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已读取发文须知并详阅版规(Y/N):Y
因为香港脚药膏广告的关系,大家普遍觉得香港脚是伯伯阿公在得的疾病,
但其实很多上班族女性因为长期穿裤袜丝袜而有这个困扰,而且一直闷著很难痊愈。
在又湿又热的台湾,香港脚是个盛行率超高的疾病,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得过,
只是有些人很快就痊愈,但有些人则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这个疾病看似普通又简单,但是做好治疗与预防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啊!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完整告诉大家香港脚的症状、治疗以及完整预防的攻略!
很多人把香港脚当作隐疾而羞于治疗,
但是有香港脚的人超级多的,你绝对不是孤单一人XD
别害羞,趁这次机会好好把香港脚一次搞定吧!
网页图文好读版:
https://www.medpartner.club/tine-pedis-treatment-prevention/
以下正文:
(大家不一定想看到所以疾病图片没设自动开图,仅整理表格有)
香港脚又称为足癣,是不分男女许多人长期困扰的问题。
香港脚的成因听起来并不复杂,其实就是足部的霉菌感染,
但霉菌是种非常顽强的生物,所以要完全根治没这么简单,
严重一点的人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灰指甲,也就是指甲也感染上霉菌产生甲癣。
另外香港脚常见症状是发痒与小水泡,但是足部的汗疱疹的常见症状几乎一模一样,
在诊断上如果没分清楚,治疗方向可就差很多啦!
https://imgur.com/a/THBxAxN
(红、痒,伴随小水泡和脱屑反应的香港脚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今天这篇文章,MedPartner 团队医师将会回顾文献,
告诉大家香港脚最完整的治疗与预防方式!
》香港脚(足癣)是什么?常见有哪些症状?
香港脚要被正式介绍之前,大家一定要先认识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什么。
皮肤癣菌泛指多种会感染人类或动物的霉菌,
这类霉菌如果感染了身体就是“体癣”、感染了头皮就称为“头癣”、
感染了胯下就称为“股癣”、感染了足部就被称为“足癣”,
但大家比较少用“足癣”这个比较学术的名称,多数状况我们都俗称它为香港脚。
讲到这,香港的朋友可能会有点不高兴,
但事实上这个病要被称为“台湾脚”也没什么不行啦,
因为霉菌喜欢生长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这点台湾跟香港是差距不大的。
足癣会被称为香港脚有好几个不同的故事版本,
有人认为是当年西方传教士发现香港人特别容易好发这个疾病、
也有人说是英国军队驻扎在香港后士兵纷纷得了这个疾病,
反正故事都是描述在香港的人特别容易得到足癣就是了。
但这类传言也找不到确切典故与出处,我们就当作故事看看就好,
香港人和台湾人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吵架啊~~~XD
香港脚通常会发生在成人以及青少年,其中年轻男性的盛行率最高,
但很少发生在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孩童。
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慎直接接触了导致感染的霉菌,
通常是 Trichophyton rubrum, 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
Epidermophyton floccosum 这三种,
除非你是医学生,不然不用背,看看就好。
有些人会因为赤脚走在公共的淋浴间、游泳池、三温暖等容易积水、潮湿的地方被感染。
在台湾很多男生都是在当兵时被感染,一堆人的袜子晾在一起,彼此传染来传染去,
这种经验当过兵的男生应该都懂(拍肩)。
虽然都是霉菌感染,但每个人的香港脚可能都长得不太一样。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脚趾间发红、脱皮、发痒、发痒、疼痛的小水泡、
在脚跟和足部两侧异常增厚角化、脱皮,伴随不同程度的红肿等不同情况。
会起水泡、发痒的香港脚通常比较容易被发现与治疗,
但如果是单纯脚皮增厚的这种形态,就常常会被忽略,不可不慎。
有时候在脚趾间的香港脚还可能造成裂伤,
那时候就不只是痒而已,走起路来可是痛不欲生啊QQ
https://imgur.com/a/iYXaRUM
(在脚趾间的香港脚感染,伴随破掉的水泡以及脱屑反应。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香港脚的临床表现可能和其他几种皮肤疾病很像,特别是脚部的汗疱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因此医师除了用眼睛观察以外,有时也会刮下一些皮屑或者是水泡,
透过浸泡在氢氧化钾(KOH)溶液中,
以显微镜来观察是否有霉菌的菌丝,确定你是不是得了香港脚。
》香港脚要怎么治疗?不同类型,不同做法!
很多朋友可能把香港脚治疗想得很简单,
“反正不就是霉菌感染,那就使用抗霉菌的香港脚药膏啊!”
但事情绝对不是憨人所想的那么简单,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香港脚反复不会好了啦!
