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台南亚太主棒球场发包出去了,本来很高兴,结果看了一下新闻,球场设计二期又改了,又是没有什么记忆点的设计。
同学朋友里,有做平面设计有策展的,都有跟公部门交手的经验,听他们讲大概也知道台湾公部门做事的逻辑。
当然我知道预算不够设计就是要下修,按台湾的一贯做法就是从外观开始砍.....但是我真的不明白,一个可以盖出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可以盖出台北美术馆,台中歌剧院,台南美术馆,高雄火车站,现在又盖了南北两座流行音乐中心.......其中不乏有建筑难度或是需要比较多经费的案子,盖一座兼具功能与美学的球场就这么难吗?棒球不是国球吗?
很久以前就想讲了,台湾政府对球场的想像真的是很贫瘠,就跟市容一样,一味的在追求标准格式化,可是又常常在细节的地方全面弃守,诸如方位盖错啦,防水层铺错,没有室内牛棚,过道太窄,室内练习空间不足挑高不够,外野最后才加盖所以风格无法统一等等,变成有现代化的外观但没有现代化的功能。
要规格化可以啊….但是细节却又做不到,等于美学全面弃守,但功能性也大有缺失。
每次流程都是竞图很漂亮,然后再跟你说没钱,换二期套公版...如果一次就算了,几乎每次都是这样,也没有学到经验教训,第二次开始就已经能预知的事情,却像鬼打墙一样怎样都转不出来。
这种标准规格化的球场想像除了让公部门在作业上比较安全以外(因为有前例嘛),反而常因为没有考虑到真正的需求,变成在不需要的地方给太多,需要的地方又给太少的情形。
譬如台湾的球场几乎都是标准扇形的,然后内野都有草皮。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就是有财政困难啊,为什么不盖成内野全红土或是黑土来减低养护难度呢?又譬如有些地方真的需要两万人的座位吗?有些地方真的需要外野吗?不能减少座位或者直接盖成内野两层看台吗?除了国际比赛需要用的球场以外,一定要是标准扇形球场吗?如果新球场造价太高,不能两县市(譬如北部就有这条件)合盖,然后一座球场作为双球队的主场来分摊养护费用吗?
还是只要开新例,就会有很多未知数很麻烦呢所以干脆都照旧呢?
最后真的想吐槽一下,预算不够之后的二期,大部份美学上都不是向下一阶下修而是整个崩落,这么多次的预算经验了.....每次都只有很好看很花钱跟超公版(也没有便宜到哪里去)可以选,这也太奇怪了吧!
ps.台南新球场发包了,大概就这样了,唯一值得欣慰大概就是这应该会是台湾视野最好的一座球场吧,从内野到外野的座位设计是整体一起考虑的。
那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