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表明, 我对以下对象男女都不欣赏, 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首先, 并没有'诱奸'这东西, 当初某女作家事件中, 已有过很多争论, 而且已经厘清, 资
料也都可查. 我仅放上最直接, 最简单, 而且还是来自公部门体系, 引述台湾法律网对民
众查询诱奸的回复:
-
民众: '所谓诱奸罪是指什么?'
解答: '根据台湾《刑法》规定,“诱奸”并不是罪名,更不是法律名词。'
-shorturl.at/fvCVW
而当初大家的争论, 推估为何有诱奸这词来源?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道德谴责用的创作名词,
更甚至有人直接认为, 这仅是文学创作名词,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风波
但有意思的是, 女作家父母一开始就声明: '并非要求究责, 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也不能百
分之百画上等号', 但还是引起了社会对于男方的公愤, 检调也主动启动
然而, 在社会一面倒向鞑伐男方的同时, 林家自己却又拒绝了检调, 包括不让检调进入女
作家的房间, 或是搜查她的私人物品, 电脑等明明非常重要的关键纪录. 而检查官多次传
唤, 林家均不配合, 并表明不愿提出告诉
而在所有可查纪录里, 包括电信资料, 精神科门诊与医疗纪录, 以及女作家闺蜜的证词,
皆说明两人互动就像情侣, 也没有任何遭到性侵的描述与纪录, 甚至在医院方面, 她的主
治医师也证明, 女作家从未罹患思觉失调症
于是在经历了各方面调查后, 最终不起诉确定, 但是社会风气显然是不接受的
那这样的民怨怎么交待呢? 当时政府的处理, 是要求补习班需使用真名, 并上网登记教员
名称, 如有性侵性骚扰须立即通报. 同时这件事, 也导致了当初出版社退稿女作家的社长
因压力企图自杀, 但是民众似乎也不那么关心
这就是事件的始末, 还有很多细节都有纪录可查, 但也不外乎是A说A, B说B, 总是转一大
圈又兜不起来, 然后又和关键当事人, 如林家相关人, 检调证据资料, 或是医师和友人证
词, 甚至出版社的态度和说法都又相左, 也完全找不出这些人帮男方讲话的动机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当初到现在, 直觉上一般民众和社会风气, 是谴责男人的. 看到这些内
容讨论, 会是不安甚至生气的, 所以一般人面对这件事, 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谈, 免得别
人说你人品或道德有问题
然后再来是这次的事件, 大家也有很多的讨论, 而由于这次并不是属于像女作家那样可能
是发生在学生时代的事 (不管是事实与否) 再加上大众对于女记者这个职业联想, 不是不
知世事的学生 (即使女作家当时也已经成年) 所以在事件的讨论中, 其实很多人指出, 道
理其实很简单, 也就是;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我也再次表明, 不管是局长还是记者, 我都不欣赏. 这句话虽然很毒, 但似乎也总是攻
不破, 而且是不是也代表, 很多人其实把女人想像成天使? 否定了女人的欲望?
女人总是想要更好的生活, 也知道自己的肉体是武器, 这是不可以公开说的道理. 我们推
广沟通与体贴, 爱与成长. 但也总是一再被现实人性打脸, 而且模式都是一样的, 事后女
方也都会做出毁灭式的反击, 不管是面对男方还是社会
引述: '穿露出屁股蛋短裙, 网袜, 高跟鞋等性感衣物到办公室, 在办公桌上做爱, 且同事
都还在外面办公... (后略)'
看到这段总是觉得神奇, 女记者也是受过教育的, 这能强迫吗? 难道有黑魔法不成?
社会反应也很有意思, 表面上一定是要谴责局长, 同情女人. 但实际上, 蔡苏两人态度真
的也很微妙. 身为男人的苏说可惜, 身为女人的蔡更仅是挥手致意. 这两位难不成不知道
社会观感吗? 而且这件事还无关蓝绿, 难不成幕僚和团队全都当机了吗?
两位不仅分别代表两性, 更是国家元首和阁揆, 也是局长的上司, 就算身为政治人物, 怎
不好好利用一波, 大声达伐, 张显正义, 搏取好感, 抬高声势?
还是, 他们也深知大人世界的道理?
这是可以思考的地方, 但不管想法是什么, 建议目前的社会风气不要公开说出来, 一般人
需要顾及个人形象和利益, 安全牌是谴责男人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