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棒球素人创意无限!台湾棒球数据分析竞赛吸引中职球团注意 12强情蒐:是基本
功
By 刘峻诚
“情蒐是基本功。”在跟徐乐谈棒球数据的过程中,他好几次这样说。
确实,从《魔球》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运用数据、统计与理性分析所堆叠起来的棒球哲
学,也能成为赢球的基础。从美国职棒大联盟的数据革命,到中职各队情蒐单位的崛起,
再到去年世界12强赛,资料的力量正一步步渗入棒球的血液。对职业球团来说,“掌握资
讯”早已不只是辅助,而是决胜的武器。
灼见运动数据有限公司执行长徐乐、台湾棒垒球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书玮、以及铭传大学
金融科技学院高翊玮老师,三人从不同角色切入这股趋势,从职业球队的实战情蒐、到学
界的数据教育与模型研究,他们共同推动的“台湾棒球数据分析竞赛”已迈入第三年。这
项比赛不只是一场数据的较劲,更是一个让“非职棒圈的人”能以新角度看棒球的舞台。
“台湾棒球很缺乏研究部门,这个比赛让球队看到外部的洞见。”徐乐说。去年,中华职
棒共有三支球队派人观赛与交流,让数据分析的成果,第一次直接站上职棒舞台。从选手
价值评估、换投预测,到守备布阵与裁判好球带的模型化,每一份报告都像是一场可能颠
覆传统的思考实验。
“情蒐本来就该是基本功,”陈书玮补充,“但数据竞赛让我们看见,比赛之外还能有更
多可能。”他提到,过去职棒强调经验与临场判断,如今透过数据与影像的交互比对,能
把过去的直觉转化成可验证的策略。无论是帮助教练拟定战术,还是让球员理解自己在比
赛中的倾向,这些资讯正成为球场上看不见的武器。
对高翊玮老师而言,这不只是科技的应用,更是教育的启发。“数据分析最终还是要说一
个故事。”他说。参赛者从描述性统计出发,进入诊断、再到预测模型,学习用资料解释
现象,也让棒球的逻辑被更多人看懂。“我们希望这不只是比赛,而是让更多人学会用数
据理解运动,找到新的价值。”
从《魔球》到中职、从球探报告到AI预测,棒球的样貌正被重新定义。或许数据无法取代
选手的临场感与情绪,但它正在改变人们思考比赛的方式。当台湾的棒球数据分析者,从
电脑萤幕走进职棒球场,这场属于“科学与热血”的交会,才正要开始。
从争论谁强,到用数据说话
“以前我们都在吵,黄平洋比较强还是陈义信比较强。”陈书玮笑着说。这种从小的争论
,是许多人开始接触棒球数据的起点。过去大家比较的是胜投、防御率、三振,但当他真
正投入棒球相关工作后,才发现这些传统数据并不足以完整描述选手的价值。“不同情境
下的表现差异、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其实都能透过更细的数据被看见。”陈书玮再笑着
说:“大家在网络讨论时、笔战时,可以拿出更多东西,说服人家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一点
。”
正是这样的观念,推动了台湾棒球数据分析的萌芽。从Fantasy Baseball 到中职的进阶
数据,棒球迷开始学会用“证据”说话。陈书玮认为,这不只是研究与比赛的题目,更是
一种文化的改变。“我们看到很多来参赛的队伍,不是在棒球圈工作,只是对棒球有兴趣
,可以说是素人,他本业其实是资料分析师、金融业、甚至是政府单位的公务员。他们运
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技术来解释棒球,让我们这些在业界的人也重新被启发。”
当数据遇上策略,职棒也在学
“职棒每天都在应付实战,很难停下来思考。”徐乐说:“但这个比赛就像一个平行空间
,让大家去想那些球场上暂时没时间想的问题。”
从第一届探讨触击情境合理性、第二届的守备布阵与游骑兵夺冠预测,到去年的换投时机
模型与裁判好球带分析,每一年都有参赛作品引起职棒圈的注意。特别是去年冠军队伍利
用风险管理概念,建立换投预测模型,让球队能更精准掌握投手疲劳度与战术时机,“当
场就有职棒球团的高层表达兴趣。”陈书玮回忆。
事实上,中华职棒已有球队开始派代表观赛与互动。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参与,数据分
析逐渐走入实务层面。徐乐坦言:“这些参赛者大多是素人,不可能直接介入职棒的决策
,但如果球队愿意来看、愿意听,那就是一个进步。”
职棒管理、决策、选手训练,短期国际赛都需要情蒐
陈书玮过去也曾帮国家队情蒐,包括U18国际赛及经典赛。他提到,层级越高的赛事,越
会需要运用到棒球数据,而业余赛事、三级棒球的国际赛,因为比较少使用数据,因此国
际赛比较常运用经验,要他们使用数据反而绑手绑脚。
不过在12强赛事中,中华队大多是职棒选手,运用情蒐资料的经验丰富,“恰哥”彭政闵
手上的饮料单那一阵子也成为球迷讨论的重点,上面写的大多是球路的预判、投手的优势
