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网络讯息都只是看过,但是这篇不提我心不安
很多部份因为没有确实的资讯,或许是我小题大作,请多见谅
一、
原PO提到女友确诊为为“重忧”,而且药单没有变
精神科里,重郁症与躁郁症的治疗方式很不一样
医学治疗上也有不少服用忧郁症药物后更严重或者自杀的案例
部份忧郁症药物也会注明副作用为有自杀可能
如果上述医嘱确定没问题
陪伴者也要注意,患者因为药物的刺激
可能会主动积极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
也有可能因为那些刺激与本身的无法调适的情绪,导致情绪更激动或者更无法控制反应
建议这些细节都要详细纪录分辨,
以利医师厘清躁&郁的部份调整药物与治疗方式
以下是我很主观的看法 没有研究佐证 或许没什么参考价值,就看看吧
二、
台湾的精神医疗还在起步
最早的治疗方式在“成年人”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
30岁以上的成年人,神经传导内分泌大致定型,会导致忧郁症通常是因为遭遇巨大变故
搭配一些刺激分泌的药物(血清素...等),维持良好作息,大多数会在一年后平复伤痛
恢复原来的生活
十年前研究重心多在 老年人、儿童
(儿童与青少年通常被放在一起,但偏重在儿童,而儿童精神说穿了其实是父母精神科)
研究方向取决于 主诉(市场需求)
开药有几种类别
对身体、心理发展激烈的青年(12-25岁),一点刺激都会产生剧烈的影响更何况是药物
但在台湾健保体制下,精神科医师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每个患者的情况
而咨商心理师没有学习药物学
在现在这个年代,每个人多少都需要了解一下精神科、咨商心理
(很多时候人们会说:因为他有忧郁症。 事实上,纯粹的忧郁症非常稀有)
尤其是患者以及陪伴者
跟医生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三、
如果说成年突发性忧郁症是一种感冒
那我会把青少年慢性精神症状认为是一种 慢性 症
就像糖尿病、癫痫、气喘、过敏...一样
有些人天生有这种体质,后天环境刺激下就会引发“症状”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不经意间引发症状
引发症状之后又只有极少数的人有资源调养,使症状缓解
就算投入极大的资源,看似恢复了“正常”
但只要继续“不经意”,一样会引发症状
不是陪伴、吃药、开导,就会“痊愈”
就像过敏一样,了解患者是哪种过敏体质(偏向哪种神经敏感、精神敏感、环境敏感...)
过敏不是坏的,正是因为过敏我们才知道离开那些对我们有害的环境
这些敏感都是一种天赋
学习与敏感白头偕老,给敏感(自己)一个舒适的环境
把生命的蓝图打开,规划一条生命道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钟
有人18岁唸完大学,有人35刚上大学
隔壁那个有严重气喘的人,到乡下开个不赚钱的民宿了
旁边那个有糖尿病的人小心翼翼的活到80岁还去旅游了
四、
努力补点微BG版业务
我跟我的伴侣在某一个时间点都被归类为重症,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是这辈子没救了
与其说是他照顾我或者我照顾他
不如说我们互相陪伴
互相了解对方有哪些容易过敏的地方、对方的属性偏什么,意外的反而更了解自己
(有空再补好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