大的用处,
能够解决我们物质生活的困难。“土埋火炼,其色不变”。这是说金它可贵就可贵在这个
地方,在此地是比喻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比这个意思。
“此菩萨惟修中道”。此菩萨是指十回向的菩萨,在真假中这三观里面他是惟修中观
,虽然修中观,空观、假观也少不了的。就这三观里面你看这三贤菩萨他一修一切修,不
过一切修里面他有偏重,十住菩萨偏重在真观上,十行位菩萨偏重在假观上,十回向菩萨
偏重在中观上。所以他的“功行加深”,功是讲功夫,行是讲他的行门,他的修行愈来愈
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这就是用金来
做比喻。土埋就是比喻他和光同尘,他示现跟凡夫一样。居五欲就比喻火炼,这一位菩萨
(就是十回向这个地位的菩萨)他在世间教化众生不拘形象的,他所表现跟一般凡夫没有
两样,而一般凡夫也不容易晓得他是菩萨。可是高明的人晓得,与他同地位的人晓得,比
他地位高的人晓得;换句话说,比他地位低的人那是没有法子晓得他的境界。
这种修行法实在说《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那些诸善知识都表演给我们看,胜热婆罗
门、甘露火王就是表演的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所以我们读《华严
经》要留意这些境界,然后你才能够大彻大悟,原来菩萨行并不离我们的生活,只要在生
活里面不染不变,那就是菩萨行。所以在总原则、总纲领上说,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才能成就。换句话说,那些不能成就的人,就是处处都被
境界所染,都被境界所转,这就难!这个境界不适合我,我在这里没法子修行,就另外再
去找个环境,适合吗?不见得适合,为什么?心为境转,走到哪里都被境界转,你没有办
法脱离境界。
如果是个真正修行人,愈是自己觉得承受不了的那愈是磨炼的好地方。我们不要看那
个经典里面,你就看《禅林宝训》你就晓得了,古来的这些大德你看看他怎么成就的。这
一桩事情过去我们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常常讲给我们听。只要这个地方有道,假如
这个地方有道,它是刀山、它是油鼎我也在所不惜,我要求道;如果这个地方没有道,它
是黄金屋、它是八珍味,那个地方我也不可以待。今天的人不行,今天的人没有慧眼,不
能辨别。他说这个环境住得很舒服,对我没有障碍,这个地方不错,那个地方不行,环境
常常有些麻烦,有些人惹事生非的,或者故意障碍你的,我们那个地方赶紧就要走,这能
成就吗?决定不能成就。如果看你是一个真正可造之材,跟诸位说那不找你的麻烦也得找
你麻烦,为什么?磨炼你。
《禅林宝训》里面有一则,过去我也讲过,时间太久了名字我记不得了,是一个老和
尚看中一个学生,一个出家人,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可造之材,可是显出什么样态
度?就显出瞧不起他,一见到就骂,所以搞得什么?搞得这个寺庙里面大家也不重视他,
但是对他很同情,觉得这个人好可怜,跟老和尚是冤家,见到就骂,到最后赶他出去。可
是他晓得这个老和尚有道,怎么样折磨也不走,赶他出去了,没办法,迁他单,走了。走
了以后他在庙里头走廊里面睡觉,不让老和尚看到,其实老和尚知道,没有不晓得的,故
意整他、折磨他。把洗脚的水,叫他打洗脚水来,洗完脚这个水就往他头上倒,干什么?
