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手是棒球场上最差的打者,这是棒球历史过去一百多年来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各位或许
不知道的是,投手打击的水准和表现,每个世代都在退步。今年大联盟投手打击的进攻指
数只有.275,创下棒球史上的最低纪录,同样项目10年前的数字为.353、40年前.370、60
年前则是.421。投手打击不仅贫弱(按今年的数字来看,投手整体的进攻火力比联盟平均
低128%),而且近年来的退步幅度愈来愈大、越来越明显。愈来愈多投手站上打击区时
,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愈快被解决愈好”的决心,使得投手打击在棒球比赛中的可看性不
断下降。(所有数据与资讯截至六月28日止)
李秉升制表
李秉升制表
由于投手打击成绩衰退的情形愈发显著、画面愈来愈难看,坚持传统的意义持续削减,今
年大联盟球界又掀起另一波是否该让国联也采指定打击DH制度(Designated hitter)的
讨论。多名记者、棒球作家还有球队总管都相信,国联改采指定打击制势在必行,只是时
间早晚的问题。《ESPN》的资深记者欧尼(Buster Olney)就预测在接下来三到五年内,
国联就会改采DH制。棒球数据专家林柏(Ben Lindbergh)亦撰文力挺取消投手打击。
19世纪中期,棒球发明之初,投手的工作并不像现在那么专门、具高度技术性和挑战性。
投手最早被赋予的任务是“下手”抛球给打者打,目的是希望打者能够把球打进场内,跟
我们现在的慢速垒球精神类似。甚至有一段时间,打者可以指定投手投球的进垒点,好让
他们比较容易打中球。在这样的情况下,投手在守备端的工作较单纯、容易,因此跟其他
守备员一样,身兼打者的负担不会太吃重。
不过随着比赛规则演进,投手的主要目标变为用尽各种手段让打者“打不好”、“打不到
”,而主流投法则改为过肩摆臂,球界对投手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内容亦越
来越艰深复杂,要在精进投球技术之余兼顾打击能力,形同不可能的任务。但在众多与投
手相关的改变发生的同时,“投手属于打者之一”的规则却长年未受更动。即便几乎所有
球队在进行投手选才时,都只关注投手的投球能力,而不太在乎其打击能力,且投手自身
也因投球技术艰难而无暇于精进打击实力,还是有近70、80几年的时间,投手打击的规则
都没有被改变,直到1973年。
巨人投手邦贾纳在对教士的比赛时打出带有1分打点的高飞牺牲打,像他这样有长打能力
的投手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不过他生涯全垒打虽然有17支,打击率也只有.180,本季12个
打数还没出现安打。 美联社
经过60年代末投手主宰棒坛的时期,棒球界都在思考怎么让进攻火力提升,除了降低投手
丘、缩小好球带,1973年,美联老板群更以多数决投票的方式,进一步通过采用“指定打
击”的新制。启用之后,美联的整体打击率果然上升,比国联高,票房亦有所增加。眼见
另一个联盟推行DH制成效不俗,国联老板们一度也想跟进,但最终仍碍于诸多因素而作罢
,于是延续古老的投手打击规则,直到今天。
两联盟采取不同打击制度的情况,到现在已绵延45年。这45年间,关于投手打击存在的意
义、国联要不要加入美联行列的论争,始终不曾停歇。然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期、20
世纪初,就已经有媒体抱怨投手打击很差,或是棒球界意见领袖跳出来提出取代投手打击
的想法。
1896年《水牛城询问报》(Buffalo Enquirer)的体育版曾出现这么一行副标:“投手打
击不好的原因”内文引述当时一名投手的说词:“投手是棒球场上最不适合站上打击区对
决另一名投手的人。”;1905年,当时人在“美国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那时
的小联盟之一)打球的前大联盟球员弗瑞尔(Bill Friel)对媒体表示:“如果让美国协
会的投手去打击,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打。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些球员不是‘棒球员’
,他们只是‘投手’。”;1906年,时任运动家队总教练麦克(Connie Mack)就提出过
指定打击的点子;1928年,那时的国联主席黑德勒(John Heydler)亦曾表达不喜欢投手
打击的立场,说道:“我们联盟里的投手……当他们站上打击区时,就像一群迷途羔羊。
球赛因此变得不好看、场上的动作也变少了。”
有趣的是,黑德勒后续曾力推两联盟所有球队都增加一名“替投手打击的第10人”,但最
后却因为美联不同意,导致计画胎死腹中。
由上述历史发展与文献记载可见,自棒球发明初期、投手主要任务从“给打者打”转变为
