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林子崴返狮队一军有“使用说明书” 本周

楼主: seimo (Theodoros Papaloukas)   2021-09-01 06:55:30
打的很长 不好意思
讲到林子崴就会想到当时的评价
1.球速上天花板不高
2.姿势上容易受伤
这也大概是6年前 选前的资料
结果真如内容一样
其实这个状况在早期中职也很多
业余选手进入职棒后发生
主要还是球团没有对于
年轻球员有一套养成使用机制
高中业余时期可以利用降速
及好球带 面对打者差距
而且出赛频率也不会像职业每周都要上
上之前还有投 练习也要投
业余是比赛那段操 但是休息时间会给你
真的关机掉 然后在比赛前可能一个月
(不确定)才又开始慢慢备战
可以去看之前有业余选手准备杯赛的方式
印象王宗豪有说过就是
真的一个很长的准备时间
但是不会一直处于高度紧绷
而职棒很长期 比赛频率高
跟同队内部竞争又强
有人甚至还会不理身体状态
手有问题还偷偷去练
林子崴这种例子就是看在当时
也就是蔡仲南的类似情况
就是身体结构来说不足
投球效率不佳(姿势耗费肩膀)
但是早早就投入正赛
那阿甘呢?
蔡仲南是已经身体相对发展后完全进中职
大概是23岁左右
只是业余长度跟强度
没有办法让他的投球效率去复制到职棒
一大堆保送跟用球数
但也很神奇能投到400-500局
如果他还待在业余
或者投球效率好一点
球团使用说明书 比较有注意
以现在中职的普遍使用方式来带
蔡仲南应该可以多延长职业生涯
不过局数我不敢保证就是
所以投球效率还有身体结构强度
基本上这两者对于职棒投手很重要
投球效率不是只有球数少
还有投球姿势是不是相对合理
而不是狂暴型出手
最有名的就是现在短挥臂的风潮
因为他就是大量缩减你手臂在出手前
对于肩膀等等的负担
但是对于很多球员就是打掉重来
有的人练了后变强变准
有的人练了后 准跟快都还可以
问题没法解决打者
所以很难说改短挥是绝对的
而且每个人都不同
身体姿势比例基层背景也不一样
所以教练们需要很多的实验跟努力
像是科学家一样去验证
而同时球员也要反馈给教练
跟训练员来分析
球员也要思考这个调整跟训练
对于自己有没有用
否则全部都跟进短挥臂
这跟以前不就一样 看到蛋塔店开
大家一起开一样
重点还是要思考跟case by case来做
当然实践上一定有难度
因为球员终究不是白老鼠那么傻
他还是要有成绩 才会有动力持续
还有后面的投资方也是
没有成绩 哪能给你钱一直玩下去?
目前就希望能够球员教练以及球团方面
三方都有好的结果
所以这也是台湾棒球未来最重要的一刻
也就是自培的机制跟研发
顺便说一下2000~2010年
始终年轻球员只愿意跑旅外
原因不仅薪资 黑球 其实最重要球团对于球员发展没有给一个愿景
那个时期球员根本就是进来就是能够当劳工就劳工
根本没法撑多久可能就结束生涯
大多球员都是23~25岁才进入中职 根本就是要养家成家的年纪
高中毕业就是先等旅外 旅不了先在大学打个中华队出来来拼签约金
怕的话就先进台电合库看看能否正职
所以那时候不只蔡仲南
一堆业余什么145 148 进来就是138而已 譬如兄弟刘俊男 统一李玮华
因为即便身体成熟 问题强度还没适应还是只能坏掉跟等著被解约
身体成熟的状态比较不会频率高受伤 如果是18~20受的 以后比较容易重复发生
就像郭泓志这种 不断不断地受伤
所以现在小球员不仅看到薪资 还看到很多学长进来后 从140变成150
还有原本修不好 进去中职也起码速度回来 像是谷保到统一的李庆隆
所以后面的小球员才对于这个环境是有信心
原来我还有机会再上去 即便身材不好的曾峻岳一样能爬到155
号称有140的潘俊荣 职棒我也没看过有140
反倒是我认为他很难有140的蓝恺青 居然在中职能摸到XDD
所以不管成绩最终如何 他们届时回归基层 甚至现在 带给后辈会是中职好的形象
而不是我进去干嘛 职棒又没有比较有保障 而且搞不好以后连打都打不了
另外还有衔接城市队 也相对让基层球员放心很多
回到养成发展
这些东西目前兄弟的王建民
从德洲以及driveline应用在台湾球员上
其他如味全的叶君璋为首下面的教练团
以及其他球团应该都有在做
只是看起来兄弟跟味全比较明确对于
球员养成发展努力
短挥臂目前最好提升大概就是
统一的古林睿炀
反倒是兄弟的陈琥跟余谦
目前还没有太明显的表现
所以如我所说
王建民在努力
但不代表一定有成果
就像科学家也不会每次实验
都能够获得想要的结果
但是中间过程得到的资料
其实搞不好可以衍发其他的成果也说不定
现在王等人当前驱者在做
老实说这是很好的
但也怕球员跟球团熬不过就是
因此现在养成发展方法就跟以前不同
以前ㄧ招成潮流
就要你新人整体全部学
譬如全部不要一个动作
全部一定要改成另一个动作之类
现在就是针对球员单体来研发
当然之前要把他容易造成职业生涯危险
姿势排除跟身体结构强度调整好为先
这些技术上就是能实际上场后来研究
所以太空人当时大小联盟一共买了70几个
高速摄影机。一个起码5000美元
就是要针对每个自己球员
(从minor 到major 每个球员的表现
每一个play 来分析。所以某年封王
McCullers Jr 不是连投一堆球的曲球?
