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庆/不只是地标,大巨蛋如何成为承载台湾棒球文化的圣地?
https://reurl.cc/RzDlZg
文/王云庆(球评、前大巨蛋棒球顾问);责任编辑/黄钰婷
从2004年远雄开始着手设计以来,远雄集团在老董事长赵藤雄的雄心壮志下取得了现今称
作“台北文化体育园区”的BOT案,风风雨雨走过将近20年,眼看着大巨蛋似乎终将挺过
政治的浪潮与多舛的命运,有望在2023年7月领照、年底破茧而出。这座20几年前被期待
“亚洲最棒的巨蛋”,在十几年后将会以什么样的面目与世人见面?是否能达到远雄所期
待的“争取让重要国际赛事与演唱会活动重回台北、强化国际定位、创造台北体育运动场
馆进军国际的合作机会、行销台北、展现台湾软实力”的目标?
不要忘了,棒球才是巨蛋的核心
“一座地标、改变一座城市”是远雄集团表示对于这座场馆的期许,熟悉中华职棒早年筚
路蓝缕的球迷对于这一段文字也应该非常熟悉:
1991年台北市立棒球场举办中华职棒二年总冠军赛,统一狮对味全龙。赛事进行到一半突
然下起了大雨,在滂沱的雨势下不得不暂时停赛,全场观众按捺不住情绪向来到现场观赛
的行政院长郝柏村一起高声呐喊:“我们要巨蛋!”郝院长在同年11月21日迅速指示,尽
快筹办巨蛋,开启了台湾巨蛋时代的序幕。
尽管大家总会以玩笑的语气谈到大巨蛋将来的用途可能“都是演唱会”、“只有五月天才
租得起”、“可以办宗教集会”等等,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块土地之所以会有这座场
馆,追根究柢就是因为“棒球”两个字。
美国职棒大联盟在2006年曾经来台,在当时还是一片空地的大巨蛋基地上举办台湾第一次
的“棒球嘉年华”,把美国职棒的游戏与特色原汁原味地介绍到台湾,也预告棒球与这片
空地未来的密切关系。
在大巨蛋招商与设计的过程当中,远雄“延揽7个国家的一流设计营造团队,致力于打造
具国际规格的巨蛋园区”;整个园区有体育场馆、办公大楼、旅馆建筑、商场等项目,不
论从外型来看、或是面积来算,整个园区重心当然还是运动场馆,整个园区的设计也是围
绕着运动场馆来发展。说穿了,不管这个园区盖了多少商业设施,园区的重心永远都是这
座运动场馆。而这个场馆不论将来有多少演唱会、多少展览、多少宗教集会,当观众走进
去场馆的那一刹那,都会是以一个走进棒球场的模式进入这个场馆。棒球,绝对是这个园
区最重要的核心。
没有球队进驻,更要主动出击做“台湾棒球”的主场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远雄巨蛋(远雄“建设”是建造场馆的单位,远雄“巨蛋”则是将来要
营运场馆的单位)的立场提出“台北大巨蛋没有进驻的棒球队”这样的观点;但“没有主
场球队”这件事不但不能作为理由或借口,恰恰反而给营运单位带来更大的挥洒空间。远
雄巨蛋应该要主动出击,正因为台北大巨蛋不是某一支球队的主场,所以远雄巨蛋要把大
巨蛋变成“台湾棒球”的主场。
园区的开放空间要放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跟棒球有关的;观众一走进场馆要看到什么
样的装饰?跟棒球有关的。本垒后方的入口可不可以用红叶来命名?场馆空间里的集合点
可不可以用金龙、谷保、平镇来点缀?诺大的回廊上可不可以有40位台湾棒球名人堂的铜
雕展览?每一根柱子上可不可以有中华职棒跟台湾大联盟每一年球季的回顾与简介?善用
每一个空间跟机会,制造进场的球迷与台湾棒球文化的连结,让大巨蛋的每一个角落都是
打卡热点、让每一次的造访都留下特别的怀念。
几年前乐天桃猿率先把桃园球场的贵宾席以桃园的乡镇命名,就是一个与属地结合的绝佳
范例。大巨蛋作为台湾棒球的主场,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制造各种类型的归属感。36间包
厢扣除远雄集团保留的部分,论商业可以寻求企业冠名(譬如“辉达人工智能包厢”〔
NVIDIA AI Suite〕,听起来就很厉害不是吗?);论棒球文化可以选择球队(例如某一
年威廉波特冠军球队?)、选手(例如某几位名人堂的选手或教练?)、甚至某个让人刻
骨铭心的赛会(例如某年经典赛?)来命名、设计;再不然台湾有22个县市,让各县市的
市府或棒委会提供相关的内容来妆点包厢,甚至进一步寻求该县市的企业认养赞助等等,
无一不是建立大巨蛋与棒球文化归属感的构想。
要建立一个场馆与周边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归属感,有太多太多的方法,也有太多太多的
期待,如何建立归属感、营造感动、让球迷在各种感官上都获得满足?这是即将开始扛起
营运重任的远雄巨蛋责无旁贷的任务。