考他的忍辱波罗蜜!那都是考试,他是关关都通过了,到最后在这个走廊上睡了不少的日
子。有人来告诉老和尚,老和尚故意装不知道,把他叫过来,叫来之后把住持的位子让给
他,请他做住持。大家才恍然大悟,老和尚多少年苦心折磨是培养一个人才来接替他,大
家也都服了。为什么?他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别人不能承受的他能承受,他能够忍他就
有定,他有定他就有智慧。
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求学也有很多的苦难,很多的障碍,老师常常劝勉,为什么?怕
我们跑掉了,怕我们受不了就跑掉、就不干了,所以总是讲经的时候,平常谈话的时候常
常勉励。我们自己心里也非常明白,到台中来我们想学一点东西,如果东西没有学到决定
不走,我的原则是决定不走。学到了之后,我台中那个地方不住,我一定要走,免得被人
发生误会;这个家伙走投无路,你看赖在台中,没出息,走投无路。身上没本事就来学,
学会了之后我也表现不求,也不指望帮任何的忙,我们去是学本事的,是学佛法的,这个
地方就有这个意思。
无论环境怎么样的恶劣,要在这里面去练不动心,修行人首先在逆境里头练不动心,
然后更进一步在顺境里面练不动心才能成就。你积得厚你的根就深,所谓根深蒂固。我在
台中老师就给我叮咛了多少次,嘱咐我学成了将来出去弘法利生,总得四十以后,年轻的
不行,要先从逆境,要先受折磨,要先吃苦头,锻炼自己的心智!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
的。他是这么说,你看看佛在经典里面对于他弟子们,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哪一个不是如是
?到了修行第三个阶段,回向,这是第三个阶段,这是成就了,顺逆境界都过来了,换句
话说,都能够做到不取相、不动心。
“以断尽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这一句是讲他断证的功夫。
这四种无明的品位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种无明的品位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
很清楚,过去我们读《起信论》,慈舟法师的注子也注得非常之好。“此上三贤观行,虽
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这几句话也
非常重要。三贤这是指别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是用圆教来说,统统是圆教十
信位的菩萨,在圆教里头只有十个地位。你看在别教里头三十个地位,虽然说的(这是刚
才我讲过了)他这个三观他有偏重,其实三观是同时修的,目的在成就一种,所以是三观
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就一切法体上来讲是空观,一定要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当体即空,晓
得一切法无自性,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一空一切空,是从一切法体上来说的就是没有自体
,从现相上来讲是假相。一假一切假,世出世间一切现相都是假有不是真有。中是讲用,
作用。作用是一中一切中,佛法用中,用中道,凡夫不会。实在说儒家他们的教学也是用
中道,四书里面的《中庸》就是讲的用中,可见得世出世间的大圣人他们的见解、他们的
做法几乎没有两样。凡夫偏在有上,他所用的样样他都觉得那些有,真的有,这是错了,
所以引起无量无边的烦恼,制造出来生死轮回,这是偏在有的毛病。声闻、缘觉偏在空上
,偏在空上变成一种死寂,一点生气都没有,那也是错误的,换句话说,都是有障碍!唯
有用中就没有障碍。
所以诸位要晓得种种障碍从哪里生的?就是从你心里面著有、著空而生的,如果你空
有两边都不著,试问问你还有什么障碍?《华严》里面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
为什么无障碍?他就是因为没有执著,他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所以他没有障碍。由此可知
,菩萨一开始修学就是修的三观,这个观拿现在来讲就是人生观、宇宙观,佛法这个观把
人生宇宙统统包括在里面。真观观本体,假观观现相,中观观起用,观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道理就在此地。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觉,没
有观照那就是迷。这个观照的现相很简单,观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观照,
如果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迷情,这不是观照。因为观照用的是六根的根性,迷情用的是心
意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阿赖耶识的妄想。我们学佛转境界关键的所在要在
这个地方转,心才真正得到清净,清净之极,二空之理自然就显现了。我们再看底下十地
,由三贤登十圣。
(d) 四释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
。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
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经文,把十地的名目一条、一条都跟我们说出来。这十种名词与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不一样,到后面会有解释。在这个地方诸位如果留意看一看你会发现,
这十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体性,句句都不离体性。别教初地就明心见性,见性了,
三贤位的菩萨所用的心还是意识心,到十圣位那就不一样,这个时候明心见性,虽然没有
能够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可是他在境界当中妙观察与平等性智真的能做得了主宰,为什
么?因为他在境缘之中能提得起观照功夫,这种功夫与体性相应,他才能够从三贤位进入
十圣位,这一点很重要。
天台的止观就是用的意识心,跟本经所讲的没有两样。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
里面他不主张以天台的止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这就是《楞严》古今两派最大不
同的地方。《楞严》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是圆顿大法,怎么能够用意识心来修?天台
止观是意识心,所以他在注子里头提倡的舍识用根,这样与教义完全相符合。他这么说法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确实有道理,把《楞严经》地位真的是提高了。可是诸位要晓得舍
识用根几个人能办到?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天台止观是我们中人以上的可以修学的。所
以蕅益大师,诸位晓得这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注解《楞严经》,有个注子叫《楞严经文句
》,完全依照天台家的思想,还是应用天台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所以有很多人看
到蕅益大师这部书,蕅益大师是了不起的人,为什么他反对交光大师,还是要用天台止观
?其实那正是大师的悲心,因为舍识用根我们一般人没份。《楞严》高则高已,望尘莫及
,没我们的份,如果用天台止观来修行,那我们人人都有分,道理在此地。
交光大师讲的没错,的确是好。诸位想想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用
心意识,你要不用心意识那在此地讲你就是地上菩萨,别教初地以上才是真正舍识用根,
