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或是“病毒疣”,其实是很常见的皮肤疾病,
甚至有研究发现,高达两成的小孩感染过病毒疣。
造成病毒疣的人类乳突病毒(HPV),有很多种形态,
因此病毒疣也有很多不同的样貌,也有不同的好发部位。
虽然有时候病毒疣会自己好,但如果长在脸上,可能会影响到美观,
长在脚底也有可能会影响到行走。
更麻烦的是,病毒疣又有传染性,一不小心就会传染给亲近的人,
病毒疣要怎么治疗?常听见的“冷冻治疗”是什么?
还听说病毒疣是性病,是真的吗?
网络上许多关于病毒疣半对半错的迷思,
今天我们 Medpartner 团队就要回顾文献,帮大家整理出病毒疣的预防和治疗全攻略!
有问题也可以推文提问,我们都会再整理回答大家的喔!
网页图文好读版:https://goo.gl/P5PezD
正文:
病毒疣是很常见的皮肤疾病,在一些国内外的研究中,
甚至可发现高达两成以上的小朋友感染过病毒疣。
但病毒疣其实是个很广泛的通称,
因为造成病毒疣感染的人类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
就有超过 150 种,在全身各处都可能造成不同型态的感染。
长在脸上的病毒疣可能造成外观上的问题,让人非常困扰。
长在脚底的病毒疣则可能因为角质增厚,在行走的时候压迫产生不舒服甚至疼痛,
而且跟鸡眼常常不容易分辨。
长在生殖器的病毒疣更是让人有说不出的困扰。
更麻烦的是病毒疣不只要担心传染给别人,
自己的手要是乱抠乱抓,还有可能长到身体别的地方去啊!
“冷冻治疗到底是怎样?”
“听说病毒疣是手摸到脏东西才会被传染的!”
“听说病毒疣是性病诶!”
许多关于病毒疣半对半错的迷思在网络上到处传来传去,
为了帮助更多人解决病毒疣这个麻烦,团队医师今天将会回顾相关文献,
完整说明关于病毒疣你需要知道治疗与预防知识。
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上课囉!
《病毒疣是什么?跟扁平疣是一样的东西吗?》
病毒疣是人类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感染表皮组织或粘膜组织
所产生的症状。
在超过 150 种不同的 HPV 病毒中,有些会特别倾向感染人体特定的部位,
例如 HPV1 就特别常感染足跟,进而产生扁平疣( Plantar Warts )。
HPV6 跟 HPV11 就特别容易感染生殖器及肛门的粘膜,
造成生殖器疣( Genital Wart ),也就是俗称的菜花。
这些由 HPV 病毒在身体不同地方发生,
型态看起来也略有不同的突起物,通通都可被称做病毒疣。
所以长在脸上的扁平疣,其实也是病毒疣的一种喔!
医学上我们通常以病毒疣发作的位置,或者是病灶的型态来命名。
因此你会听到不同地方、不同型态的病毒疣被称作不同名字。
以下我们从头到脚列出四种常见的病毒疣做个简单介绍。
〈病毒疣常见的四种态样〉
‧扁平疣( flat warts ):脸部最常感染的病毒疣是扁平疣。
如同它的名称,这种病毒疣在外观上比较扁平。
颜色和旁边的皮肤没有太大差异,有时候偏粉粉的。
另扁平疣除了长在脸上以外,也可能出现在手臂以及小腿上喔!
https://imgur.com/OTTPiGr.jpg
长在眼睛附近的扁平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寻常疣( common warts ):是常生长在手指和指甲附近的一种病毒疣。
特色是外观上有明显突起,伴随着高度角质化、摸起来偏硬的结节。
颜色通常是偏向棕色。
寻常疣除了外观以外,通常是在影响手部动作(例如:写字)的时候会特别被注意到。
寻常疣在外观上有点像是鱼鳞,老一辈有时会称其为鱼鳞刺,
但事实上这被鱼鳞刺到完全无关喔!
