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loud72426 (数字只是辅助不是真理)》之铭言:
: 这个问题应该每个人都想过 但是不会有正确答案
: 一般人忙着赚钱维持生活就很累了 不会有太多时间想太多 明天还要上班阿....
: 衣食无忧的人就容易想这些有的没的
借文闲聊,是觉得其实还是要多想想,先从衣食无忧开始聊。
简单定义“衣食无忧”(也就是财富自由),指的是被动收入高于消费支出。
依据主计总处统计专区家庭收支调查统计表,平均每人月消费资料来看,
108年台北市(全国最高)为30,981元,自90年至108年计算,平均每年2%增加,
简单算以每个月消费支出32,000元当作基础,
那么如果想要衣食无忧财富自由地思考人生,需要多少钱呢?
每月32,000元,每年384,000元,再宽裕点增加25%,就是每年48万,
可以用来旅游散心、买保险避风险、吃大餐买奢侈品犒赏自己,还算是够用。
以年报酬率10%计算,2%用来抗通膨,8%当作生活费,则需要600万,
再增加一年生活费当准备金,理论上650万就能达成“财富自由”。
--- 以上是槽点很多的数字分析 ---
看到650万是不是觉得超低的,
比起印象中65岁退休要有5000万、1亿才能安稳退休天壤之别,
别说PTT个个年薪百万起跳的社会菁英,
就算是出社会领22K的鲁蛇,工作到45岁也有机会存到,
提前20年退休,如果搬到其他县市生活,金额还可能再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45岁就可以衣食无忧、财富自由,整天闲得只能思考人生意义,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人,反而都是活在忙着赚钱,累到不会有太多时间想太多的生活?
从现实面来看,因为同质性,因为身处环境,为了完成阶段任务好完整人生意义,
通常会买车(+400万)、结婚(+200万)、买房(+1500万),
为了降低风险年报酬率5%就好(+650万),生儿育儿(+800万/20年每个),
为了重病伤残能有人照顾延续生命(+1000万)等等,于是从650万变成1亿。
回到开头,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该花点时间想想,
如果从45岁就能寻求自我实现的生活,
变成投入时间健康心力,去追求夹杂痛苦挣扎徬徨迷失的社交、尊严需求,
过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选择这样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个人想法是:“逃避虽然可耻,但放弃以后真的很轻松。”
不过您的暱称才是最适合这篇废文的结论:“数字只是辅助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