“让打者打不到”后,呼吁投手不该打击、投手应该只专心投球、增加“投手打击代理人
”的声音就一直存在。而且取消投手打击,不仅仅是让观众免于看到投手绝大多数悲惨、
毫无贡献的打席而已,还具有涉及其他各种层面的好处,比如说:有了指定打击后,许多
原本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单面向球员(守备不佳但打击堪用),因而有了发挥的舞台,有些
老将的球涯也因此得以延长(因此球员工会对于国联改采指定打击制,应该是乐观其成)
;投手不用打击亦能避免不必要的受伤风险,毕竟对于投手来说,无论打击还是跑垒,做
平常比较少做、不习惯的事情,意外受伤的机率绝对是偏高的。
就有力挺两联盟皆采DH制的专家,做出一个颇具有说服力的总结:“如果棒球运动在21世
纪后才被发明,那投手绝对不会被要求要打击。”
当然,支持投手打击的一派亦自持一套有力的论述。他们认为遵循场上所有野手都要打击
的传统,有其保留棒球文化底蕴的意义;技术上,投手需要打击的规则,使国联比赛存有
美联所看不到的调度和战术下达,像双换人、投手棒次的安排考量,以及投手与野手对调
位置等等;两联盟各行一套制度除了可以维持两联盟之间的差异(否则国联与美联的分野
会非常模糊),亦能创造“同一种职业运动、却有两套规则”的独特性;此外,尽管大部
分投手打击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且十分乏味,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像柯隆(Bartolo
Colon)挥出全垒打、邦贾纳(Madison Bumgarner)扛出满贯砲、布莱德利(Archie
Bradley)在外卡战扫出两打点的三垒安打等意外惊喜,引发球迷的热烈讨论。
昆塔纳过去长期待在白袜不用打击,但去年转队到小熊后就要上场挥棒,本季他27个打数
还没有击出安打,被三振14次,还有2次双杀打。 美联社
笔者不否认上面列出的各种优点,确实都让投手打击仍保有一定的特殊吸引力与魅力。不
过还是得再三强调的是,在每支柯隆的罕见全垒打创造巨大媒体声量的背后,都有好几千
次其他投手的难堪打席,是大家平常所看不到或直接转台略过的。而且即便是打击很好的
投手,如邦贾纳、葛兰基(Zack Greinke),他们生涯的打击水准也差不多跟大联盟打击
最差的替补捕手马西斯(Jeff Mathis)一样而已。这除了再次显示投手打击总体而言是
在伤害棒球比赛的娱乐性,亦凸显出打击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技术项目。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强调现今的投手有多么不适合打击:巨人队投手苏亚雷兹(
Andrew Suarez)上大联盟以前,高中跟大学时期都不曾打击过,甚至连小联盟时期上打
击区的次数也极少。在几乎完全丧失打击能力的情况下,苏亚雷斯直接在大联盟上场打击
的结果是,他不仅打不出安打(本季24打席没安打,还被三振多达15次),甚至无法胜任
触点等助攻工作(三次触点机会只成功一次)。
邦贾纳的队友苏亚雷兹在打击时是一筹莫展。 美联社
邦贾纳的队友苏亚雷兹在打击时是一筹莫展。 美联社
现代棒球员的分流和专业化训练,发生时间点愈来愈提早,很多投手上高中之后就很少再
碰打击,所以投手打击能力持续下滑只是必然。连带的影响是,国联各队愈来愈不愿意让
投手上场打击,投手的打席数逐年下滑(当然也跟投手投球局数不断减少有关)。总教练
只期待投手上打击区时不要受伤就好,如果投手还能完成牺牲触点的话,那已经是能让教
练团笑得合不拢嘴的结果。
笔者自己在这个议题上的立场则是十分矛盾。理性面来看,无论从历史、数据还是逻辑的
角度观之,笔者都相信国联应该也要采纳指定打击制;但感性面上,笔者心里某一部分还
是很喜欢两联盟采行不同制度的差异性,而且希望保留这个从笔者接触棒球之初就存在的
运作方式。
水手队指定打击克鲁兹本季至今已经打出20支全垒打和48分打点,有专职的DH会让球队攻
击火力更为连贯。 美联社
不过与其一定要选极端的一边站,笔者其实更倾向一名美国球迷提出的折衷办法:国联改
采DH制,但指定打击的调度要跟投手的调度连动。举例来说,A球员是先发指定打击,B球
员则是先发投手,某场比赛B投满六局之后退场,此时A球员也必须得被换下。接下来换上
的C指定打击和D后援投手,如果任一人被换下,另一人也得下场。如此一来,国联原本投
手需要打击时的战术调度多元性就能被保留,而且还能同时享受DH增加球赛可看度、扩充
球员就业机会等各种益处。
总的来说,两联盟皆采DH制的时代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降临。或许一百多年后,届时的
棒球迷再回首目前两联盟采行不同打击制度的年代时,只会觉得这段时间是大联盟不断迈
向最佳球赛品质的漫长调整过渡期而已。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2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