https://imgur.com/GjmsH3e.jpg
长在手指的寻常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足部疣( plantar warts ):通常是长在脚底的一种病毒疣。
这种疣的特色是长得特别深、也特别厚,虽然在皮肤表面看起来只有一些凸起,
但其实在底下长得已经不浅了。
大家没事很少会看自己脚底,所以常常会在已经长得比较大,
在行走或穿鞋时引发压迫、红肿或疼痛时,才会发现。
但有时跟鸡眼长得很像,需要医师凭借经验诊断。
https://imgur.com/zTACHKg.jpg
长在脚底的足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Plantar Warts, CC BY-NC-ND 3.0 NZ
‧肛门生殖器疣( Anogenital Wart ):通常长在肛门或男女外生殖器的附近,
一开始会是轻微凸起,但严重时会慢慢扩大、整个变得像是花椰菜的形状,
因此又被俗称为“菜花”。
这种病毒疣因为没有过度角化的外皮,因此比起足底疣和寻常疣摸比起来偏软,
但传染性很高。
https://imgur.com/g7XAWYS.jpg
长在肛门及会阴部的生殖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nogental Warts, CC BY-NC-ND 3.0 NZ
https://imgur.com/oBe6BZB.jpg
《病毒疣是怎么传染的?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病毒疣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的疾病。
研究发现病毒疣特别容易发生在孩童以及年轻人身上,
而且特别常发生在处理肉品、家禽以及鱼类的工作人员身上。
病毒疣如果发生在异位性皮肤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爱滋病患以及器官捐赠后的患者身上,通常会比一般人严重、发作的面积更大。
由此可见这个疾病跟皮肤的完整度还有免疫力有关。
但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答案是“可以算,也可以不算。”
性病的定义是借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
如果是生殖器疣,通常就是性接触传染,
但是许多长在手脚的扁平疣、寻常疣就未必是透过性行为传染的囉!
病毒疣的感染通常是透过与亲密的人接触
(最常见是可能产生肌肤接触的家人、亲密的朋友、同学、邻居),
虽然出入公共澡堂、浴室、游泳池等积水的地面也有可能传染,但机率没这么高。
这类病毒的潜伏期大约是 2-6 个月,所以感染后可能有颇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现症状喔。
至于病毒疣的诊断主要是靠临床诊断,也就是医师凭借临床经验,
观察病灶的型态以及相关病史来做出诊断的。
一般来说在两岁以内的病毒疣患者,有 2/3 的自己消除。
但年纪比较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自己消掉,
常常会拖到几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且容易复发。
接下来大家一定会想问,既然有些人会自己好,那到底什么状况的病毒疣才需要治疗呢?
常见的治疗原因包含了:
1.疼痛、不舒服或影响正常身体功能。
例如脚底的足底疣走路会痛,或手上的寻常疣影响写字
2.患者有外观上的考量
3.持续一直无法复原的疣
4.免疫力低下,例如爱滋病、糖尿病或器官移植后的病人担心大面积扩散,就要先治疗
5.成年人的病毒疣较难自行愈合且复发率高,
有些长期可能增加癌化风险,建议最好治疗。
https://imgur.com/1uVrCSV.jpg
《病毒疣该怎么治疗?擦药和冷冻治疗哪个好?》
病毒疣是一种表皮的病毒感染,不是全身系统性的感染,
因此理论上应该是把感染病毒的组织清除干净就算治疗成功了。
由于病毒疣是异常的组织增生,所以治疗方式就围绕着用什么方法可以最有效、
最没有副作用地把感染、增生的组织处理掉。
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冷冻治疗、电烧、外用药剂以及手术切除这四大方向。
医师会依照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深浅、患者的期待与预算等等理由全方面考量,
完整分析各项治疗的优缺点后再进行治疗。
以下分别说明各项治疗的优缺点。
冷冻治疗:利用液态氮的极度低温让受感染的表皮组织坏死,间接就可以去除病毒疣。
目前液态氮治疗有两种使用方式。常见是用棉棒沾取液态氮之后加压在病灶上,
但缺点是比较难维持低温。
另外一种是使用喷枪喷射在病灶上。
冷冻治疗通常需要评估病毒疣的大小以及深浅,越大越深就会需要越多次的治疗,
但这样的治疗通常不会留下疤痕,是目前治疗病毒疣的主流方式之一。
外用药剂:最常用的成分是水杨酸,
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可以做成鸡眼贴片或治疣液,让民众居家使用。
主要是利用水杨酸来软化被感染的角质,进而产生破坏,
但务必依照医嘱使用,避免伤及正常的皮肤。
外用A酸也可以改善角化异常的情形。
https://www.medpartner.club/topical-retinoids-introduction/
在诊间有时医师会使用三氯醋酸( TCA )直接点在患部,
可更快速产生化学性烧灼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免疫调控剂 Imiquimod 对于病毒疣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比起酸类的成分更不具刺激性,因此适合使用在脸部的扁平疣、
或者是肛门、外生殖器上的生殖器疣(菜花)。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正常人应该绝对不会想拿很刺激的酸类擦在肛门或生殖器这么敏感的部位吧?
