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秒的青春-台湾人与慢速垒球 陈力航
有图版
https://vocus.cc/@METTERNICH0702/5ec915f8fd89780001785c31
“早期知名棒球选手陈润波,在退休隔年(1969年),于圆山夜间垒球场看到美军顾问团在
打垒球,于是和其他退休棒球选手组成垒球队(队员有叶南辉、张辉雄、黄家兴、林信彰)
,陈润波的球队参加了美军垒球赛,但是因为对投手投球完全不熟。这篇报导的内容提到
:谁知他们完全不懂垒球投球法,就以慢速垒球的方式喂球给对手,本身打击不错还是溃
不成军。”
前言
棒球,从投手丘到捕手手套,只需要半秒。许多漫画、日剧,喜欢在这半秒的时间,安插
了投手、打者的人生跑马灯。比如说,投手加入球队时的青涩模样,或是打者要对决的人
生困境。棒球有其魅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台湾,打棒球的虽然大有人在。
但相对于棒球,许多市井小民站在打击区,面对的,可能是从天而降的慢速垒球。
谈到垒球,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捕手需要戴面罩、规则接近棒球的快速垒球(简
称快垒),然而,快垒和本文要讨论的慢速垒球(简称慢垒),在规则、球具、运动人口
上,都有不少差异。当然,棒球、快垒、慢垒,各有其乐趣与爱好者,探讨三种运动棒垒
球运动的差异,也非本文重点。
对许多热爱慢垒的人来说,每周的练球、比赛,早已是年复一年的日常。那么,诸位球友
们是否曾在比赛的某个瞬间、或是擦拭球具时思考过,今日我们视为日常的慢速垒球,是
如何进入到台湾社会,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呢?
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台湾史的角度,追寻慢速垒球在台的发展轨迹。之所以将标题定位四
秒的青春,原因在慢速垒球,从投手投出一直到掉在好球带,这过程大概是四秒的时间。
以下,本文会以台湾史的角度,试着抽丝剥茧,探讨慢速垒球在台湾发展的轨迹。
棒、垒球在台湾
日治时期的台湾,可说是棒球的天下,而棒球分硬式、软式。其中,软式棒球又被称做“
民众野球”,在1920年代后期,软式棒球开始在台湾风行,并且普及至各个阶层。
日治时期结束后,台湾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外在局势的演变,连带影响台湾的运动文化。
战后,垒球运动在台生根,可谓与美国息息相关的垒球运动在美国由来已久,垒球是美军
重要的娱乐之一。巧合的是,美军顾问团的蔡斯将军,同时也身兼美国全国垒球协会驻台
委员。
不过,此时的垒球,可能还是以快速垒球为主。那么,美国的慢速垒球,是何时开始发展
的呢?
若翻阅美国的报纸,可看到1950年代的新闻报纸已提及慢速垒球。举例来说:1952年7月
21日的《基韦斯特市民报》出现一篇〈初次赛事亮相顺利〉的报导,内容指出:芝加哥和
纽泽西对慢速垒球的称呼不同,芝加哥人称慢速垒球为Slow Pitch Softball,纽泽西人
则称Donkey Ball。
报导还提到,Donkey Ball的用球,直径八吋,球场的垒距缩短五呎,一场比赛要打满九
局,投球时,投手不可以做出风车式的动作(即快垒的投球姿势),跑者上垒后,不可以盗
垒,报导还指出,此种球类在美国中西部很受欢迎,并且非常适合女生,而基韦斯特市(
佛罗里达州)有意筹组女性的联盟。
以上的规则与条件,无不与现今的慢速垒球规则类似。由这篇报导可知,1950年代的美国
,已发展出慢速垒球的运动。再者,根据台湾慢速垒球的先行研究者,如黄俊杰、康正男
的研究显示,1953年,美国慢速垒球的规则正式订立。而杨维琳、赖永成、赖姗姗的研究
认为,1960年代,慢速垒球透过美军传入台湾。而当时报纸上,不时也会出现台湾的队伍
与美军球队友谊赛,只是受限于报导内容,无法得知这些比赛,究竟是以什么形式进行。
尽管如此,本文仍试着寻找蛛丝马迹。1953年6月1日,国际垒球锦标赛开幕,台湾省主席
俞鸿钧负责开球。《中央日报》的报导写到:
