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9000270-260207
电池续航力 台日韩大较劲 2014年09月09日 01:16 吕学隆
穿戴式装置被视为新一代创新与市场成长的动能焦点,在医疗照护、运动生理监测、智慧
通讯等应用上逐渐累积市场规模与影响力。但在这波穿戴式装置热潮下也出现技术瓶颈─
电池续航力,日、韩等电池大厂及台湾新创业者,都积极投入可挠式电池/全固体锂二次
电池等技术,希望快速突破技术瓶颈与成功量产,抢占穿戴式装置市场先机。
由于穿戴式装置强调更为贴近人体工学的设计需要,因此产品设计上须更轻薄短小,在整
机设计与零组件搭配上在重量与体积上,也更斤斤计较;对于软性零组件、可挠式设计上
需求更殷切,以满足穿戴并服贴人体的需求,凡此种种都影响了现今穿戴式装置各项零组
件的选配与设计。
目前市面上的穿戴式装置,以智慧型手环与智慧型手表2大类最多。智慧型手环多提供医
疗照护、运动生理监测等应用功能,强调对人体各项生理讯号与状况进行即时准确的监控
,并且即时回馈与提醒使用者;智慧型手表除了各项生理监测功能,往往还强调产品与智
慧型手机各项功能的连动,成为智慧型手机的延伸产品,因此包含通讯、显示、简要运算
等功能均需齐备。
但是在纳入更多功能之际,也代表使用时的功耗增加,影响产品的使用续航力与电源供应
,也成为产业厂商的技术挑战。
仰赖低功耗技术
观察市面上的穿戴式装置,大多强调具备可连续使用数天的续航力,厂商多采用低功耗、
低电压相关元件进行设计,如蓝芽通讯技术、传感器整合。
若是在以生理讯号监测为主的穿戴式装置或手环等产品上,使用续航力目前尚可满足需求
。但随着装置萤幕与显示功能等纳入设计,或是强调具备萤幕显示等功能的智慧型手表、
眼镜等产品,因其需具备的功能与相对应零组件越多,此时装置内建的电池与电源供应,
就会逐渐产生不足之处。
以应用于穿戴式装置用电池技术来看,因产品安全性需求与设计考量,绝大多数市面上的
穿戴式装置现今仍然使用安全性较高、电池不易爆炸燃烧或产生漏液问题的锂高分子电池
技术,内建于装置当中。
若是以监控生理讯号或运动健康照护需求为主的智慧手环类型产品,目前电池电容量大多
在100mAh以下,其中仅有如三星SAMSUNG Gear Fit因同时搭配AMOLED、6轴动作传感器等
元件,因而在设计时采用210mAh电池容量。
在智慧型手表方面,因所需支援的通讯与显示功能较多,所搭配的电池容量多在200mAh以
上,甚至在Google Glass当中,电池电容量达570mAh,可见电池技术应用于穿戴式装置产
品时,电池容量上的不同需求特性之影响。
曲面、可挠成焦点
另外,为了提高穿戴式装置产品设计的弹性,也有曲面电池、可挠式电池等成为厂商发展
重点。
例如,SAMSUNG集团旗下负责电池业务生产制造技术的SAMSUNG SDI,推出曲面电池与可挠
式电池,就是为了支援集团旗下品牌穿戴式装置应用,并宣布其全固体锂二次电池技术将
于2015年量产。
另一韩厂LG化学,也设计曲面电池与可挠式“缆线电池”(Cable Battery),作为下游
客户设计智慧手表等应用。
台湾也有部分电池厂商,长期在蓝芽耳机等装置累积经验与技术,近年将此种体积微小,
但对于产品性能与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小型锂高分子电池、曲面电池等产品应用于穿戴式装
置当中,成功争取到Nike、Sony、Jawbone等穿戴式装置大厂订单。
在技术难度更高、更符合穿戴式装置可挠曲需求的电池技术上,目前日、韩等电池生产大
厂,以及台湾新创业者等,都积极投入可挠式电池/全固体锂二次电池等技术,希望在突
破技术瓶颈与成功量产后,快速抢占穿戴式装置市场先机。
待穿戴装置市场突破
台湾已有若干厂商投入布局穿戴式装置用电池技术,将过往应用于蓝芽装置等电池技术与
经验的累积,进一步扩散到穿戴式装置此一新兴应用,也成功取得国际大厂信赖与合作关
系。
但在穿戴式装置的电池技术上,仍然需要观察穿戴式装置的整体市场销售,是否可在市场
规模有进一步突破,成为电子产业中稳定而重要的产品区隔之一,同时也需要在更为创新
的技术上聚焦突破,才能在市场起飞之下与时俱进,有所斩获。
(本文作者为工研院IEK ITIS计画产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