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ightinggirl (不必说哈囉)》之铭言:
: 在板上看到一些
: 觉得热恋期过了
: 或是感情淡了的文章
: 不禁让人思考有关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这件事
: 交往前或是刚交往时
: 就算你只是分享生活微不足道的小事
: 那个喜欢你的人都可以衍生其他的话题
: 有时甚至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你
: 想了解你的想法
: 可以感受到对方想要认识你
: 彼此敞开心扉分享心事
: 也因此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那个人不再想分享更多自己内心的事
: 分享心事变成是件有负担有压力的事
: 最好希望你不要问起或是速速带过
: 没有问题想问你了
: 觉得你问得问题很烦
: 对你的想法开始用猜测的
: 或是不感好奇
: 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了
: 想起一个友人
: 她对她老公每天都有很多事分享
: 每天也都很关心她老公
: 但是老公成天就是一张扑克脸
: 对任何话题和关心就是冷冷的
: 友人就像热脸贴冷屁股一样
: 夫妻之间碰到问题
: 她老公就是逃
: 避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
: 友人说她老公结婚前不是这样的
: 结了婚之后就越来越寡言
: 我一直觉得
: 认识一个人是没有终点的
: 对喜欢的人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
: 但是要怎么避免彼此变得无话可说
: 导致感情变淡?
: 为什么有人会一开始很热情
: 在一起久了之后就变得寡言?
: 是因为自己其实不是那个可以让对方敞开心扉的人吗?
: 面对一个跟你无话可说的人
: 自己的热情会让对方觉得更烦吗?
: 大家怎么跟寡言的人维系感情呢?
许多人都认为是“新鲜感”没了,
以前的我也是这样觉得,
后来发现并不完全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期待值”的幻灭。
人是很第一印象的动物,
很抱歉我会这样说,
但试问,
有谁看到某人一眼,
就可以说“我是因为对方的内涵而喜欢对方的”?
除非经过多次相处,
除非对方把部落格当日记,
而上述的这些东西还不见得能完全呈现一个人的本质。
每个人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探寻自我,
一辈子走到剩1/5都还不见得能了解自己,
一眼看穿一个人本质?
回到主题:
我们会从观察一个人的外观言行,
给定一个既定印象。
比方说某人很锱铢必较,算得很精,
我们很可能对这个人的印象是很抠门,
或是很懂持家理财;
一个女性打扮的风尘味很重,
我们可能会对这女性印象和八大贴很近。
我们对于新交往的对象,
也会有一个既定形象,
从这个形象中进入去了解这个人。
用我们对这个人的“印象”而有了“期待值”。
但实际上了解一个人后,
又会发现和自己当初的“期待值”有落差,
就会开始冷感。
比方说:
对方在交往初期时温文儒雅,
给人一种俐落干净的感觉。
但可能交往中发现,
对方有非常严重的强迫症和洁癖,
对于生活中不完善和变量会有很强烈的矫正行为。
或是遇到一个感觉很非常大器的人,
旅游、约会、庆生,或是遇到突发状况,
多能给出一套以上的方案,
执行力也很高,
但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人控制欲很强...等。
并不是对偶像我们才会有过度美化的“期待值”,
对于决定要交往的对象也会有。
当一个人的现实本质开始覆写当初的“期待值”时,
这个人再怎么创造出“新鲜”的火花,
我们都无法在像当初一样憧憬、喜爱,
“厌烦”“憎恶”会取代当初心动的感觉,
而渐渐的就会开始无言以对。
但其实这样的情况就以前来说比例并不高,
大多数人都还是会怀抱着和对方相处时,
那些意外的美好,
或是自己身上以外看到的难得。
现在反而比例逐渐升高,
是因为追求恋爱关系的类型多的复杂,(暧昧、交往但保有交友空间等)
以及关系加入物质条件,(一定资产量、稳定收入、工作型态)
现多数人与其花时间相处了解,
宁可用条件式筛列寻求一个可以给自己加分的对象,
这就和让自己加分的配件相差无异。
和他人相处了解,
除了了解爱的人是如何,
也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更是了解自己想要的幸福想以什么样形式呈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就连喜欢上网发文的人也是。
有些人平常看似沉闷,
但说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让人意外,
甚至比政客说的东西还更掳获人心。
有些人外在光鲜亮丽,
但生活却贫乏的每天都在追求如何出门让人羡慕。
我自己本身很习惯用正反两面的角度看待思考事情和人,
对于人,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都有两面,
另一面虽不是阴暗丑陋,
但极有可能是相反于呈现给别人的那面。
但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个看人观点,
表里如一的人也是有的,
另一面的探掘也不见得是有意义的。
总之,
冷静期的进入,
并不是新鲜事物没输入,
而是新鲜事物已经不构成,
就是在那里了,
对于厌烦的主观的人来说,
并不新鲜。
但冷静期并也不是完全都不好,
生活总是有起有落,
有高潮也有平淡。
冷静期只是一个等待变化的期间,
双方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谈话的平台,
这个平台筑构起来后,
就是在进入另一个热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