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ote.com/onepointzerotwo/n/neadd9acf7935
现在已经可用赛博计量来数据化棒球的表现,但还是存有无法解开的谜,
“捕手领导能力”就是其中一部份。在棒球界,野村克也(南海等)、
古田敦也(养乐多)、谷繁元信(中日等)都是享有绝佳领导能力的捕手。
但是赛博计量却无法讲他们的领导能力可视化,不过在此情况下有些人
会用捕手防御率来评估捕手的能力。
前周,球评村田真一就用了捕手防御率来评论读卖巨人的捕手,他对岸田
行伦大为赞赏,认为他有抢先发的实力。
但在赛博计量学里,捕手防御率并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不该使用它,
为什么呢?
首先提出这概念的是1989年德州游骑兵的分析师Craig Wright,他在著作
“The Diamond Appraised”发表了捕手防御率这观点,所以这并非是新的观念。
然而赛博计量学却不重视这种评价方法,为什么?
1.投手能力
捕手防御率很大原因取决于与哪位投手搭配,如果该捕手都与王牌投手搭配
,而其他捕手却与其他轮值投手搭配,那捕手防御率自然有所不同。
若要排除这种差异,那就要以同一投手为基准点才不会有偏差。
2.捕手间的差异不明显
当然过去也有做过上述分析,2000年Keith Woolner发表过过一项分析,通过
同一投手与队内不同捕手搭配的成绩,试图发现是否有所影响。这项分析从
1981-1997年间,捕手与投手搭配超过100局的6347组数据,只检测“捕手能力”
,只专注在打席结果。
但尽管如此也没发现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赛博计量学里,捕手防御率是不受重视的。
透过分析,同一投手与不同捕手搭配,捕手防御率最多差异也只有0.01。
Woolner还指出,不同年份的捕手防御率并没有什么相关性,高三振率的投手
隔年通常也是维持了高三振率,这些指标强烈反映的投手能力。
Woolner的分析指出捕手的成绩,跨年并没有所谓的连续性。
此外也有样本数不足的问题,Woolner的分析用捕手与投手搭配100打席为基准,
这种小样本容易受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但若增加打席数,符合条件的投补搭档
则变的有限,难以确保可用的样本数。
总结,捕手防御率受投手能力影响大、捕手间差异不明显、跨年度无连续性、
以及样本数不足问题,所以这数据在赛博计量学里不受重视。
3.防御率这个数据的盲点
不仅是“捕手防御率”,赛博计量学对“防御率”这数据本身也不甚重视。
这个指标深受球队本身守备能力影响。撇除投手解决打者,球队守备能力左右
了出局还是不出局,防御率深受影响这点也是众所周知的,捕手防御率也会
碰到这些问题,为了评测特定球员的贡献而依赖其他球员的表现,这种评价
方式并不恰当。
为了消除防御率产生的盲点,赛博计量学用了DIPS(Defense Independent
Pitching Statistics),这指标评价了投手可以完全控制的数据,如三振、
四坏、全垒打,而非依赖守备表现。
总结来说,捕手防御率过于依赖投手与守备方的表现,这无法反映出捕手能力,
赛博计量学更重视的是DIPS,可以更客观评价投手表现。
4.配球不只是捕手的责任
在赛前,几乎所有球队都会进行投补会议,制订针对每位打者的策略。
这些策略基于事先收集的数据,由投手、捕手、分析员、计分员共同决定。
虽然比赛时是由捕手下暗号,但这一过程涉及了许多球队内部人员,当然也
包括投手,这可说是一场团体战。
以上这些非捕手因素影响了所谓捕手防御率的客观性,但即便如此赛博计量学上
仍不断针对这块研究。
DeltaGraph的分析师道作曾发表过分析,他分析了2018-2022(2020除外)日职
12支球队正捕手与其他捕手的成绩差异,他试图找出捕手领导能力的差异,
但结果显示差异极小且没有再现性。
捕手防御率不足以评估捕手的领导与配球能力,应避免使用该数据来评价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