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不只有灰灰的才是灰指甲!完整攻略整理

楼主: medream (sayaki)   2018-01-02 21:01:04
灰指甲是相当常见,要根治又相当麻烦的皮肤疾病。
灰指甲不只是以灰色的方式呈现,另外很多人都有灰指甲但不自知
因为灰指甲的初期症状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很多人就不会多加理会,
一直到症状很严重了,并发甲沟炎甚至是甲床分离时才就医,
这时候就已经很不舒服了!
患者也常常被“灰指甲”这个名称误导,以为要灰灰的才是灰指甲,
最后也延误了就医。
更重要的是,灰指甲是很容易传染或是复发的,
所以家里有人有灰指甲的,或是得过灰指甲的,都需要多加注意!
今天 Medpartner 团队帮大家整理什么是灰指甲,以及要怎么保养、治疗、和预防!
有什么问题也欢迎推文提问,我们都会再整理回答大家的!
网页图文好读版:https://goo.gl/iHpnHE
正文开始:
灰指甲是个不分男女,许多人长期难以解决的困扰。
台湾的气候潮湿,非常容易引起霉菌滋生,而灰指甲就是一种指甲的霉菌感染,
台语称作臭甲,或者正式一点的名称叫做甲癣。
灰指甲常会并发在香港脚(足癣)患者身上,
原因可能是霉菌感染足部之后,又伺机感染了指甲。
另外灰指甲也不只会发生在脚部,手指甲也可能因为手癣的霉菌感染而发生喔!
另外要特别强调富贵手不是霉菌感染,不会导致灰指甲。
https://www.medpartner.club/keratodermia-tylodes-palmaris-progressiva-introduction/
临床上感染灰指甲的人常常不痛不痒,所以许多人会轻忽这个疾病,
等到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例如已经并发甲沟炎甚至是甲床分离时才就医。
https://www.medpartner.club/paronychia-treatment-care-introduction/
另外可能是因为灰指甲这个名称太深入人心,
有些患者会觉得指甲没有变灰就不是灰指甲,有时也会延误就医。
今天团队医师和药师就要一起完整跟大家介绍灰指甲这个疾病,
让你除了知道灰指甲的治疗方式之外,更能了解如何保养与预防!
《灰指甲容易发在哪些人身上?有哪些症状?为何该积极治疗?》
灰指甲其实是个盛行率不低的疾病,有大约 50-60% 的指甲问题都跟灰指甲有关。
虽然不分男女都可能得到灰指甲,但通常男性的机率略高于女性。
灰指甲是一种霉菌的感染,造成灰指甲的霉菌中,导致病例数最多的是皮癣菌,
其他还有像是念珠菌或其他霉菌也都有可能。
霉菌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生物,
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繁殖,因此传染力也不容小觑。
虽然灰指甲在医学上没有非常明确危险因子,但以下几种人特别容易染上灰指甲:
‧老年人
‧赤脚走在游泳池、健身房的淋浴间、公共浴池…等潮湿的表面
‧香港脚(足癣)患者
‧足部容易有小伤口,或是其他皮肤疾病,例如干癣患者
‧糖尿病患者
‧各种免疫缺乏疾病患者
‧家中有其他人罹患灰指甲
https://imgur.com/jL83c8U.jpg
https://imgur.com/KnXLbSa.jpg
呈现紫黑色与部分黄绿色的灰指甲。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Onychomchosis, CC BY-NC-ND 3.0 NZ
临床上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的,
有时在患者身上可以看到黄色、褐色、绿色等其他颜色的变化,
但不管是什么颜色,指甲看起来都会特别混浊。
虽然多数灰指甲的轻症患者是不痛不痒的,很容易会让人掉以轻心,
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但医师通常会建议患者应该要积极治疗。
医生为什么会这么鸡婆呢?有底下几个原因:
1.灰指甲比较严重的患者,
有时可发现指甲增厚、周边脱屑、指甲凹陷、指甲变形、甚至是甲床分离的情形。
长期感染的状况下,指甲当然不可能长好,
有时会进而导致甲沟炎、冻甲、钳甲等问题。
真的严重到要指甲矫正的时候,不只是皮肉痛的问题,还要花上很长的时间。
2.不处理的灰指甲,可能跟香港脚互相交错感染,
严重感染时甚至偶会导致蜂窝性组织炎,不可不慎。
3.为了你最亲密的家人或亲友、同事。
只要是鞋子放在一起,或者是一起出入同样的潮湿地面,都有传染的机率。
临床上就不时发现爸妈的灰指甲传染给小孩的案例。
https://imgur.com/dUuNxo1.jpg
增厚、脱屑、变形的灰指甲。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Onychomchosis, CC BY-NC-ND 3.0 NZ
所以如果医师建议你做治疗时,希望大家可以多配合喔!
