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棒球的问题 不在缺少强队 而在弱队

楼主: Js1233 (尸ㄒㄒ你真是杂碎)   2017-03-13 22:59:44
https://tw.news.yahoo.com/-095909765.html
台湾棒球的问题 不在缺少强队 而在弱队太少!
作者文/黄国洲(球评、基层棒球教练) | 民报 – 2017年3月13日 下午5:59
棒球号称台湾的“国球”,不但最受民众热爱,当然也是政府最重视的运动,相较其他项
目,棒球得到公部门最多的资源挹助。然而,无论是整体战力或是运动人口,离美日两大
棒球强国皆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近年来在世界棒球排名上经常名列五强之内,但内行人
均知那是综合各级赛事绩分,无法反映出真正的棒球实力。
以近年来最顶级的5项国际赛事为例,台湾最佳成绩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8队参赛拿到第
5名;其次是2013年的第3届经典赛,首次闯进复赛,却仍在8强敬陪末座;2015年的世界
12强,名列第9;2006年首届经典赛,排名第11;2009年第2届经典赛,16国参赛,台湾排
名14。更惨的是,2008-09连续两年,台湾在一级赛事输给中国,“兵败两京”(北京及
东京)被棒球迷视为台湾的国耻。(见表一)
不少国人对台湾的棒球印象仍停留在过去三级棒球的“虚幻”荣光,在世界棒总尚未开放
职业球员参与国际赛事之前,台湾成棒在业余棒坛总有时还能挤入4强,如1983年第6届洲
际杯(季军)、1984年第28届世界杯(亚军)及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银牌)。平心而论
,以往的世界“三冠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美国少棒联盟(Little League)所举办的
三级(四级)球赛基本上是夏令营式的嘉年华会,强调的是参与而非成绩;而在1998年职
业球员参赛前,台湾在世界棒坛能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各国一流选手进入成棒阶段已
加盟职棒,特别是美洲球员早已进军美国大联盟及日本职棒。有“红色闪电”之称的古巴
国家代表队,在业余年代是国际棒坛的龙头老大,在上述5项赛事却未曾夺冠,职业球员
参赛后国际棒坛已重新洗牌。
成功反为失败之母的台湾棒运
说来讽刺,自红叶少棒掀起台湾战后的第一波棒球热潮之后,“成功反为失败之母”,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台湾棒球在国际赛事的战绩,与年龄成反比。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原本
“重篮足轻棒”,1969年金龙少棒首次夺得威廉波特世界冠军,执政当局才开始正视棒球
这项由日本人引进台湾的本土运动;但政府积极介入却导致基层棒运的畸型发展,更耐人
寻味的是,有段期间全国球队的数目不增反减,甚至比日治时期还少。
在“为国争光”的号令之下,人人都想“出国比赛拿冠军”,“输人不输阵”各地无不招
兵买马,投入大量资源及经费,但“赢者全拿”代表队只能有一队,落败队伍虽有卷土重
来之志,若老是“再而衰”,则难逃“三而竭”的命运。此外,早年少棒队伍也常使出“
偷食步”的招术,国家队征召全国各地好手、县市队跨区挖角球员,造成“强者恒强,弱
者恒弱”的现象,久而久之,弱队只有走向解散一途。老球迷皆见识过屏东美和中学及台
北华兴中学南北两强轮流称霸全国中学棒坛,当时历届的青棒及青少棒国家代表队成员几
乎来自这两所棒球名校。“南美和,北华兴”虽然传为美谈,却是日后国高中球队数量锐
减的杀手。
陈金锋与台北市东园国小棒球队在国庆大典上合唱国歌。陈金锋曾是获得1991年世界少棒
(Little League)冠军台南善化棒球队的一员,东园国小则是拿到2015年世界少棒(
Little League)的亚太区代表权。(图片截取自总统府影片)
一项运动若依正常发展,年龄由小至大的参与人口数应是由多变少,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
塔型。台湾各级棒球人口数也随年龄而递减,但分布状态却不均衡。与其他棒球强国相比
,台湾最大的不同是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偏低。导致这种现象其实是“恶性循环”下的产
物,自政府大力推展棒运以来,打棒球的小孩仿佛是“化外之民”,从小接受斯巴达式的
集中营训练,只重球技不顾课业,实力佳且运气好的人可以一路“保送”至高中及大学,