就是因为他当时曲球最有效率
所以只投曲球
当时大家也傻 只投曲球?
这完全打破传统的投球策略
而且后面也有人用类似方法
不过后来太空人连对手都拍跟研究
才引发太鼓人的事件)
以及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来调整
让他们更好
养成自培这条路很长
台湾而且也才最近三年而已
但是大家说美日韩早就太空了
其实不对
从mvp machine 书上写来说
美国真正开始针对球员发展单体努力
是从2013才开始
以前都是用传统的方式去评价该业余球员
的天花板
基本上定了就不会改变太多
然后就用同样方式去养成
之后反正钱多 选进来大练蛊
幸运练到就好
也没有针对各个球员去发展方法
所以money ball只是教你怎么看到球员
的隐藏数据上 是其他球队没看到 疏忽掉了
可以拿来正面运用在球队胜利上
但其实他们不爱用天花板高的高中生
反而喜欢用已经是半成品的大学生
因为钱球就不是谈养成
现在大家各球团数据库都研究很精细
钱球真的没有太多优势 也不如以前
反倒是后来太空人跟Bauer慢慢带出
突破球员天花板的养成研发才是最近的风潮
讲很多 不好意思
只是希望中职能够有天
真正能够稳定自培出大联盟球员
一点心得
Ps:太空人的部分管理人员有些到了金莺
也打算把这个养成发展方式带入金莺
而现在金莺如同太空人早期很惨
再看看几年能否改善了
太空人2010附近也是很差
只是五年后 整个变身
所以大家可以再看看金莺过几年的表现
还有大小子崴都能发光
毕竟左投很少 而且还是有水准的
台湾棒球加油
作者: Arodz (锁一点螺丝...)   2021-09-01 07:09:00
蔡的姿势不改不行 他其实待合库业余搞不好能投到35岁以上其实应该向日本一样 很多投手像同个模子刻出来的
作者: BJshow   2021-09-01 07:12:00
现在的中职主流都是选高中生自己练了 知名的高中生不是旅外就是近中职 要在大社中找到强的机率会更小。
作者: Arodz (锁一点螺丝...)   2021-09-01 07:13:00
怪投少 但是整个日本国内的投手质和量都相当稳定的好
作者: wfme3863   2021-09-01 07:16:00
推这篇,但打鼓似乎对战绩更有效率
作者: Arodz (锁一点螺丝...)   2021-09-01 07:17:00
其实日本很多投手都有出教学书 不知道台湾有没有类似的像小巨人石川雅规167cm就有出书 教你怎么投变化球等等
作者: Hans14 (沉默反对派)   2021-09-01 07:22:00
McCullers Jr. 连投24个曲球
作者: Arodz (锁一点螺丝...)   2021-09-01 07:22:00
有实绩 但身材普通的选手 他们的经验更可贵能适用更多选手如果我们台湾也能累积这种资讯给学生棒球 应该会越来越强
作者: MotoGP (MotoGP)   2021-09-01 07:27:00
蔡仲南就昝由自取啊
作者: tf310244   2021-09-01 07:46:00
看起来很长完全是因为排版的关系
作者: gama (我是γ)   2021-09-01 08:23:00
日本那套训练方式很可怕的,去看他们高中投手每个从准备,抬腿,到挥臂,整套机制真的都像是同个模组产出的...
作者: bulabowu   2021-09-01 08:33:00
写的不错 希望球界人士也能很多人有这观念
作者: okokokya (不破大地)   2021-09-01 08:41:00
优文
作者: bunnyict (bunny)   2021-09-01 09:31:00
王建民兄弟牛棚调的很好 奇怪陈琥就是怪怪的
作者: ThisIsNotKFC (Time to Change)   2021-09-01 09:36:00
看完推好文
作者: TAKE   2021-09-01 09:44:00
一军牛棚是林恩宇负责的 他们各自有分配
作者: koga5566 (忍蛙56)   2021-09-01 11:08:00
推好文
作者: finalzerd (无‧解)   2021-09-01 11:47:00
中职现在选进来,投手手臂可能都先休个一年,专心重训身材跟体力就好,很多学生时期都过度使用进来直接上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先让身体可以跟上长期的季赛比较重要
作者: pi020412 (火燒的駱駝)   2021-09-01 11:54:00
相比篮球 台湾棒球的训练真的进步很多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