电烧:通常会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后,使用电烧器材直接将感染的组织烧掉。
但缺点是会产生开放性的伤口,也比较疼痛,因此通常使用在难治的病毒疣。
例如反复冷冻治疗后,仍然持续复发病毒疣,通常代表病毒感染可能比较深,
那使用电烧更强更深地破坏感染部位,就是个相对合理的做法。
手术切除:通常单一、体积较大的病毒疣,比较会考虑使用手术切除。
好处是一次可以搞定,坏处则是需要局部麻醉,也需要后续的伤口照护。
有关病毒疣的治疗选择很多,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医师好好讨论各项治疗的优缺点再开始治疗喔!
https://imgur.com/a6lU5ww.jpg
《病毒疣该如何预防与照护?避免接触,千万别抓!》
病毒疣的感染主要是透过“接触感染”,
但目前医学研究认为不一定要“直接”碰到感染的部位才会被传染,
可能透过间接的接触,例如使用了别人的毛巾、手帕、鼠标、拖鞋...等状况,
都还是有可能传染,只是机率比直接接触来得低。
而且病毒疣的潜伏期常会长达 2-6 个月,所以等你发现长了东西出来时,
往往也回想不起凶手到底是谁了...
要如何预防病毒疣的感染呢?以下几点建议:
1.若身边有病毒疣的患者,要避免直接的、各种程度的身体接触。
例如握手、拥抱、亲吻、性行为...等都会造成传染风险。
2.少部分人可能透过间接接触感染,应该避免使用他人的毛巾、拖鞋...等物品。
3.如果接触到公共浴池、三温暖、泳池的潮湿地面后,
可用清洁产品(沐浴乳、肥皂)清洗。
如果已经是病毒疣的患者,请做到以下几点:
1.千万不要抓!
搔抓病毒疣后又接触了其他未感染的皮肤,可能会让病毒疣的面积扩散。
2.避免皮肤产生伤口。
有伤口的位置或皮肤不健康的位置更容易感染病毒疣,
因此若是有汗疱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富贵手、
https://www.medpartner.club/keratodermia-tylodes-palmaris-progressiva-introduction/
香港脚或皮肤受伤的患者,
https://www.medpartner.club/tinea-pedis-treatment-prevention/
也要同时治疗以上的问题喔!
3.如果可能,可以把病毒疣使用纱布或鸡眼贴布、人工皮、OK绷贴著,
隔绝和外部接触,避免传染他人。
https://imgur.com/j2pOhJz.jpg
病毒疣是许多人都曾经得过,或正在奋战中的皮肤疾病。
强传染率和高复发率真的容易让人不只是头痛,有时候还会心灰意冷。
但只要对这个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和你的医师完整讨论各种治疗的方式,
并完整进行整个疗程,加上彻底的预防与保养,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病毒疣的!
Reference
1.UpToDate: Cutaneous warts (common, plantar, and flat warts)
2.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eyond the Basics)
3.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asics)
4.Kilkenny M, Marks R.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warts in the community.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6; 37:80.
5.Barbosa P. Plantar verrucae and HIV infection.
Clin Podiatr Med Surg 1998; 15:317.
6.Viac J, Thivolet J, Chardonnet Y.
Specific immunit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curring warts before and after
repetitive intradermal tests with human papilloma virus.
Br J Dermatol 1977; 97:365.
7.Sterling JC, Gibbs S, Haque Hussain SS, et al.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warts 2014.
Br J Dermatol 2014; 171:696.
8.Pyrhönen S, Johansson E. Regression of warts.
An immunological study. Lancet 1975; 1:592.
9.Rogozinski TT, Jablonska S, Jarzabek-Chorzelska M.
Role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lane warts.
Int J Dermatol 1988; 27:322.
10.van Haalen FM, Bruggink SC, Gussekloo J, Assendelft WJ, Eekhof JA.
Warts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Br J Dermatol. 2009;161(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