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棒球作家兼球探Keith Law在他的书《智慧野球》(Smart Baseball)里指出:
打击率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是个没意义的数据,而是它并不适合当作一个衡量打者的
主要数据。他写道:“如果打击率被当作是较为次要的数据时,基本上就不会被数据派所
抨击。但是当打击率被视为衡量一位球员是否具有明星身手的数据时,那可就惹火了所有
真正在研究棒球数据的人们了。虽然一般球迷仍然会去在意打击率以及打击王的头衔,事
实上,在过去二十年中,打击率的重要性已经降低了许多,而且随着时间过去,只会更加
被专家唾弃。”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打击率以及打击王这个头衔的连结。打击王,就名义上,意思就是指联盟
最好的打者。如果是在死球时代或是如中职2000年代中间那段投高打低的时期,打击率的价
值的确是有的。但随着现在长打和其他上垒方式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只衡量安打出现或
然率的打击率就成为了不符合现代棒球的参考数据,毕竟它忽略了长打及上垒的重要性。
Law在书中利用相关分析去测量2011-2015年大联盟打击率、上垒率、长打率、以及OPS与
球队场均得分的相关系数时,发现打击率与场均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749,算是支持了团
队打击率越好,得分越多的假说。然而相对于打击率,其他三项数据与场均得分的相关系
数都更加接近1(上垒率:0.833,长打率:0.903,OPS:0.956)。因此,打击率或许有
它的价值在,但是相对于上垒率或是OPS,它的价值明显是有限的。
打击率不是没有用的数据,而是人们认为打击率应该会呈现的,与它能够做到的效果是有
很大差距的。那么假设我们不去使用打击率作为衡量打者的数据。有哪些是我们应该去使
用的呢?
如果不要过度繁琐的计算,那就是上垒率。上垒率不仅包含了安打,也包含了选球保送上垒
,所以在打者的横梁上,比打击率稍微可靠点。其他像是wOBA、wRC、wRC+,甚至是
Baseball Prospectus提出的DRC+都是比较符合现今棒坛的数据。
而至于乡民爱用的OPS,相对于前述这些,反而是比较不恰当的数据。首先它是把两个分母
不同的数据OBP和SLG加在一起,所以在数学上就有些不合理。OPS+看起来好一些,但毕竟
是建立在OPS上,各位在使用上就斟酌一下吧。而如果是要单纯论长打能力,那就用isoP
,也就是长打率减打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