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版上充斥着有关FA的价格问题,
无论是陈子豪上120W/mo 或是陈韵文上80W/mo 到底有没有那个价值的问题。
虽然我不是什么经济学大师,但这显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否则我们无法去评估什么叫“值”与“不值”
我了解每个人的评估标准跟理解方式有所落差,
以下仅为本人观点,抛砖引玉,希望能促进正向讨论。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即 球员并非完全竞争市场。
小学二年级的经济学就曾经教过,
市场可以粗分为独占、寡占、独占性竞争、完全竞争等四种市场。
事实上值得与不值得的讨论几乎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之下能讨论。
自由球员市场比较接近于独占性竞争,也就是每个球员都有相似性,
但消费者(球团)区分得出来实质差异。
消费者(球团)几乎毫无选择,只有买跟不买。
以陈子豪为例,如果球团就是想补强重砲手,那问问大家。
如果你不买陈子豪,你有别的选择吗?
OPS+150的重砲手,市场上仅此一家。如果你想要,你就得竞标。
如果你不买,那抱歉,你只能买朱育贤,你只能买詹子贤。
那另外两位有“一样”吗?有些地方一样有些地方不一样。
如果你觉得其他两位也太贵,那你只能谢谢,明年再来。
150的砲手你想等下一次这样的机会,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欸。
也许砲管长出来的林立后年FA?也许不知道五年后八年后柯敬贤回来选秀?
球迷们在讨论值不值得的问题的时候,经常忽视的问题就是
“说得好像球团有其他人可以买”一样。
陈韵文就是市场上唯一补强牛棚的选项,几乎是独占市场。
你只有补陈韵文跟不补强两个选项。因此球团如果想补,那就是只能追价。
就算你觉得陈韵文100万一个月、80万一个月,好贵喔。
很残念,你就算拿着60万跑去找曾峻岳,他也没办法加盟你球队喔。
球员市场就不是菜市场,这家不买还有下一家? 没有的。
不如大家可以试着去猜想为什么球队会愿意砸钱FA?
我不是陈昭如也不是刘东洋,不知道真实原因,
但显然各大球团都认同台湾的职棒正在进入顺风的上升期,
谁能在这段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球迷跟战绩,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可能收益。
比起在那边嘘谁值得谁不值得,先替台湾棒球的前景喝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