俞主席首握垒球,移步至投手位置后,即跨开脚步,以投手姿势将垒球当作棒球投出,虽
未按照垒球方式将球甩出,出球却有力而准确,正中打击手棒端落地。
这篇报导提及“未按照垒球方式将球甩出”,若光以字面上来判断,此时垒球的投球方式
,应该仍是快速垒球的下手投球法。除了这篇报导之外,还有另一篇报导值得玩味的报导
。
早期知名棒球选手陈润波,在退休隔年(1969年),于圆山夜间垒球场看到美军顾问团在
打垒球,于是和其他退休棒球选手组成垒球队(队员有叶南辉、张辉雄、黄家兴、林信彰)
,陈润波的球队参加了美军垒球赛,但是因为对投手投球完全不熟。这篇报导的内容提到
:谁知他们完全不懂垒球投球法,就以慢速垒球的方式喂球给对手,本身打击不错还是溃不
成军。
要注意的是,这篇报导的时间点1992年7月23日,此时慢速垒球已在台流行多年。报导当
中提及的慢速垒球的方式,应该是接近快垒投慢球的投法,而陈润波与美军进行的比赛,
应该仍是快垒比赛。
台湾慢速垒球运动的兴起
前面提到软式棒球、美军与垒球,而现今我们在台湾打的慢速垒球,是1980年代初期的产
物。慢速垒球,从1980年代开始在台流行,其热潮持续二十多年。起先,慢速垒球又称为
“史乐比”或“舒乐比”,是从英文的Slow Pitch直接音译。1981年,根据民生报的报导
指出,此时的美国的垒球人口有两千七百多万(在美国垒协登记的球队有十万支),其中大
多数打的就是慢速垒球。报导内容还指出,美国的垒球兴盛,此时的台湾的垒运推动遇到
了瓶颈,而慢速垒球可作为拯救垒球运动的契机。
台湾慢速垒球的兴盛,得力于许多前辈,如陈河东、庄洋文、黄书玮、林家鼐等人的推动
,慢速垒球的规则简单、门槛较低,也使得它容易获得民众的喜爱。随着慢垒运动的发展
,也衍伸出许多趣味的玩法,1983年,台南市汽车垒球部的成员,就曾想过慢垒投篮与一
杆进洞的花招。慢垒投篮就是让选手以慢垒投手的投球姿势,将球瞄准篮框抛高,掉入篮
框内即可得分。一杆进洞就是将垒球棒代替高尔夫球棒。
除了慢垒的玩法之外,慢垒的球队也有长足的发展。根据经济日报、联合报的报导,1981
年,台湾慢垒球队仅有4队,直至1988年,光是台北市就有130支,像是声宝、通用电器、
台湾花王、惠普科技等公司都拥有慢垒队。除此之外,根据报导,1984年的三阳公司(生
产喜美汽车与野狼机车)公司内就有十二支球队,而有“慢速垒球在三阳”之称。
除了公司行号组织球队之外,慢速垒球的风气也吹到了政界。1989年11月,萧万长(经建
会副主委)与宋楚瑜(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祕书长)在体验过慢速垒球后表示:
宋楚瑜回忆,在小学时打棒球担任捕手,因其时没有护具,还挨了1棒子;昨天是30多年
来首次模球棒,在第3球打出后,他说:“幸好没有漏气”,这得多亏他平常以高尔夫健
身,球感还不错。(中略) 萧万长还建议,今后在立法上应明定河床、堤岸绿地,只能作
为运动场地,供全民参与,如此不但对防洪无害,还能俾益水土保持,对一向绿地难寻的
运动迷,更解决了场地困扰。
1993年3月,谢长廷(时任民进党立委)主办“第三届新文化杯慢速垒球联赛”,谢长廷在
赛前表示:
以前在立法院里丢橘子,现在两党抗争要改丢垒球,在球场上决胜负
“第三届新文化杯慢速垒球联赛”吸引102队报名参与,民进党由谢长廷、卓荣泰、谢明
达组队,国民党由李友吉、刘炳华、林志嘉组队。由此可见,慢垒的风潮不分蓝绿,可说
是全民的运动。
慢速垒球与学生
前面提及工商界与政界的慢速垒球,而此时,慢垒的风气也逐渐吹到各级大专院校。许多
学校系所纷纷组成系垒,各学生的杯赛,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许多学生或许在孩提时
其就跟着父亲、叔叔、同学们一起打球,此外,亦有不少人是因为喜爱棒球、喜欢看棒球
的动画漫画等等。
每当学生比赛时,场面时常可以听到许多具有特色的加油口号,这些口号可能来自职棒,
也有可能是个人设计,但不管如何,都为学生杯赛增添几分热血与刺激。
举例来说:
安打在左边!安打在右边!我们要的全垒打在中间!
举起你的右手!安打啦安打! 举起你的左手!全垒打啊全垒打 xxx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