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回的但一不小心拖太久XD
前面有大大提了很多比较偏招式的,那有一些人说招式有用也有一些人说招式没用。
我是觉得都有可能拉,所以我这篇提一些我觉得比较算原则的东西。
### 基准线(baseline)
人跟人互动的时候,最基础的是判断对方的基准线在哪里。
基准线指的是对方在自然的状况下:没特别开心也没特别生气、没特别喜欢也没特别讨厌
、没特别好奇也没特别无聊的状况下,表现出来的样子。
其实就是一个人平常的样子。
当我们了解对方的基准线在哪,我们才可能透过对方偏离基准线的行为,判断出对方的状
态,又或是对方对你的行为有什么想法。
举一些例子,例如平常讲话语气很轻浮的人突然语气变得严肃真诚,或是平常做人很严肃
的人突然对你开起了玩笑。
网络聊天的例子,则像是观察出对方常用的贴图,当对方突然选了一个很少见,而且一看
就是用心选的贴图,就代表着对方正偏离他的基准线。
又或是平常只用emoji不用贴图的人突然用了贴图、平常用贴图不用emoji的人突然用了
emoji、对方平常不打哈哈的人突然打了哈哈、或是每一句都加了哈哈的人,突然有一个
句子不加哈哈或是一次用了六个哈......
这不会有一定的答案,而是依赖你对对方的了解与观察。
当你观察到对方偏离基准线的时候,你应该要意识到这是个关键时刻,你们不是处在那种
很表面的交流状态中,而是开始往更深的地方前进。
有可能你的某些行为让对方觉得很开心所以对方偏离了他的基准线,又或是你的某些行为
让对方很不爽所以对方偏离了他的基准线。
当然对方究竟是开心还是不爽,你只要继续往下互动,或是懂得认真观察,就会知道。但
重点在于你要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而不是把它当成是一般的闲话家常,当
成是今天天气很好,你吃饱了没,又或是当成早餐店老板称赞你很帅,然后你礼貌性回谢
谢的那种对话。
以你的例子来说:
https://i.imgur.com/amiVqrL.jpg
当你看到对方的回应,你应该要能够判断出,对方使用注音文的那一段,以及对方故意在
句子后面加上"(X)"的那一段,是所有段落里最特殊的一段。对方偏离了她的基准线。
对方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是比较高的,这个地方是你们可以继续深入往下聊下去的话题。
而且相比其他的几个话题,也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气氛比较放松、俏皮。可以判断对方会比
较愿意分享。
所以你应该延着她的学生的话题,或是礼物的话题,把话题往更深的地方带。
你的回应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没有抓到对方在这个话题上是比较感兴趣的,你应该针对这
个话题回多一点,然后其他的部分其实可以回少一点,而不是全部都回很多。
第二个问题是,你没有把对话正确的往更深的地方带。这一点放下一部份讲。
### 循序渐进
在发现对方的行为反应偏离基准线后,其实就代表你们的互动可以往更深或更浅的地方带
。
顺序由浅至深,我大致上会分成“资讯”、“行为”、“感受/情绪”、“价值观”。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分类方式,比如把萨提尔冰山的分层搬出来)
还有一种判断以及调整深浅的方式,由浅至深分别是“他”、“我”、“你”。
“他”指的是与你们无关的环境话题,例如:“今天天气很好。”“听说当工程师可以赚
很多钱耶。”
“我”指的是把话题我自己身上带,或者说就是“分享”,例如:“我今天坐车来这里的
。”“我的工作是XXX”
“你”则是把话题往对方身上带,例如:“你今天怎么过来的?”“你的工作是什么?”
调整深浅的基本原则呢,就是当看到对方偏开心、给你的回馈偏正向,代表你可以把话题
往更深的地方推;如果看到对方偏冷淡不爽,给你的回馈偏负向,则代表你当下说的或做
的,可能已经太深了,对方觉得彼此的关系还没到那么深,所以这时要懂得退回浅一点的
地方。
(如果是中性的话,或者说对方没有偏离基准线太多的话,则是继续维持着同样的深度,
然后延续以及切换对话的关键字,等到哪一个关键字出来,让对方或自己偏离了基准线,
这时候就可以回到前面的判断了)
同样以你的例子来说:
没有,太麻烦ㄌ啦
学生要的啦,各位同学都是我的金主(X)
但我真的每个都精心挑选小礼物哈哈哈哈
不错阿,那应该每个学生收到后都很开心吧。
这边我会觉得女生有表现出她开心放松的情绪,同时我也会觉得她应该蛮喜欢自己的学生
们,或是跟学生们的关系不错(愿意把关系错置,说学生是自己的金主),同时我也会觉得
她可能希望自己精心挑选礼物这一点被称赞,或是被称赞很用心、很细心,知道每个学生
喜欢什么之类的。
所以这边要回应,我觉得至少要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跟感受,像是很欣赏对方的用心,或是
开玩笑说自己很羡慕也想要有一个这么好的老师。
但是你的回应反而是把对话又拉回了“资讯”交换的层次。
这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sense,或是不知道你在干麻,明明我都把对话往下推进了,想要
更深一层的了解彼此,但你却把对话又拉回表面的资讯交换。
那么对方不想继续花时间回你的对话,也是很正常的。
### 简单覆个盘
随便分析一下,当然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而已,不一定正确。
数字代表段落。
https://i.imgur.com/51Aogi6.png
1. “你”“资讯”
2. “你”“资讯”,然后问问题要先想一下对方怎么回,像你这种否定的问法(你都没有
