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援投手太强势 造成大联盟球赛品质崩坏
大联盟连续三年进场观众人数下滑,去年更掉到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已经成了不但联盟官
方重视,媒体跟球迷也议论纷纷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大联盟理事长曼菲德(Rob Mans
fred)仍秉持他一贯的看法,认为是球赛时间越拖越长、造成新世代球迷感到不耐的关系。
即使从前年开始针对这个问题推出了故意保送不必投球、捕手及教练上投手丘次数设限这两
项新措施,毕竟都只是聊胜于无成果有限。于是最近联盟官方不得不加快脚步,提出更多包
括设立投球计时器以及每位投手登板至少得面对三位打者等更激进的改革方案。
确实,大联盟比赛中教练漫步走上投手丘换投、一人左投手(LOOGY)练投热身、投完一人
次后教练又一次换投的画面实在太过枯燥而且极度浪费时间。但根据运动媒体《The Athlet
ic》的调查,去年所有救援投手上场投球不到三人次的比例只有14.1%。整年下来一万六千
多次换投中也只有约五千次是发生在一局当中而非攻守交换时。虽说前者平均每次要花费约
3分15秒的时间——远比后者的15秒要长,但毕竟只占所有换投状况的三成左右。而且各队
运用一人左投手的比例其实已在逐渐减少,因为25人名单能够保留给牛棚的也就六七个名额
。加上近年来救援投手出赛日益频繁,一场比赛带上12、甚至13名投手已成常态,就连把垃
圾时间交给野手消化的状况也增加不少。球队高层自然不肯把宝贵的名单空缺虚掷在只能用
来对付一名左打者的一人左身上。
更重要的是,各队高层逐渐发现找来一些原本当先发不甚称职的大小联盟投手,将他们送进
牛棚,改造成只靠球速跟一颗变化球打天下的救援投手后,由他们来掌控六局以后的比赛,
是种投资报酬率极高的致胜策略——因为这样的投手既便宜又相对好找。最典型的例子莫过
于鼎鼎大名的洋基牛棚铁三角。包括资历较浅的格林(Chad Green,第一年担任先发投手8
场,隔年开始专职救援)、生涯每九局三振高达14.6人次的巴坦希斯(Dellin Betances,
小联盟先发122场,升上大联盟后只先发一场)、去年季中被交易到洋基,今年一月又被签
回的布里顿(Zach Britton,升上大联盟前三年担任先发投手,转任救援后还拿过救援王)
都是如此。就连绰号“古巴飞弹”的火球男查普曼(Aroldis Chapman,2010及2011年在小
联盟先发16场)当年在红人一开始也让球队高层为了将他定位为先发还是救援伤了好一阵子
脑筋,最后才决定让他专任终结者。
组成一个好牛棚的CP值如此之高,食髓知味的各队高层当然越来越回不去了。自1990年每场
比赛上场的救援投手平均人数达到两人开始,比赛中各队换投的频率就持续有增无减。最近
四年每场比赛后援投手登板的人数都维持在三以上而且持续增加,去年更达到史无前例的3.
36位——这还不含开始出现的开局投手(Opener)。这些救援投手既然知道自己大多只须投
一局不用撑太久,当然就可以放手一搏,于是球速越催越快,三振也越投越多。近两年救援
投手的快速球时速分别达到93.7英哩及93.4英哩,每九局三振次数则是8.97及8.95——当然
都是历史新高。
得了便宜的还不只救援投手。如今先发投手一场比赛多半只须面对同一名打者两次,不用像
以前一样调配用球数以储备撑到七八局的体力,更早就可开始力拼打者,投出更多搏三振的
球路,也不必靠伸卡球等球路制造滚地球来延长自己的投球局数。相对地,打者由于只有两
次机会可以摸索先发投手当天的状况,因此更倚赖临场反应,也更容易遭到三振。就以去年
塞扬奖得主的光芒先发投手史奈尔(Blake Snell)为例,他整季只有3场比赛失分超过3分
,但31场先发中,竟只有13场光芒总教练愿意让他投到第七局——尽管史奈尔的防御率1.89
,每九局被安打数5.6支都是联盟第一,三振数11.0也高居第四。
这样的趋势才是真正造成大联盟观众减少的主因——先发及救援投手三振都变多,发生在场
上的攻防表演减少,球赛内容随之变得越来越贫乏。去年是大联盟一百多年来第一次三振总
数比安打还多。换言之,比赛中大半时间我们能够看到的仅是一次次的三振或保送,就算球
被打击出去,还可能变成被守备布阵封死的强劲滚地球。反之刺激的盗垒、打带跑战术,抑
或是双杀及各种守备美技出现的频率则随着三振增多变得越来越少,而这一切显然都跟救援
投手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脱不了关系。
有持反论的球迷及媒体认为,球赛后段的牛棚调度及打者与投手间近百英哩的速球对决也是
球赛精彩的一环。的确对看球多年专看门道的球迷来说是如此没错。但不容忽视的是,买票
进场看球的观众中更多的是想要到现场感受气氛及亲眼目睹精彩攻守的球迷。而且整个球场
观众席中能够看清楚每一个投打瞬间的座位毕竟是少数。真要看投打对决跟投手调度,何不
在家翘起二郎腿看转播就好?
而且虽说一场比赛的胜利要靠团队合作,频繁上场的救援投手自也功不可没。但球迷及媒体
所追捧的球星,除了像刚进名人堂的李维拉(Mariano Rivera)等极少数伟大终结者外,多
半还是打击表现出色的野手及胜负一肩扛的先发投手。更遑论把目光聚焦在更替有如走马灯
的其他救援投手身上——有的话也只是在他们被打爆成为战犯时。如今这些救援投手对球赛
胜负的影响力日增,反倒挤压到先发投手的表现机会,他们不断增加的三振数也降低了野手
守备机会及打者的火力,等于间接地抑制了球星的表演空间。
当然,救援投手本身无罪,他们也只是受球队高层及教练驱策的棋子。影响观赛意愿而真正
需要被改革的,是没有与时俱进的球赛制度本身。但大联盟官方最近提出一连串针对投手的
变革方案,显然无法遏止平均球速越来越快、三振越来越多造成攻守表演减少的趋势。想要
对症下药,恐怕就只有靠更激进的作法,像是过去曾经尝试过的降低投手丘,甚至是听来骇
人听闻,但或许不失为良方的将投手丘后移的方案。当然这样的重大变革势必引起不小的反
对声浪,尤其是既得利益者的投手。是否真能实行,就有赖大联盟官方、球队高层以及球员
的集体智慧。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6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