与劣势,是大数据的累积,也是运动心理学的斗争。
以数据为基础,在场上能做的会变得更多。以去年12强捕手林家正为例,徐乐说到:“家
正去年蹲捕时,连续丢了4、5颗滑球,这种配球也不是随便情蒐里面就能设定的策略,也
包含很多临场反应,选手场上要去承担这些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在选择的时候,他
有更好的策略可以参考。”
除了这些短期赛事,职棒在选择自由球员、洋将的时候,也需要去洞察球队缺乏的是什么
类型的球员,高三振型的投手、高滚地球率的投手、飞球比例高的投手,哪一种比较符合
球队阵型。预判这个选手,加入球队后,能不能补上球队的洞,正是数据与统计的重要性
。
让数据变成故事,让故事推动棒球
比赛的一大特色,是要求参赛者不只要“分析”,还要“说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才是让数据被理解的关键。”高翊玮说。他强调,能够入围或得名的团
队,往往懂得把模型、视觉化与结论结合起来,让评审与观众一看就懂。“光有漂亮的统
计结果没用,重要的是你怎么用图表、用逻辑,去讲出你发现的洞见。那才是数据分析的
灵魂。”
这样的理念,也反映在三位主办者对“教育”的共同期许。
棒球数据分析比赛,不只是让年轻人学程式、练模型,而是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思考运动,
用理性理解热血。“棒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徐乐说,“当你用数
据去理解一场比赛的细节,你也在尊重那场比赛。”
数据背后,是对台湾棒球未来的想像
“我们每年都会被参赛者的创意吓到。”徐乐笑着说。其实每一届的参赛者都有不同的创
意,《WeAre》运动频道创办人罗国祯也是这次的评审,他说:“前两届参赛者的创意让
人惊艳,期待今年再次被震撼。”前和信鲸捕手王宸浩长期投入运动科学与竞技发展,他
相信数据不只是一串数字,更是一种赛场背后的思维与准备,“看见参赛者投入创意与热
情,这就是运动精神最珍贵的价值。”潘忠韦则表示,“以前当球员时,别人用数据评价
我;现在当了球评,学会运用数据了解球员与赛况。从球员到转播台,近四十年的棒球路
,我亲眼见证这些客观的数字,如何从辅助工具变成核心武器,让纸上数据成为左右战局
的关键。”
从裁判好球带模型到中华队归化球员分析,从守备站位到自由球员价值模拟,从洋将选择
到短打的决策是否合理,这些题目有的天马行空、有的贴近实务,但都代表着一种勇于挑
战旧观念的精神。“总要有人去做那些看起来奇怪的研究,才会有10个中一个,或是100
个中一个”他说:“那才可能让棒球变得不一样。”
陈书玮则强调,这场比赛的精神,不在于分出输赢,而在于“推动对话”。当各行各业的
人都能以数据切入棒球,球界与学界之间的墙就会慢慢消失。“未来台湾要建立自己的棒
球资料文化,这样的比赛,就是种子。”
而在数据持续累积的今天,职棒情蒐也不再只是幕后工作。“我们会把一年下来所有的配
球、打击热区、出局方式整合成图表,结合影片让选手记住重点。”徐乐说,“当这样的
工作变成基本功,球队的思考层次就会更高。”
用数据,写出台湾棒球的新篇章
或许棒球的浪漫永远属于球场上的先发9人及投打对决,但在那之后,还有更多人在用理
性与科学,为比赛写下第二层故事。从灼见的数据分析办公室,到铭传大学的教室,从棒
垒球科学研究会的论坛,到职棒6支球团的谈判会议桌,数据正悄悄改变台湾棒球的语言
。
情蒐是基本功,数据是语言,科学是信念。棒球数据是文字、是图表、是表格、是一页页
让人沈醉的报告,而透过“台湾棒球数据分析竞赛”,我们赋予这些数字一个故事,让它
成为开启棒球世界大门的另一把钥匙。
当一群相信数据的人,开始为热血找到数据、证据,找的一切思考的逻辑,天马行空的想
像。棒球,正在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理解,台湾棒球也将一步一步,走向不同的世界。
https://www.ltsports.com.tw/article/180314
中职有球队派代表去看数据比赛?
真假啊?台湾有这么重视这些进阶数据吗
作者: sonichsuan (小炫) 2025-10-31 19:51:00
连续丢4~5颗滑球 打者都会怀疑人生吧
作者:
klwcoco (爱我吧)
2025-10-31 19:52:00去年道奇冠军 先发不够好 靠的是后援打下冠军今年反过来后援炸翻天 只能靠先发硬撑 明年该不会又统计完投能力
作者:
eee60109 (L.C.H)
2025-10-31 19:55:00Hito大联盟有邀请过
作者: blue1994t (肥阿) 2025-11-01 04:48:00
今天在知道有这种竞赛,好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