毕业后打职棒甚至成为旅外的球星,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绝大多数遭到棒球淘汰
的人,在日后的求学及就业也常被“三振”出局,因而许多家长不愿让小孩加入球队。
只有3%的小学生能穿上制服打比赛
台湾解严之际,学校棒球队数量宕至谷底。1989年为强化基层棒球运动,普及棒球运动人
口,教育部陆续开办学生棒球联赛,1990年台湾职棒开打,棒球热潮再度席卷全台,1994
年成立“中小学棒球运动联赛指导委员会”,这段期间的国小棒球队数曾激增至873队(
1993年,软硬式队伍合计),不过大多数学校成立球队是为领补助金,只要参赛每年即可
获得10万元,有些学校为增加体育经费,甚至假造纪录,传出不少“纸上比赛”的离谱情
事。1995年球队数量锐减为557队,1996年职棒假球案发生后又再减少,至2001年已不到
300队。
台北市健康国小与桃园市幸福国小两队赛后“健康幸福”合影,近年来全台只有不到3%的
国小孩童能穿上比赛制服参加正式比赛。(黄国洲摄)
2001年底在国内所举办的第34届世界杯,台湾打出史上最佳战绩(第3名),隔年职棒观
众激增,2003年台湾职棒两联盟握手言和,合并成为“中华职棒大联盟”,该年教育部提
出“改善学生棒球运动方案”,标榜四个阶段目标:国小“玩”棒球、国中“学”棒球、
高中“练”棒球、大专“爱”棒球。同时“中小学棒球联赛筹委会”也成立专责的社团法
人团体“学生棒球联盟”,协助官方推广各级学校的棒球发展。
“学生棒球联盟”设立后,小学棒球队数大致维持在400余队。2009年总统召开“棒球国
是座谈会”,指示成立“振兴棒球运动专案小组”,隔年体委会核定“振兴棒球运动总计
画”,教育部修正并发布“促进优质学生棒球运动方案”,2014年后又推出“强棒计画”
。上述二大计画及一方案的政策鼓励下,各级学校棒球队伍增加有限,而在辅导成立社团
型球队及学龄社区球队,虽有成效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以2015-6年(民国104学年度)为例,全国小学共计2633所,参加学生联盟的软硬式少棒
比赛合计419队(软式242、硬式177),每队约20余人,全国1万人左右参与这项赛事。该
学年度小学生中年级以上总数约为60万人,等于是每100个国小孩童,不到2人能参加正式
比赛。根据统计,历年来12岁以下孩童加入球队的比例,不会超过3%。(详见表二)
基层棒球的致命伤是弱队太少
不少人曾调侃台湾的“国球”不是“棒球”而是“赢球”,若棒球真是“国球”,为何绝
大多数的台湾小孩不曾受过基础的棒球训练?早在三级棒球扬威“世界”时,许多有识之
士便提出忧心之论,台湾基层棒球不缺“强队”,而是“弱队”太少,一个国家的棒球运
动人口太少,发展必然受限。一味强调竞技战绩,菁英化培育,根本是急功近利的浅碟式
作法,纵使在基层阶段争金夺银,也常会“揠苗助长”,整体国家的棒球实力将随着年龄
增长而下滑。
或许是国情不同、民风有异,棒球发展历程也大不同。东西方两大棒强权,美国与日本的
棒球运动人数之多令人难以想像,对照人口比例(美国是台湾的13.6倍,日本是5.4倍)
,这两国的金字塔中段(高中球队)竟是台湾数十倍之多,下层的棒球队伍更多如繁星,
而这些球队与台湾最大的不同是组成方式并非学校而是社区。美日两国的基层棒球并无由
上而下的官方策略,美国在高中以前,基本上是民间自动自发、日积月累发展起来,日本
在战前及战后初期,中小学仍有校队,后来仿效美国逐渐回归社区或在校内以社团方式运
作。
15岁前的学童棒球,日本称为“少年野球”,与美国相似,这个阶段棒球训练主要目的是
培养他们对棒球的兴趣及对群体生活的适应,基本上不强调战绩,甚至连技术养成也非重
点,而放在品格的陶治与对比赛的享受。待进入高中或大学之际,球员才会决定未来方向
,是否继续往棒球之路迈进。美日棒球少年,在校课业与他人并无二致,即便他们进入高
中或大学球队,学业也要受到相当程度的规范。对比美日,从小一路打到大的台湾球员,
简直与“职业”选手无异,难怪孕育出不少棒球资“忧”生,高中毕业后不会九九乘法、
26个英文字母写不完。
台湾嘉义农林(KANO)1931年赴日本大阪参加第17回夏季甲子园,掀起台湾史上首波棒球
热潮,球队数量激增。(图片翻拍自《台湾棒球百年史》)
台湾基层球队组成,可能是因袭日治时期作法,加上政府长期介入,一直由教育单位主导
,台湾虽有地方认同,却缺乏社区意识,直到近10年才逐渐增加少数的社区球队。早期民
间资源不多,即便有社区球队也大多是成人所组而非孩童。台湾少年棒球无法如同美日蓬
勃发展,另有一项最大的阻碍,就是激烈的升学主义,上课时间过长,课后还要补习,除
了不用唸书的“职业棒球”学生之外,一般学童根本无暇参加球队。日本升学竞争不输台
湾,但至少官方还严格要求上课时数不得过长,一般少年学童仍有时间从事各项运动,至
于他们的高中校队则严禁利用上课时间练球,以免影响球员的课业。
正本清源之道—回归正常化
半世纪以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投入最多资源的单项运动,非棒球莫属;然而每隔数年,