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财:延续集体记忆的台湾棒球博物馆
在大巨蛋的BOT案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的建立,就是台湾棒球博物馆的规画。
一般大众可能不知道的是,远雄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在积极寻求棒球文物,民间或捐、或借
,远雄或买、或代为保管,许多文物都储存在专有的仓储设备中,表示在营运端一直以来
就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希望建立这座场馆与台湾棒球之间属于有形以及无形的文化财。
就如同造访东京巨蛋的球迷必须要去参观“野球殿堂”的概念是一样的,在观看比赛之余
,透过参观博物馆、名人堂、甚至还有专属的棒球图书馆(这座棒球图书馆收藏了中华职
棒出版的每一本职业棒球杂志,以及许许多多台湾的棒球书籍),让棒球文化在每一次的
观赛行程中带来更多的薰陶,久而久之,台北大巨蛋也会变成台湾棒球的圣地,台湾棒球
博物馆也会变成世界球迷前来朝圣的标的。这也才是这块基地当年之所以变成现在这座场
馆最主要的目的,也呼应台北大巨蛋所提到的“一座地标、改变一座城市”的期许;因为
这座地标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比赛的场馆,它还是乘载着文化与理想的圣地,它要改变一座
城市的气质、要延续台湾人在棒球上的集体记忆。
观众入球场的需求是“体验”与“感动”
选手与教练、主办单位与媒体的最低需求基本上都可以从硬件的配置来满足,配置上的选
择顶多就是以便利与科技上的要求为主,但观众的需求是来自更加微妙的、不容易量化的
标准。观众进来这个场馆,要享受的是感觉、要期待的是惊喜、要珍惜的是回忆。观众进
来这个场馆,要的是“体验”。
对营造或经营这个场馆的业主来说,各种“台湾第一”(第一个大巨蛋、最多席位、最新
草皮、最大萤幕等等)的头衔是在介绍场馆的时候可以作为形容词、像是个荣耀一般的特
色。对“远雄建设”来说,取得绿建筑标章说不定才是营造团队最在意的成绩(美国职棒
大联盟球场也只有7个球场获得绿建筑标章);但是对“远雄巨蛋”而言,如何把这个场
馆经营得有声有色,才是这个BOT案在剩余的30几年里最重要的挑战。
你要带给大家什么样的大巨蛋?
从走进园区开始,你要大家对于这大巨蛋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受?这个大巨蛋的特色在哪
里?毫无疑问的,棒球是绝对必要、甚至可以是唯一必要的元素。
我们在看美国职棒球场也好、日本职棒球场也好,都会觉得球场的设计到处都有特色、无
处不是巧思。当然,绝大部分的职棒球场都是由将来使用的业主(职棒球团)在建案初始
之际,与设计与营造单位一同讨论出各种需求,把属于球团的特色直接挹注在设计当中,
让场馆本身成为不仅仅是一个比赛的场地,还是一个可以串联过去与现在、让观众可以产
生连结的、在历史上带有感情的地方。
举例来说,甫于2020年才落成的德州游骑兵队的主场“全球人寿球场”(Globe Life
Field)运用全场不同距离的全垒打墙,向队史上赫赫有名的选手致意:左外野334英尺代
表的是退休背号34号的传奇投手诺兰・莱恩(Nolan Ryan);中外野407英尺是代表的是
退休背号7号的知名捕手伊凡・罗德里格兹(Ivan Rodriguez);左中外野的372英尺则是
纪念游骑兵队来到德州阿灵顿的1972年球季,诸如此类,都是巧思。
明尼苏达双城队在2010年开幕启用的“标靶球场”(Target Field)使用了大量该州特产
的石灰岩作为建材、亚特兰大勇士队在2017年开幕启用的“储亿球场”(Truist Park)
运用了美国东南地区砖造建筑物的传统砌法、即便是迈阿密马林鱼队在兴建新球场之际摆
明了要屏除Populous过去十余座复古主轴的设计,但还是把迈阿密当地的文化特色:古巴
、帐篷、粉彩视觉等纳入了设计中,让场馆与座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连结。
台北大巨蛋有什么样的特色是可以跟台北结合在一起的呢?它有像“沛可球场”(PETCO
Park)一样在设计的当下是围绕着基地上的百年建物西部金属供应商大楼(Western
Metal Supply Building)而发想吗?整个台北文化体育园区里有哪一片是向着过去的松
山菸厂借意或致敬呢?你可知道2009年落成启用的“花旗球场”(Citi Field)的外墙其
实是另一座纽约老球场“艾贝兹球场”(Ebbets Field)接近100%的翻版,完全把纽约属
于国家联盟时代的棒球历史(注)移植到新球场里来?我们有看到大巨蛋的里里外外有任
何属于“台北市立棒球场”(1957-2000)的身影吗?
