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请点连结
https://tw.news.yahoo.com/%E5%A4%96%E9%87%8E%E6%89%8B%E7%9C%BC%E4%B8%AD%E7%9A%84%E9%AB%98%E9%A3%9B%E7%90%83-063430656.html
https://reurl.cc/O1OpD9
一记漂亮的高飞球接杀,其实涉及脑中的认知运算策略。
撰文/曾祥非
2020-07
中华职棒开赛了!在防疫期间还有棒球可看,真是太幸福了。这次就来聊聊外野手接高飞
球的认知科学。
心理学家过去认为,外野手能精准预测球的落点,是因为大脑预先进行运算。高飞球的路
径其实就是物理学“抛物线运动”的典型例子,球的飞行距离取决于打击力道和击出时的
角度,加上风向和风力。这似乎能合理解释外野手如何预测球的落点,但并非所有人都满
意这个解释。对我来说,学生时期若知道看球赛前还要先了解高中物理,应该就不会对棒
球如此热中。
话说回来,传统且精准的预测模型似乎也无法完美解释外野手在接球时的某些行为。首先
,外野手尝试接杀全垒打球时,往往会同时盯着球并移动,甚至可能因此撞到全垒打墙而
倒地不起。若经由脑中的运算可精准预测球的落点,外野手为何已知接不到球还要跑?跑
的时候为何还要紧盯着球、甚至因此受伤?另一个难题是,外野手站在距离打者甚远的外
野区域,应该无法获得足够讯息来精准预测球的飞行路径,更别说球的路径在中途会受到
风的影响(这些不可避免的微小误差会造成大幅影响),但优秀的外野手却能展现精湛的
守备表现,他们是如何办到的?
1990年代,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家麦柯毕斯(Michael McBeath)的团队便发现
让外野手准确接住高飞球的机制,答案其实在我们“眼中”:就在视网膜上。一般来说,
如果外野手静止不动,会看到球沿着弯曲路径在空中飞行,同时受重力影响逐渐减速,在
飞到最高点后开始加速下降至地面。但是当他在球击出后开始奔跑,看到球的路径将会包
含自己的移动:如果此时外野手根据球的移动位置(图中红线)相对应移动(蓝线),两
者的移动路径就会互相抵消,使球在外野手的视网膜上看起来像沿着直线飞行(黑线)。
速度亦然。当外野手以适切速度移动时,球在视网膜中央就像静止不动,因此他只需要根
据当下球速,加快或放慢自身移动的速度,就可让球保持在视网膜的固定位置。举例来说
,当外野手边后退边盯着球时,如果球出现在视野上方,表示外野手移动太慢,他必须加
速后退接球;球出现在视野下方,表示他移动太快,必须放慢脚步;如果球持续出现在视
野中央,则几秒钟后外野手将可准确接到球;然而当球一直无法进入视野中央,外野手就
会知道,自己无法即时抵达球降落的位置,他便要准备在球落地弹跳后迅速接起、传回内
野。
麦柯毕斯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外野手会持续检视自己与球的相对关系,并随时微调自身
移动,这似乎与我们常看到外野手在接球时边看球、边移动的行为相符,同时可解释为何
风速不会造成外野手太大的困扰......
【欲阅读更丰富内容,请参阅科学人2020 年第 221 期 07 月号】
请球迷寄本杂志给自家外野手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