至于灰指甲要怎么诊断呢?
多数状况下医师会根据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病史的询问做出诊断。
但有时考量到口服药物对身体的一些负担,医师可能会刮下一些指甲,
使用氢氧化钾溶液(KOH)浸泡后观察是不是真的有霉菌反应。
另外直接进行霉菌的培养也是一种方式,
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必须做这么多测试喔!
当医师真的觉得有必要时再进行就可以,大家不必要求医师一定要做。
https://imgur.com/epH9ML8
《灰指甲该如何治疗?》
目前灰指甲的治疗方式大致上可分为:
口服药物、传统外用药物、指甲油剂型药物、指甲拔除手术、雷射治疗等五大类,
每种治疗都各有优点,也有各自的侷限,医师会综合考量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
口服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的抗霉菌功能来治疗灰指甲的霉菌感染。
目前实证有效,且健保有给付的药物是 terbinafine(商品名:疗霉舒)
以及 itraconazole(商品名:适扑诺),
但这类口服药物一定要遵照医嘱吃完整个疗程,否则容易治疗失败。
如果是手部的灰指甲大约需要治疗 6 周,脚部的灰指甲大约需要 12 周,
如果中断了,霉菌很容易会长回来,整个疗程就前功尽弃。
在所有治疗方式中,口服药物的治疗效果最佳,是治疗灰指甲的首选,
多数人都可以获得不错的疗效!
但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影响肝功能,因此有肝脏疾病或肝功能异常者,
或者是有心脏衰竭等疾病患者,医师可能会建议其他治疗方式。
许多人会担心口服药物伤肝而自行停药甚至放弃治疗,但其实不用这么担心。
医师会根据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反应来调整用药情形,
也会在适当的时间点监测你的肝脏与心脏功能,这些问题请交给你的医师替你担心吧!
好好遵从医嘱,有问题就提出,千万不要自行停药喔!
外用药物通常会使用在不适合口服药物,或是灰指甲还没有感染到指甲根部的患者身上。
局部的外用药物,例如抗霉菌药物 efinaconazole 这类药品先天上有个弱点,
因为往往渗透力不佳,导致没办法深入甲床来对抗霉菌,
另外对指甲的附着力较低,必须要天天使用。
但随着医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已经有些药物可以强化对指甲的渗透性以及附着性,
剂型有点像是“指甲油”的概念,即使冲水、洗澡也不太会被洗掉,
因此可以达到长效作用,
例如国内现在市占率较高的药品 amorolfine(商品名乐指利)就可以一周使用一次,
但在手部的灰指甲要使用 6 个月,在脚部的灰指甲则要使用 9-12 个月,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少数患者身上可能发生皮肤刺激的反应,
如果有这样的状况请向你的医师反应。
https://imgur.com/n5TZcwM.jpg
侧边部分感染的灰指甲,可考虑使用外用药物治疗。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Onychomchosis, CC BY-NC-ND 3.0 NZ
如果感染很严重,或者是使用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仍不好的患者,
医师可能会建议以手术的方式先移除指甲,
这个做法可让让药物比较容易进入被感染的甲床,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拔完指甲就没事了,通常之后还是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喔!
雷射在灰指甲的治疗上也有些角色,但是在相关研究中认为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再加上费用比起传统的治疗方式更高,
因此目前多数医师只会把雷射当作辅助治疗的角色,
并不需要特意追求高价的雷射治疗,好好使用口服及外用药物通常就很足够。
多数的患者在适当的评估与治疗下,
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控制甚至是完全找不到霉菌感染,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接受治疗,并且配合医师尽力完成整个疗程。
坊间不时会有一些流言说灰指甲的药很伤肝,但这都过度夸大了事实。
口服灰指甲药物虽然确实有少数人会发生肝功能指数异常,
还有更少数人会发生肝炎的症状,
但这个比率真的非常非常低(相关研究指出发生率是数万分之一),
另外如果患者有 B 型肝炎或 C 型肝炎的话,
医师也会在开始服药之前就抽血监测肝功能指数,大家实在不必过度担心,
用药的副作用与风险医师会比你还更注意,
有什么顾虑直接跟医师讨论都没问题的!
https://imgur.com/dQOLiSh.jpg
《灰指甲治疗失败了怎么办?仔细找原因,一定有方法!》
有时我们会遇到灰心的患者来到诊间说自己的灰指甲已经治疗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但详细询问病史后,常常可以发现原因其实是:没有遵照医嘱完成疗程。
大家一定要记得,霉菌是非常顽强的生物,
菌丝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很久,等到适当的机会出现就又长出来。
没有完成整个疗程,就是又给菌丝一个冒出头的机会啊!