圆教初住以上,《弥陀经》里头理一心不乱,那才行!这决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天
台家的特色是按部就班,渐修渐证,逐渐慢慢的把我们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所以交光大师
那个讲法很适合禅宗,他是讲顿悟、顿修、顿证。我们再看底下寂光大师的注子。
‘诸佛当知’。这一句是“标牒舍那,对千化佛,答说十地名德位也”。这是解释这
一句,因为本经是报身如来毘卢遮那所说的,当时与会的这些听众是化身佛,千释迦是化
身佛;换句话说,是佛对佛所说的。前面释迦世尊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来,卢舍那佛当然要
为他解答,他问的这个三十心十地,三十心前面已经答完了,此地再答复十地的名称,十
地的德行,十地菩萨的地位。
“从是一句”就是“结前”,总结前面的经文。‘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这
两句是承前启后,从三贤位入到十圣位,十地向果。我们看他注解里面所讲的“前三贤修
习圣行”,我们要着重“修习”这两个字,修是修证,习是练习,是要实习,要在实习当
中去修证。实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实习,要在生活里面修证我们的心行。如果是真正想
修菩萨道,想修菩萨行,我们在生活里面就是在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起心动念就错了
,不管起什么心动什么念都错,为什么?真心离念,没有念头。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念头?所以佛法里常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动念就
坏了;动念是迷,动念是无明,动念是不觉。样样清楚,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我是平常
把它说成四句,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你的心是觉心。
如果你要是能心常觉不迷,无论哪个境界都自在,这就是得到解脱了,什么境界都不
障碍,都是自在的。不但你得解脱,你也得禅定,禅定是什么?不动心。不管什么境界都
不动心,如如不动,就得禅定。而对于境界了了分明,如果对境界善恶、邪正、利害都不
晓得的话那是愚痴,样样晓得。晓得那个恶境界你为什么不避免?恶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那何必避免!好的境界为什么不去求?好境界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对虚妄
是平等的,所以他在境界里没有得失心,没有取舍心,这个多自在!
有得失取舍是烦恼,净土法门里给你讲欣厌取舍对谁说的?对凡圣同居土说,对方便
有余土说的,实报土里没有。我们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现前这个境界里面去练,练
什么?练把取舍得失这个念头渐渐把它淡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练得理一心不乱
,不然的话大多数都是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要往上提升不容易,往上提升心要清净
,心要淡薄,就是分别执著妄想愈淡你的品位就愈高,晓得一切法都是幻化不是真实,要
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你的观照,观照功夫深了,你当然
就得受用。这种受用现前来说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所以要晓得修习,修是修证,习是练
习,非常非常的重要。
诸位要晓得今天跟过去的环境不一样,过去这个取舍容易。这个环境不适合我,找一
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去找个地方去修行,清净环境修行,也有不少的高僧大德隐居在
山林当中,你还真能遇到善知识。今天没有了!从前那个战争射得最远的是弓箭,那个射
箭我看能够射一百公尺的恐怕还没有这种人,超过一百公尺以外你就可以逃命,现在的战
争没有前方后方,没地方可逃。我躲在山林里面人迹不到的地方岩洞当中,那个原子尘一
样飘到,你有什么办法?没法子。今天如果是三次大战要爆发了,没地方可以逃命,要警
觉到!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念佛成就。原子弹爆发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什么事都
没有了,有地方可逃,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个地方才是真正安全的地方。
所以我们不能不用功,不能不了解佛法甚深的义理,一定要了解,一定要把这些道理
应用在生活当中,就是提起观照的功夫,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这里面把一切分别执著
妄想,那就是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圣行。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圣人、圣行
;一天到晚起分别执著妄想,凡夫。凡圣的差别就在这里,圣人表现的看得破,放得下。
“功德圆足”,功德是讲的禅定,这两个字主要就是讲的禅定。戒定慧都可以说是功
德,可是以禅定为主。持戒这个戒要得定,那个戒算功德;持戒这个戒不能得定,那个戒
是福德,不算是功德,所以功德是以禅定为标准。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是功德,念到
功夫成片也是功德,因为功夫成片是属于未到定,也是定没有成功、没有圆满,所以它也
是属于功德。圆足,圆是圆满,足是满足,这就是三贤菩萨修毕业了,如果在净土法门里
面来讲?是上品的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分三辈九品,这上上品的事一心,所以说功德
圆足。
“得入平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从此以后不称贤称圣人,这是入了地上菩萨。
这是初地。初地在《华严经》里面称之为欢喜地,这个地方的名称是‘体性平等地’,一
个人真正的欢喜是心平等,这个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法喜充满。这个喜悦是从心性里面流
出来的,真正的法喜充满。跟诸位说不是充满我们这一生,充满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
。也许你说我不相信,你当然不相信,为什么?不是你的境界。心性是没有分别的,没有
界限的,超越时空的,心性里面的法喜流露哪有界限?哪有分别?它跟心性一样大,一样
的深广。所以《华严》称为欢喜地是从相上讲,这个地方是从体性上讲。
由此可知,平等心的重要。平等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平等性,我们的平等性为什么失
掉了?唯识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其实烦恼不止这四种,这四种是无量无边烦恼归
纳起来的四大纲领。有了这个东西在,你的平等心决定不能现前,我见、我爱、我痴、我
慢那就没法子!佛跟我们说这四种就是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的,生生世世所带来的习气
。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在境界里面,他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这些烦恼起不起作用
?在世出世间法里面我还有没有成见?我见就是我的见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跟诸位
说全都错了,为什么?连我都没有,你这个见解、看法从哪儿来的?
