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知觉(觉知)
谓了别,为知觉(觉知)之性相,明而了别,为识(认识)之性相。
知觉(觉知),了别,识三者同义。
知觉(觉知)分为:“量知觉”与“非量知觉”二种。
“量知觉”又分二:“现量”与“比量”。
量的性相(定义):“(1)新起(2)非欺诳之(3)了别”,为量之性相(具定义的量,齐备1
+2+3三个条件)。即言以(1)新起,排除再决知是量,言以(2)非欺诳(欺诳指不能了解通
达对境),排除伺察意是量,言以(3)了别,排除有色根是量故。
“现量”复分四:1.根现量、2.意现量、3.自证现量、4.瑜伽现量。
4.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之定义,即【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现证细无常及粗细补
特伽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为瑜伽现量之性相。此分为1.现证细无常
之量,现证2.粗补特伽罗无我之量,现证3.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三种。】p.103
■ “瑜伽现量”:
1.“瑜伽”为“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依靠止观双运之禅定而生起
的一种现量。
2.“现量”为“现证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
《杂阿含经》:“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
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奢摩他,梵语Smatha之音译,汉语义译为“止”。毘钵舍那,梵语Vipasyana之音
译,汉语义译为“观”。)
《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玄奘译):“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缘境
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毘钵舍那(观),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彼于先时,由得奢
摩他(止)、毗钵舍那(观)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
。彼于今时,得见道故(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于见道位获得瑜伽现量)
,更证得事边际所缘(事边际性:如所有性/胜义谛,尽所有性/世俗谛)。复于后后一
切地中,进趣修道。……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义净译):“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
止故,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止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
■ “瑜伽现量”的对境:
1.现证‘细品无常’之瑜伽现量。
2.现证‘粗品补特伽罗无我’之瑜伽现量(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3.现证‘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瑜伽现量(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有空’)。
■ 何谓“…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了别“细品无常”、“粗、细补特伽罗无我”
,都是“他证”(了别对境的认知本身)、不是“自证”(认知上了解自己的那一分
),故为“了别他”。“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这样的心,即曰“瑜伽现量”。
细品无常、补特伽罗无我等微细的法,圣者才能现证,凡夫不能现证。至于他人的心
,凡夫也可现证(例如凡夫意现量的他心通),不用到圣者的层次。
“四圣谛”为什么要用“圣”字,因为四谛是圣者以上才能现证,同样的,无常等法
也是圣者以上才能现证,是圣者心续中才有。圣者心续中了别他的认知(依成为自己不共
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获得现证的了别他之瑜伽现量),才有能力现证无常等微细的法。
瑜伽是相应义,古代通称修行人为瑜伽师,“瑜伽者”就是:希求解脱而不断串习的
修行者。《瑜伽师地论》:“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唯识述
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
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药病相应。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
,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
“瑜伽现觉”:
【分为二种,1.成为瑜伽现觉之量。2.成为瑜伽现觉之已决智。但无成为瑜伽现觉之
见而未定之觉者,盖凡为瑜伽现觉。】p.102
■ 根现前、意现前、自证现前,都区分有量、已决智(再决知)、见而未定三种。而瑜
伽现前则一定是了别的,因此它没有“见而未定”这种只有显现而无定解的现量。故
瑜伽现前仅有“量”与“已决智”(再决知)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