另外常见的复发情形还有和香港脚(足癣)的交互感染。
许多患者会同时染有香港脚和灰指甲,如果光是治疗灰指甲,
但没好好处理香港脚,那霉菌当然有可能又趁机长回指甲去囉!
如果家中同时有多人得到香港脚或灰指甲的话,也建议要一起治疗,
不然爸爸好了换弟弟长,弟弟好了换妈妈长,那真的是会没完没了啊!
灰指甲的复发率其实不低,在相关研究中有些甚至会高达 20-50% 左右。
这么高的复发率其实也不难理解,灰指甲就是指甲长了霉菌,
这就像是房间长霉菌一样,
有长过霉菌的房间可能是有湿气高、温度低、不通风等种种问题,
所以一旦长过霉菌,就很容易再长,指甲也是类似的概念,
会长灰指甲的部位必定是存在了一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危险因子,
因此一但得过灰指甲,就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只要稍不注意,随时有可能再度发作。
之前有些研究尝试过让已经治好的患者定期再浸泡抗霉菌的药水
(在台湾大概就是足爽这类产品的概念)作为预防,
但结果却没能很有效地降低复发率。
https://imgur.com/PHku3ed.jpg
双脚都感染的灰指甲,合并香港脚(足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Onychomchosis, CC BY-NC-ND 3.0 NZ
底下帮大家整理一些国内外的资料,告诉大家可用哪些方式保养与预防灰指甲。
《灰指甲该如何保养与预防?》
灰指甲的保养与预防,一切还是要回到灰指甲的“致病机转”。
灰指甲就是指甲的霉菌感染,所以只要能让指甲不容易发霉的方式,就是好的预防方式!
怎么样让霉菌不容易长呢?
保持干燥、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避免指甲受伤,
以上就是预防灰指甲的三大心法。
这样讲可能不够具体,我们把相关注意事项条列如下:
1.定时清洗手脚,如果手碰过得了灰指甲的脚,一定要再洗手。
2.用正确的方式剪指甲,最前端剪平,两侧再稍微磨圆,
每次都要消毒剪指甲的工具。
3.穿着吸汗的袜子,并且勤于更换。
4.选择通风良好的鞋子。能穿拖鞋就不要穿鞋子。
5.丢弃感染前穿过的旧鞋,或者至少要好好消毒这些鞋子。
6.在游泳池、公共浴池等地面易积水处,请记得穿上拖鞋,避免沾水。
7.避免常常去做指甲或者使用人工甲片导致原有的指甲受损或弱化。
8.同时注意身体其他处的各种霉菌感染(香港脚、手癣、体癣等)避免交叉感染。
https://imgur.com/3l6drTG.jpg
看完这些,有没有觉得自己已经成为灰指甲达人了呢?
其实灰指甲的相关治疗与保养,想要了解并不难,困难的反而是完整做到啊。
能够找到一位长期帮助你的医师,并好好配合医嘱,
相信你的灰指甲一定可以被控制得很好,甚至是几乎不再复发的喔!
Reference
1.UpToDate: Onychomycosis: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2.UpToDate:Onychomycosis: Management
3.Nail Fungus-Mayo Clinic
4.Gupta AK, Jain HC, Lynde CW, et al.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onychomycosis in patients visiting physicians'
offices: a multicenter canadian survey of 15,000 patients.
J Am Acad Dermatol 2000; 43:244.
5.Sigurgeirsson B, Baran R.
The prevalence of onychomycosis in the global population: a literature stud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4; 28:1480.
6.Sigurgeirsson B, Steingrímsson O.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nychomycos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4; 18:48.
7.Piérard GE, Piérard-Franchimont C.
The nail under fungal siege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Mycoses 2005; 48:339.
8.Muñoz-Pérez MA, Rodriguez-Pichardo A, Camacho F, Colmenero MA.
Dermatological findings correlated with CD4 lymphocyte counts in a
prospective 3 year study of 1161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 predominantly acquired through intravenous drug abuse.
Br J Dermatol 1998; 139:33.
9.Zaias N, Tosti A, Rebell G, et al.
Autosomal dominant pattern of dist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caused by
Trichophyton rubrum.
J Am Acad Dermatol 1996; 34:302.
10.Faergemann J, Correia O, Nowicki R, Ro BI. Genetic
predispositio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