如果你有我的见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的我执是天天加深。你能破我执吗?不
可能。所以你要一个问题问佛,佛你老人家如何见解?他没有见解,你怎么看法?他没有
看法,你们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好,为什么?与他无干,他心清净。“本来无一物品,何处
惹尘”,哪有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大病。什么叫我执?这就是我执,我们
在世出世间法里面还有没有一法贪爱?在一切逆境里面还有没有不高兴?还有没有我慢?
愚痴是对于事理真相分不清楚,把真的当作假的,把假的当作真的。譬如心地清净一念不
生这是真的,完全不知道,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是假的,把假的当作真的,这就是愚痴!
这是贪瞋痴,痴里面的根本。
昨天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的菩萨叫我们舍离贪瞋痴,内舍烦恼,外不著境缘。外
不着相是舍,内不生烦恼,一切境界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这样才得大自在!这
个平等心我们要非常非常的重视它,要学。极不平里面就是怨亲,怨亲是最不平的,所以
佛经里面常讲怨亲平等,那就没有一法不平等。所以你修这个平等法,修平等法非常非常
的重要,你念佛的时候的确帮助你往生,帮助你功夫成就。譬如一心或者功夫成片,这是
有很大很大的帮助。我们平常功夫不能得力,主要的是我们的心不平。这一句佛号也没有
办法把这个心压平,佛号力量太薄弱了,如果这个不平等心一下起作用,佛号立刻就没有
了。由此可知,修平等心的重要性。
得到平等心就登地了,换句话说,你的心真正平等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
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华开见佛,见弥陀报身,与《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
大士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平等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通常在经里面讲到菩提心,我都是
用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来说明,这是便利诸位好懂。平等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怎么样
是觉正净?平等,觉正净都现前了,不平等里面决定是迷、决定是邪、决定是染,没有法
子避免的。由此可知,平等心的重要。心平等了具足觉正净,当然就得总持法门。
总持法门的意思是说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学自通就叫总
持法门。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学都会了,六祖大师就是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榜样。他没有
学过,他得到了清净心,得到了平等心,你看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
来无一物就平等了,有一物就不平等,所以他心多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学,你去
问他他都可以给你解释,不但能解释而且是最正确的解释。往往经过他那个解释,人家一
听就开悟了,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总持法门。所以你要问六祖大师他是什么地位,就他
一生迹象上来看,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因为他才有这种能力,否则的话,他
不可能有这种能力。我们自己的修学要像这样的目标、方向上精进,这样才叫学佛。自此
称圣。
“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这一句经文,大师在底下设了一个
问答来给我们解释。“问前三贤位名心,十圣名曰地”,这是什么意思?都是心!为什么
三贤说心,十圣说地?下面解释就很好,这底下解释的你就晓得别教的教义非常明显。“
三贤位未证真如”,真如就是本性,他没见性,还是以十心做主,他用什么修?他用意识
心修,我们佛门也常讲,讲这个意识心是罪魁祸首。造阿鼻地狱罪业的是它,是意识心;
成佛做主也是它。他要肯修行回过头来还是它,它能造恶也能造善,它能造地狱也能成为
菩萨,可是那个菩萨到顶端就是十回向的菩萨,他只能到这个境界。小乘用它来修可以到
阿罗汉,可以到辟支佛。在大乘圆教里面讲他可以到十信位,圆教到十信位。圆教的十信
菩萨超过声闻、缘觉,阿罗汉只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缘觉只相当八信位的菩萨,所以十
信位的菩萨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出很多很多,这就是用的十心,没有见性。
“非所依处”,这一句话很要紧,不是我们依靠的地方!为什么?他还会退转,如果
你的定力要失掉的话他就会退转,不是菩萨所依的。菩萨所依一定是依六根根性,就是交
