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问题还是这产业价值链本质....
2007-2015这几年韩职观众人次持续翻涨
球队也从8队扩编为10队
普遍球队都玩到有育成军规模(除了像英雄队真的有够穷...)
韩国青棒大学也在这10年内人数多了一倍
家长看着职棒FA动辄一口气可以赚四间房的行情
家长抱着投资小孩赌未来能否发大财的梦(实际上进入职棒的机率比以前8队更低)
看似持续大泡沫化的过程中,本质有跟上吗?
可以去看一下我之前有翻译过的炸酱面指数相关文章
以职棒最基本的票价来看票房收入
首都圈的球队票价是有慢慢提高的
(就以我当初在看高津在英雄队比赛内野票价只要6000韩元,现在内野票价多一倍)
但首都圈外的乡下城市,票价还是很低啊
有的球队内野非指定席票价我这几年还看过7000韩元的....
老人或军人小孩还可以再打折、拿地方体育振兴券观赛也有折扣
球场容量整体上升也有限
球团真正的收益反而是被牺牲掉的....
(相比于韩国的这几年疯狂物价上涨率,职棒票价上涨真的超级少)
所以恶性循环就会变成只好每个球队要想办法另辟财源(很多大企业母公司也不想烧钱)
球衣补丁在过去十年越来越多
为了卖转播权利金,场次也从128场一口气增加到144场
但一军球员底薪增幅赶不上整体物价增长幅度
反正便宜的年轻人好用操到满,不好用就当免洗的上上下下(看看韩华这几年怎么玩的)
至于很贵的那些明星级球员
虽然到2016把FA吹到极限爆炸值了
但后来几年,各球团也开始玩起默契模式
还在当打之年的A级球员的确还是有炒作空间
但是其他BC级老将,就用默契模式来压价
不肯配合的选手,要嘛提早退休,要嘛打独盟拼身体健康,赌回归捡一张短约赌一把
今年底各球团资方就要用薪资帽来更进一步控制薪资上限
加上疫情影响,反正纯粹当广告用的职棒事业,少赔就是赚的概念
大不了就是养更多的育成军(因为育成连底薪都没有)
太多孩子只要给他合约爬也会爬过来
只是未来少子化,要维持这么多孩子愿意继续投入棒球而不是其他领域
现在这样的价值链的确会慢慢受到冲击
如何让职棒不只是企业的广告,而是能真正自己生存(还要健康的生存,不是极端模式)
或许是目前吃不到国际赛红利的韩职
自己要去想的
你一张票在乡下城市卖那价钱
即使季后赛可以翻三倍起跳的价格来卖,但季后赛的分润机制是照排名的
联盟还抽走一大部分手续费,球队分到更少,少数明星球员又分食掉最大部分薪资
六成五的球员还在领底薪甚至底薪以下的在活
当不当兵的问题只是服务了最顶端的那群选手
更多的球员是在处在更恶劣的状况乖乖解决兵役问题
根本不是一个国际赛就解决处在本质在恶化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