寄?),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到有一点点的质问,压力有点大。
3. “我”,这边其实还行。
4. “你”“资讯”
整体来说太多“你”了,当你把话题往对方身上带的时候,其实是在要求对方投资,但对
方并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意愿回答你的问题。
相反的把话题往自己身上带(也就是分享),那对方可以根据你的分享,决定自己要投资多
少,决定自己要把话题带到多深。
然后“资讯”太多,在分享自己的时候,可以试着多往深一点的地方带,像是提到自己做
了哪些行为,又或是提到自己的情绪/感受,甚至是价值观。
https://i.imgur.com/amiVqrL.jpg
1. “我”“资讯”,没啥好聊的,随便接一个关键字延续对话就好。我可能会接她的大
学生活的话题。
2. “我”,这边刚刚提过了,我的话会针对这边重点回,像是“感觉你对待学生很用心
耶。”“现在很少那么用心的老师了。”“你都挑了些什么阿?”“我也好想收到用心挑
的礼物喔,哈哈。”之类的。
3. 这边其实也可以回,感觉对方对于“标准答案”有些想法,这边深入一点可以聊到双
方的价值观。
4. “资讯”,没啥好聊的,随便接个关键字。
https://i.imgur.com/gEi6wGm.png
1. 回太多了
2. 回的太少
3. “你”“资讯”,我觉得这边可以聊一下自己对于“标准答案”这种文化的想法。
4. 问问题前要想一下对方怎么回,正常来说没有人猜的到,你这样问对方可能会觉得很
尴尬。如果是要把话题带到作文题目的话,并不一定要用问的,也不一定要用这种方式问
。
https://i.imgur.com/ITP9fXr.jpg
1. 我会想把话题往她的朋友带,或是提自己曾经从朋友上获得些什么。
2. 我会想称赞她很用心,或是表达自己很欣赏用心的女生。
3. 一样,对方看起来对于“标准答案”有一点想法。例如对方不认同出题者的解释就是
作者的解释,甚至我会想跟对方聊一聊,读者的理解跟作者一定要一样吗?读者能不能创
造自己的理解。
4. 资讯,我会想把话题带往她的学生。例如:“那你现在教的学生是几年级阿?”“那
你的学生XXXX吗?”或是分享一下自己有没有亲戚是那个年纪的,最近在红些什么。
https://i.imgur.com/HGd6pQY.jpg
你的回应都太偏资讯交换了。
### 一些讨论
接下来针对底下推文给的意见,做一些补充。
* 不要一次回那么多
有人说一次回太多压力很大,所以不要一次回那么多,那也有人说回很多没关系,自己认
识的网友就是一次回很多的。
基本上是也不是。要一次回很多确实是可以的,但一次回很多也确实比较容易让他人不想
跟你聊。
人跟人互动的基本就是互相,互相读得懂对方的状态、情绪,互相读懂对方是什么意思,
想把关系带往什么方向。
正常状况下一个人不会想被其他人当成是太自我中心,读不懂他人状态,或是没sense的
人。
所以说,当对方看到你一次回文写了长篇大论,她就会认为假如自己要维持这段关系,那
么自己也必须要回差不多长度的篇幅。而这一件事情是很费力的。
当然假如一个人的价值够、吸引力够,那么自然会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愿意投资很多
的时间精力,愿意一次打一堆字聊天。
相对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够,让他人提不起劲打一堆字回应,同时对方也不想当一个
没有sense的人,对方打一堆字我只回一两个字的那种人的时候,那么自然对方看到你打
一堆字就会直接离开不想回应。
所以说,长篇大论是可以的,它有一些小缺点,但其实根本的议题是在于你的价值有多少
(值不值得对方大量投资),以及你懂不懂得关系是互相的。
就像你提到的,有人看到你打一堆就直接不想跟你聊,但也有一些人是看到你打长篇大论
后还是愿意跟你聊的。
那些一开始就不想跟你聊的,是因为你的基础的价值就不够吸引人。
但对于那些愿意长篇大论跟你聊的人,但最后选择离开的人,你应该要明白真正的问题其
实是在于你没有读到对方的状态,就像你的举例中,对方都已经给出讯号,开始把话题往
更深的地方带了,你却反而把话题一直带往浅的地方。
这才是让对方不想跟你聊的点。
* 分享还是提问
看到有人说要用分享,少点提问,有人则是说提问没关系。
这个问题的重点,还是在于看得懂关系的深浅,看得清楚“他”“我”“你”的顺序。以
及看得懂对方的情绪状态。
“感觉工程师很赚钱耶。”“我的工作是XXX”“你的工作是什么?”
我们可以了解到,越偏右边的句子,给对方的压力越大,对方越没办法转换话题,也就代
表你们的关系要到足够深,才可以很针对的提问而对话不觉得尴尬。
而越左边的句子,则代表你们的交流比较浅,但也可以较自由的转换话题。
另一方面呢,如果对方对某个话题特别的有热情,特别有分享的冲动,这种时候使用越偏
右边的句子是越好的。
例如当一个人刚打玩一场球,得了全场最高分,你感觉到他很想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
“kobe拿过81分”“我上次打球也拿过全场最高分”“你怎么那么厉害阿,拿了XX分。”
我们可以知道越右边的句子越能让他尽情的分享。而越左边的句子,本来是对方分享真实
的自己,建立情绪连结的机会,却被你硬声声打断。
所以说,对于分享还是提问的讨论,其实重点是在判断当下的状态,判断你们的关系到甚
么程度,判对对方有多偏离他的基准线,有多大的热情想分享。
其实正常的状况下,就是当对方想分享的时候就让对方分享,当对方分享到一个段落,情
绪冷静下来后,就换自己开始分享。如果两个人情绪都很冷静,那么就是不断的交换著关
键字,看什么时候哪个关键字打到自己或对方,然后想分享的人自然会分享。
并没有什么规则是分享一定比提问好,又或是提问一定比分享好。
说到底人跟人互懂的根本规则,就是读懂自己与对方的状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