光大师所说的舍识用根。菩萨见色是用见性见色,决不是用的眼识,决不是用的第六意识
、第七识,不是用的这个。菩萨是依六根根性那是真的,所以他的见性是真的,他见到外
面他见色性。诸位要晓得六根的根性,见性、闻性,它的总名词叫佛性,分开来讲就是六
根的六种性,总说就叫佛性。外面这个六尘如果分开讲色性,声性、香性、味性,要这么
分开来说,把它合起来讲就是法性。由此可知,佛性见法性,佛性跟法性名词不同,性是
一个,所以大经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一心无二心,性决定平
等,决定清净,决定不迷,所以觉正净到这个时候也就是圆,也就是功德圆足。
这些道理、这些方法以及境界,大经大论里面世尊是苦口婆心,时时给我们提起,希
望我们要觉悟。一悟就得受用,怕得是你不悟,悟了之后你就真正觉到用六根的根性比用
八识实在要好得太多!这里面可以说差别简直没法子比喻,真正明了他为什么不用根性,
他还会用八识吗?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他没觉悟,悟了以后绝对不会再退转回来。用根性
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脱都现前了,所以说是一转识成智法身般若立刻就现前。此地
十圣位的菩萨就是舍识用根,舍虚妄的心(舍妄心)用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是诸佛菩萨
所依之处。
“此十圣位,乃佛界地,为一切所依,住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故易心名地也”。
这几句话解释得很清楚,这些菩萨他们的地位虽然不是佛,他跟佛用的是一个心,都是真
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圆满的真心,他这个真心证得并不圆满,但是他决定
是真的,决定不是妄语;换句话,就是带着无明的真心,他不带烦恼。因为四十一品无明
他破了一分,他真心显露他就用了一分,虽用这一分他还带着有四十品的无明,他有能力
他不用那四十品无明,他就用这一品真心,所以他的作用与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
诸位要晓得妄心是会变的,刹那刹那会变,真心是不变的,这才靠得住。靠得住才是
所依处,妄心刹那刹那会变那个靠不住,所以真心是为一切所依。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
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位假如你要是舍识用根,这个真心现前了,你看到今天这个境界
是一真法界。晓得这个依正庄严是从真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就是真心的相,我们讲体相用
,真心的相。真心的相就叫实相,诸法实相,就叫实相,所以说是为一切所依,为一切诸
法实相所依。
“住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由此可知,前面这个三十心只能够长养一切功德,它
不能生,它也不能住,所以前面讲长养是属于增上缘,这个地方是属于亲因缘,不相同。
住一切功德怎么讲法?住就是安心的意思,就是《金刚经》上讲“应云何住”,二祖可大
师见达摩祖师所说的:求你老人家给我安心。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地上菩萨他这个
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无量无边功德海中。这个功德是大定大慧,你看大经里面常讲的萨
婆若海,一切智海,楞严大定,他住这里,这是功德。
生一切功德。从此以后如果就圆教来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功德都是从真性所生,
所以这个时候不叫心,叫地。地怎么?地能生,地这个生长万物非常的显著,心当然也能
够生一些妄念并不显著,你要不说出来、不表现出来,人家看不出来。地上长个东西人人
都看得见,非常的显著,所以这个时候用地来比喻,不叫它做心叫它做地。由此可知,地
也是代表真心,那个心怎么样?说心里面还有真还有妄,真妄和合,唯识里面讲心意识,
阿赖耶叫心,阿赖耶真妄和合;讲地,纯真无妄,纯真无妄的心就叫地,用这个字来代表
。带着妄的那个半真半妄的,我们叫它做心,叫它做意,叫它做识,差别就在此地。这是
把十圣为什么称作地给我们解释出来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无论环境怎么样的恶劣,要在这里面去练不动心,修行人首先在逆境里头练不动心,
然后更进一步在顺境里面练不动心才能成就。你积得厚你的根就深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7-31 16:39:00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31 17:30:00
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7-31 18:4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7-31 23:4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8-03 10:50: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