棒运总会陷入循环的困境,遭逢的问题也一再重复:经费不足、场地太少,人力不够、出
路有限……。而政府投入再多的预算也难以填满因错误政策所造成的坑坑洞洞,以发展基
层棒球为例,始终强调“扎根”的工夫,反而忘记更重要的工作—大量“散播种籽”。
口头讲往下扎根,行动却是揠苗助长,棒球幼苗难以正常成长;吝于散播种籽,棒球园地
当然无法扩大,也不可能见到巨木成林。战绩至上的菁英球队,需要较多的人力及经费,
而一年到头的比赛及训练,不但造成球队的财力负担,学童的课业也因而荒废,而这群除
棒球之外一无所知的球员,当棒球生涯结束之后,无论是升学或就业皆会遇到不小阻碍。
不少人提过相同论调,台湾职棒签赌案之所以层出不穷,远因就是大多数的球员自小就被
关在狭小的棒球圈。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事实上,许多棒球预算比台湾少的国家,棒球实力不比台湾差
,发展也比台湾健全。“钱要花在刀口上”,就算经费有限,只要配置得宜,也可收事半
功倍之效。先进棒球国家,公部门的经费大多花在场地兴建与营运维护,以美日为例,各
式各样的球场俯拾即是,从最高等级的职棒球场到社区的简易球场,足以提供各层级成千
上万的球队使用。先不论台湾棒球迷永远的痛
作者: ghiting76914 (天塌下来有我挡)   2017-03-13 23:01:00
好长
作者: kenkenken31 (呆呆傻蛋)   2017-03-13 23:01:00
快速看完,就棒球人口不足阿,弱队太少这啥奇怪的形容
作者: yang1026   2017-03-13 23:02:00
米糕去年炉主
作者: pttpepe (Ptt屁屁)   2017-03-13 23:02:00
简单来说就是 基层打棒球人数不多啦
作者: a27647535 (叫我干嘛?)   2017-03-13 23:02:00
难得有这种文
作者: omanorboyo (omanorboyo)   2017-03-13 23:02:00
===操场禁止棒垒球活动===
作者: skycloudtw (漾)   2017-03-13 23:03:00
中肯阿,不过也讲很久了,但政府不改没救....
作者: pttpepe (Ptt屁屁)   2017-03-13 23:04:00
其实说到这个 我看现在乐乐棒球满发达的。很多小朋友玩那天打球还看到校际杯 学生打得很激烈 这也算是培养认识基础棒球 也算是好事一件
作者: richshaker (现在的小孩真不懂礼貌!)   2017-03-13 23:05:00
哈哈哈 我都要开始怀疑1026是林宗成 专门跳针一些不相干没逻辑的话
作者: SamDalembert (FA)   2017-03-13 23:06:00
政府就只会发钱补助给棒协推广 会烂不是没道理棒协拿几个样板证明有做事 其它锅就政府揹了轻松各体育协会都一样 完全执政不用负责 会好才有鬼
作者: alwaysstrong (不要踩小强)   2017-03-13 23:09:00
这篇写的真好
作者: djpcsixth (排骨麵)   2017-03-13 23:10:00
作者: c97881280 (c97881280)   2017-03-13 23:17:00
学历至上的升学主义,是最大阻碍,不止于棒球
作者: bkebke (下次填)   2017-03-13 23:20:00
标题也中肯啊 现在除了中国 还有哪队是没意外拿的下的
作者: njpbjp6 (N J)   2017-03-13 23:22:00
各洲打杯赛而不是锦标赛的基本上中华不可能输啦
作者: AirLee (不屑鸡鸡队)   2017-03-14 00:04:00
还在讲作弊少棒干嘛
作者: jazz19860929   2017-03-14 00:39:00
写的不错三楼到底在嘘什么??根本不懂耶
作者: akiyamatt (aki)   2017-03-14 00:43:00
这篇文写的很好啊,大推...
作者: jeffych (小灰灰)   2017-03-14 04:08:00
升学考试 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兴趣
作者: derek2szr (狮子人)   2017-03-14 07:39:00
其他的运动更惨
作者: mazinger   2017-03-14 07:48:00
这篇感觉很多错误 陈金锋1991打少棒吗
作者: bravo564855 (lucasour)   2017-03-14 14:05:00
认真好文推
作者: TaiHsinchu   2017-03-14 21:15:00
台北不行了 现在连4强 8强的边都沾不到了 日韩中国跟古以荷与欧美就把8强占光光 没有台北的立足之地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