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学人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讲到常住法,也不分青红皂白,就先批评那是“梵我思
想”,犹如黄金与黄铜,只因外表都是黄色,就说它们是一样的,这问题当然很大,事实
上,佛教的“常见外道”的定义,是“以生灭法为不生灭法”,或是误认“见闻觉知为常
住”,或是“以生灭变异的七转识为本住法”,也就是说,“梵我思想”或“常见外道”
的错误是把黄铜误认为黄金,但实际上佛法从没否定黄金存在,也就是本住法存在的事实
。
梵我(神我): 本住法
1. 有我 无我(他者)
2. 分别六尘(有) 无分别(空)
3. 为一切法含摄 生出一切法
4. 属于蕴处界 离蕴,即蕴(生出蕴处界)
5. 主宰 不主宰
6. 唯一 各个有情独具(注1)
7. 有染污 心体无我,故无染污,但所生之七转识有
染污
8. 所造之法有开始 无始(注2)
9. 有形象 无形无相
10. 不可証 可实証
11. 所说各个不同 可彼此验证(注3)
12. 形而上 具体
13. 不能持种 有执藏功能
这列表略说梵我神我与此南传北传"本住法,极光净心"的诸多不同,而实际差异,表中所列
,也是环环相扣,比如说若有我,则能分别六尘,也必然有所感知,如此一来欣乐厌苦,便无法
公正执藏善恶种子,可见其功能正是体性的彰显,为全称命题,若无此无我体性,则无持种之
功能;若无各个本具之体性,则无公正酬偿业果之功能;若无具体之体性,则无实証解脱之功
能;若无法尔如是,本来现成的体性,则无金刚不坏,不生不灭之功能;而这些功能德用,谓之
"功德" (注5)
又主张大乘非佛说者,喜引《中阿含》中茶啼(Sati)比丘主张以“识(vinnana)”为“轮
回之主体”为佛所呵斥的例子(注4)大正一,N。.26),但实际上茶啼比丘正是以"神我,
梵我"等六识身为轮回主体而被佛呵斥,也就是茶啼比丘是个六识论者而被佛呵斥,六识论
者主张vinnana可以贯穿三世,也就是他将一切法(蕴处界,参考前面)中的局部或全部当成
轮回主体,自然被弘扬本住法事实的佛所反对,事实上,此处的识(vinnana)是六识,既不同
于
第七识(manas),更不是极净光心本住法(citta),在巴利文典中,citta,manas与vinnana就
是汉译的"心,意,识",心(citta)才是真正的轮回主体,而非manas(意),更不是茶啼比丘所
谓的vinnana(识)
注1
佛出生于世,以化身指天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处的我自然不是他所呵斥的蕴
处界我,而是"不异我"的他我(详见前面所论)
注2
摄大乘论: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注3
禅宗公案,即是验证是否証解此一"本住法,极光净之心"的文献,有"入门须辨主,当面分
缁素"的说法
注4
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0年九
月),页一三七
注5
《大乘义章楔Q功德义三门分别》:
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