我们连在现在的小巨蛋都看不到这里曾经树立著一座载满台湾人棒球记忆的棒球场的凭吊
。美国职棒的老球场拆除之后,后人都会知道原来的本垒板在哪里,球场的遗址会有铜雕
、会有立牌、会有历史的回顾(Ebbets Field拆除之后盖了国宅,某一户的门口就有铜牌
镶在地上告诉你这里以前是本垒板!);有谁知道原本台北市立棒球场的本垒板,在小巨
蛋里的对应位置是哪里?
棒球在台湾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运动,口耳相传与媒体记载的点点滴滴是让我们今天会比昨
天更加关注棒球运动的原因之一;棒球已经不是单纯的运动,而是一段集体共有的文化资
产。如果在大巨蛋的兴建过程中,建筑师没有把台湾棒球的历史化为设计的元素、建筑与
营造端专注于工程而忽略了建筑物可以带来的意义与使命;今天座落在忠孝东路4段上的
这个庞然巨物没有办法让观众一靠近园区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代表台湾的棒球场”,
那么这就是一座与历史没有连结、空有4万个观众席位、设备新颖、看球舒适的空间而已
。球迷要的是更多。
舒适的球场,全世界都有,比大巨蛋更进阶的球场也绝对比比皆是,但是“属于台湾棒球
”的大巨蛋只有一个而已。所以“远雄建设”没有做到的事情,“远雄巨蛋”要接着去作
。
有去过东京巨蛋的球迷应该都知道,球场中央入口的两侧有两座阶梯通往上层看台的入口
。右边通往一垒侧的阶梯上的浮雕是OH GATE,左边通往三垒侧的阶梯上的浮雕是“
NAGASHIMA GATE”,读卖巨人队把这两个重要的入口以王贞治(Sadaharu OH)及长嶋茂
雄(Nagashima Shigeo)命名,分别表彰两人在巨人队史上的卓越贡献。即便东京巨蛋不
是一个棒球专用场馆,但是任何人走进场馆的范围中,就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这是属于
棒球的一个圣地。更不用说当你走进东京巨蛋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的棒球场,你就立刻
被满满的棒球意象给包围起来。很多时候,当你第一次造访过去只在文字上曾经了解过的
球场时,你真的会在步入通道、走向可以看到场地的那一刹那,不由自主倒吸一口冷气,
那是一种感动、一种“我来了”的感觉。
把老球迷找回来,看看30年前大雨中的愿望是否成真
盖房子难(或许不难?),但是卖感觉、卖感动,那是难上加难;这完全不是同一个领域
的本事。先进、安全的硬件规划、宽敞、舒适的环境配置,这样的条件运用在房地产上,
基本上就是产品的一切,但是对于来体验棒球文化的球迷来说,这些硬件设备、环境只是
经验的一部分而已。两相比较,最不同的部分其实或许就是在“装潢”以及“体验”。屋
主买了房子,自己去装潢成喜爱的样子后住进去过着他们的人生,但是运动场馆的经营在
装潢这个部分,是要由营运端来负责,然后期待进来场馆的球迷会喜欢这样的“装潢”、
享受这样的“体验”。
单以中华职棒的观赛氛围来说,早就不是十年前、甚至大巨蛋刚刚开始擘画设计时的模样
。所有的硬件设备,包括干净明亮的厕所、选择性足够的餐饮与卖场、早已变成基本需求
。除此之外,营运端必须要去了解观众对于现在的棒球赛事的期待,还要进一步地走在一
般观众的期许与需求之前,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把自己做成业界的标竿、提高业界的
服务水准、提升观众的视野。
30年前那群在台北市立棒球场大喊“我们要巨蛋”的球迷们,年轻人可能已经两鬓微白、
年近半百,自己的孩子在假日时早就可以自己到新庄球场看看比赛;当时正值壮年的人们
可能早就已经远离球场,说不定也开始摸索手机上的串流影音,看着各种平台、各种语言
的棒球转播。大巨蛋即将开幕,30年前那一群在滂沱大雨中向郝院长“许愿”的人们,眼
看着愿望已经快要实现了,他们会不会想要踏进大巨蛋,看看这个被蹉跎了大半人生时光
的愿望?或者,大巨蛋的本垒板或投手板会不会是当年台北市立棒球场最后一战之后被中
华职棒挖起来保存到现在的那两组文物呢?或者,大巨蛋的开幕战使用的红土,就是当年
很多球迷跳进场中挖了一罐又一罐的台北市立棒球场的红土呢?有没有球迷愿意把红土斗
内一半出来,倒在2024年中华职棒在大巨蛋的第一场比赛里呢?
把30年前那群球迷找回来,唤醒他们的回忆、点燃他们的热情,然后让他们跟新生代的球
迷一起创造新的体验、新的回忆,棒球文化于此生生不息。这颗巨蛋,在这些年的政治浪
潮的洗礼后,或许已经不是当年擘划者曾经期待的“亚洲最棒的巨蛋”,但它绝对还是可
以有机会成为一个“美好的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