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职跟现在一样只有四队,但那个时候每队都凑不满25人名单,
职棒元年光是组队与开打就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工程,
除了兄弟与味全外,三商跟统一还要找台电合库荣工的球员东拼西凑才能成队,
甚至像曾智侦这种原本1988年奥运后就要退休转任台电总教练的人,
可是花了一番功夫才能拉他进来统一,更多的是说什么都不想来者
旅外的球员吗? 过去职棒的薪水元年被限定为8万月薪,
你认为对于旅外的吸引力多高? 再者,那个年代想要打国家队,打奥运,
你就不能打职棒,因为业余限定,所以众多好手宁可留在业余拼看看,
加上当时严格的兵役制度也让找新血的难度增加,有些球员当兵期间没入军方球队,
退伍后球季就此荒废,再不就是为了逃避兵役吃胖,球技从此回不来,
就算退伍以后,了不起再打个1-2年,然后就转行,
80年代以前的业余球员多的是25岁以前就褪下球衣的.
既然该找的都找了,接下来只能从乙组球队,或是拜托一些老将复出撑个场面,
洋将也被限定3000美元月薪,所以只能找到1A-2A等级的这种,
比赛强度当然不太够,有些弱棒,自杀棒甚至是打击率低,长打率低,速度慢,
三振率又高的,对于具有实力的强投来说要解决这些人并不需要太多气力,
两好球后随便用个变化球就K掉了,需要认真对付的只有一些洋将与实力派的本土强棒,
加上球员不足,因此投手拼个完投有如家常便饭,球速的话也不需要刻意催快,
多少要保留些体力.
现在的话,竞争激烈多了,表现不佳的球员常常会下放二军,甚至离开,
像过去那种乙组实力的理论上是不会出现在职棒圈,
再加上投手分工明确,以及重训等的重视,
能催出145以上的本土投手比比皆是,便不令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