首先,霉菌自古以来就以生命力顽强著称,
菌丝可以在很险恶的环境持续存活,逮著机会就会再长出来。
第二是香港脚的霉菌感染在足部的不同部位,其实有不同特性,
有时候除了香港脚药膏以外,还需要口服药物,
甚至是其他的辅助治疗药物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香港脚的治疗目标主要有:
缓解症状(特别是发痒)、降低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机率、
避免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或感染其他人。
原则上治疗还是以局部的药物使用为主,
全身性的口服药物通常用在局部治疗失败的患者身上。
通常轻微、局部的香港脚,医师会先开立外用抗霉菌药膏,
也就是俗称的香港脚药膏给你,
但有时患者会因为“不痒了”就停止使用药膏。
别忘了,香港脚药膏主要是用来“治疗霉菌感染的”,
如果止痒了就停用,“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还没被杀死的霉菌菌丝随时都会再长出来啊!
如果是顽固、反复发作、使用药膏治疗效果差的香港脚患者,
医师可能会并用口服抗霉菌药物。
但这类药物通常必须治疗 2-6 周,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所以千万不要吃了一次药就不回诊,
不然医师没办法追踪治疗反应,你也没办法只吃一次药就好喔!
针对足部角质增厚的这类香港脚患者,因为增厚的角质会影响外用药物的渗透与吸收,
临床上可能会搭配口服药物的使用,来达到“内外夹攻”的效果。
另外依据临床上的经验,
这类患者如果同时并用一些有助于角质软化的成分,例如水杨酸:
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对于辅助药物治疗会有不错的效果。
https://imgur.com/a/Fz8kyqr
(在脚趾间的香港脚感染,伴随破掉的水泡以及脱屑反应。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用有抗霉菌效果的成分泡脚也是一种预防反复感染的方式,
如果医师认为有必要,也可能建议患者使用。
如果是有开放性伤口、裂伤的香港脚患者,
医师可能会开立抗生素药膏,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蜂窝性组织炎。
https://imgur.com/raFmLSJ.jpg
看完这段,你是不是也觉得“越简单但难治好的病,其实越不简单”呢?
》香港脚该怎么预防感染?如何避免复发?
香港脚要怎么预防感染以及避免复发呢?
香港脚就是霉菌感染,所以只要能让霉菌难以有机会接触到你,
或缺乏适合的环境很难在你身上生长,就可以达到目标。
原则就是:避免潮湿、避免闷热、避免接触。
这样讲可能比较模糊,底下我们列出常见的预防及保健方式给大家参考:
1.全家一起治疗。否则很容易家庭成员交互感染,
爸爸好了换妈妈长,妈妈好了换妹妹长,没完没了。
2.避免和他人共用鞋、袜。如果家人无法一起治疗,至少鞋袜不要放在一起。
3.避免赤脚出入公共浴池、淋浴间、三温暖等潮湿的环境,请著拖鞋。
若不慎接触,请务必用清洁产品洗过整只脚(包含趾间缝隙)并彻底擦干。
4.保持脚部干燥。洗澡后要完整擦干、脚汗太多可使用止汗剂:
https://www.medpartner.club/antiperspirant-deordorant-hyperhidrosis-bromidrosis/
穿着吸汗力好的棉袜,尽量避免穿丝袜、裤袜。
5.避免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能穿凉鞋就不要穿布鞋,能穿布鞋就不穿皮鞋、胶鞋。
https://imgur.com/brdhFbF.jpg
香港脚常常被认为是小病,特别是如果只是脱皮、发痒、偶尔的小水泡,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不严重,都还可以忍耐,因此就忽略了治疗。
但别忘了香港脚是一种霉菌感染,它可以感染你的脚部,
就可能随着你的手摸来摸去,间接感染你身体的其他部位。
家人彼此密切接触,也可能不慎交互传染。
严重一点的香港脚甚至可能因为伤口间接被细菌感染,引起蜂窝性组织炎。
所以看似无害的小病,事实上还是潜藏着不少风险,不可不慎啊!
以台湾的医疗环境,只要你愿意接受正规的治疗,
并且完整配合医嘱使用外用或口服的药物,并且完整遵守上面的预防方式,
多数人都可以完全根治香港脚的!
台湾是个潮湿、温暖的岛屿,得到香港脚的人真的远比你想像得多,
但有太多人没得到正确的治疗了。就靠你把正确知识传播出去囉!
Reference:
1. UpTodate: Dermatophyte (tinea) infections
2.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Ringworm, athlete's foot, and jock itch (The Basics)
3.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of skin and
oral HIV-associated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2014)
4.Havlickova B, Czaika VA, Friedrich M.
Epidemiological trends in skin mycoses worldwide. Mycoses 2008; 51 Suppl 4:2
5.Seebacher C, Bouchara JP, Mignon B.
Update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ermatophyte infections.
Mycopathologia 2008; 166:335.
6.Ameen M. Epidemiology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Clin Dermatol 2010; 28:197.
7.Hawkins DM, Smidt AC.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14; 6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