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方到底是对你没兴趣?还是郁症发作因此没力气理你?
已有不少板友分析讨论,本篇直接就标题回文。
我目前是执业工作中的心理师,
在2020.9至2021.10有郁症患者的身份。
依自己患病经验和专业训练的知识,与郁症患者的相处归结为三点:
关心、弹性、没关系。
不过这三点并非只针对郁症患者,在平日的生活相处、与人互动,
我想也都能派上用场。
诊断准则就不提了,现行的DSM-5条列式准则网络上一抓一大把。
准则是症状、是结果,
它反映不出一个人何以受苦,以及不知何时终结的茫然。
有看过《猎人》的应该记得,猎人试验第一关那没有终点的走。
我一直觉得那是最恐怖的一关,因为未知。
人类通常比自己所想的更渴求环境中的资讯,
时间、空间、气温、湿度、那个迎面而来的人有没有可能造成威胁……
大脑需要情报,因为它要准备相应的生存策略、要分配体力,
每时每刻,你的大脑、你的身体,分秒不止地勤奋运作中。
“五分之二的人通常在发病后的3个月之内开始恢复,五分之四的人则是在1年内。”
(APA,2018,页165)
“近期的生活事件越多就越可能触发忧郁发作。”(Kring等人,2017,页203)
关心、弹性、没关系。
关心我想很多人说过了,可是很多关心最后怎么变成压力?
因为郁症者感到被“期待”回答某些“正确答案”。
“你有没有好一点?”
“嗯……有。”(事实上他失眠一整个晚上)
为什么明明不好却还是回答有?
若说“没有”,关心的人承受得住吗?知道要继续说什么吗?
会不会反让让关心者不舒服、觉得有压力呢?
……好累,还是说有好了、至少可以结束话题。
“你有没有好一点?”
“没有,我昨天失眠整夜没睡,而且吃药的副作用好恶心我好想吐。”
“……”尴尬,靠北要回什么?(当机中)
两句话把天聊死。
这不是一般的社交模式,一般的社交问候快速、简单。
匆匆问候,匆匆离去,听到“好”、“还可以”,
check list打个勾,然后再转身问下个人“嗨,最近好吗?”。
并没有预期真的花上半小时、1小时听对方要不要换工作的犹豫;
产后育儿的孤独、担心孩子是不是发展迟缓;
父母最近频繁进出医院,他们的身体真的在衰败……
因为这很花时间、超出想像,让你资讯超载。
而且,令人不舒服。
这个不舒服来自人类想“解决”问题的本能,
一旦发现解决不了,挫折、焦虑、失去掌控感……
有些人自我攻击感到无力无助无望,
有些人向外攻击开始责难、说对方不知足。
可是从头到尾,“解决问题”,是你的期望、还是他的请求?
你的“沟通”,是希望了解对方,还是期待对方能回你讯息、道歉自己做错事了?
我们能不能有一种弹性,开放自己一点点、慢一点点,
安住自己,也让对方有机会说说他“发生了什么事?”。
在当郁症患者这件事上,他比你有经验,你想听吗?
听是一种选择,不听也是。
继续留下是选择,转身离开也是。
郁症者87%比你更清楚“症状会让关系终结”。
怎么会?
胃痛时心脏也停止跳动?脚断的人就不会算数学?我才黑人问号咧。
有的个案会四肢无力,
思考和行动变慢(psychomotor retardation,心理动作性迟缓),
另一些个案则坐立难安,
他们会踱步、烦躁不安或紧握双手(psychomotor agitation,心理动作性激躁)。
(Kring等人,2017,页181)
“发生了什么事?”
倾听,忍住想去评论、建议、解释的冲动,就只是听。
想问对方要不要出去走走?
开车环岛是走、骑车10公里去看海是走,
出门摸到离家最近那棵树就回家,来回200公尺,也是走。
如果对方不想走只想在床上瘫著,
你能不能接受邀请被回绝的挫折,而不对他、对自己失望?
还能说出“喔,没关系啊”。
“郁症发作的特征是自我挑剔或悲观满怀。”(APA,2018,页161)
郁症者容易失去弹性,
设立了目标、对一般人而言可能也是太苛刻的目标,做不到再对自己失望。
有人是先射箭再画靶,但郁症时,我让自己永远射不中靶。
关心、弹性、没关系。
关心是你主动的问候,弹性指相处的过程,有没有更多可能性与选择。
没关系,是承受力。
这几年covid-19,
每个人多少都经验过自己或家人确诊的一连串请假、采买粮食、药品等行动。
面对郁症或其他生理心理的病痛也是一样。
盘点资源、心理建设、调整生活,
休学、留职停薪需要生活费?应付得来吗?
有明确的准备,知道自己能做到哪,这份没关系才会落地。
想关心他,你的体力可以聊半小时?1个小时?
你是人、也会累,发现累了就告诉对方,你的心力耗竭交换不了他立即痊愈。
我们都知道生理要休息,没有人重训是重量一直叠上去而不喊停,
但心理与精神,总是想偷用球数、“再一下不会怎么样”。
明确告知时间与限制,
可以让彼此的大脑免去不断扫描“到底什么时候该提出结束?”的认知消耗。
家人与伴侣间的生活方式调整是一种弹性,
不是所有郁症者都完全失去功能、住进病房。
大部份的患者照样上学、工作,我在郁症时一样写论文、读书、写作,
只是速度变得比较慢,要重新规画进度,也要重新分配时间心力。
“尽可能维持生活”能患者与家人都维持住“还是自己”的安心与功能,
也尝试逐渐发展如何与其共存的一种生活方式。
开放一点点,慢一点点。
没关系的。
“五分之二的人通常在发病后的3个月之内开始恢复,五分之四的人则是在1年内。”
(APA,2018,页165)
郁症会复原,复原的你或他可能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们每一刻的自己,都和上一刻的自己有一点点不一样,
新的自己,也是自己。
关心、弹性、没关系。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8)。DSM-5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Fifth Edition)
。徐翊健等译。新北市:合记。(原著出版于2013)
Kring, A. M., Johnson, S. L., Davison G. C., Neale J. M.(2017)。变态心理学三版
(Abnormal Psychology, 13th Edition)。张本圣等译。台北市:双叶书廊。(原著出
版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