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职棒跨领域转职成功 关键在球员意愿

楼主: pttzoo (别放弃希望 ^^)   2015-12-11 15:45:27
文中第4段提到
球员转任母企业的人数至今仍是0
看来球员还是想从事棒球相关工作
或是自己另谋出路
当初打着回任母企业根本是个晃子
相对之下中信辜大少真的对棒球很有心
从基层到职棒完整体系
职棒退役球员也多了一条出路
职棒跨领域转职成功 关键在球员意愿
撰文:卓子杰(活力熊) 来网:(转址)http://bit.ly/1Q67I7T
中信兄弟释出名单公布后,杨培弘领队在受访时曾提及:“球团会辅导遭释出的球员转业
,包括转介台中运动家棒球队、中信金融管理学院,或中信集团其他相关事业。”这是保
障选手的一项德政,中信兄弟不是第一个提出协助转职构想的,但是他们应该是四队中最
可能畅通球员转职渠道的球队,主因在其他三支球团没有业余球队供转职去处。
是的,中信兄弟所以有机会真正落实这项德政,是因为旗下有中信持股的台中运动家队、
中信金融管理学院等业余球队可供转任,其他三队的主业大多是服务业,球员有机会转职
,第一选择还是会想留在球场,这是关键点。
谈到球员退役转职母企业, 当然会想到 2003 年底刚要成军的 La new 熊,董事长刘保
佑先生就曾传达让退休球员自由选择进入母公司就业的构想。刘董当时受访的原话:‘只
要球员不嫌弃,将来可以选择受职业训练,进入公司内部任职。’
中职过去有没有比刘董先提“球员退休可转职母企业”的概念无法百分百确定,但刘董确
实是很早有这个构想的企业主,而且他是个言出必践、颇重然诺的长者,如果真有球员提
,他会执行,不会自违诺言。
岁月如梭,十二年转眼过,从熊队到猿队,队史上球员转任母企业的成功案例有几位呢?
答案是:零。为什么?主因是球员本身的意愿不高。
先大致分类一下,中华职棒球员生涯结束的原因:
1.有始有终,终老退休:如石志伟、王金勇、陈连宏、
2.因伤势、成绩下滑,在当打之年被释出:如黄龙义、李风华、
3.和管理阶层强烈意见分歧,最终被释出:如潘忠韦、
4.另有生涯规划,急流勇退:如张志强、
5.涉放水案被球界封杀:很悲哀,这就不举例了。
上述五点大致上是球员离开职棒的方式,第五点不用讨论,绝对没机会回母企业的,第四
点的人他有自己的规划,也不会回母企业任职。第一到三点的球员,应是适用转职德政者
。这些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第二点:当打之年被释出者,这区块的人数远高于终老退休
者。那为什么转职成功者还是 0,那得看球员离开球场的原因和球员当下的心态了。
很明显,和球团真正好聚好散者只有第一族群,他们要提转职成功的机会最大,但这些人
退休以后大多都还是想找棒球相关领域:如教练、球团管理、球探等等…跨领域转职不是
他们第一选项,例如陈连宏、石志伟或曾豪驹。
对第二点的族群而言,被释出时他们肯定认为自己还能打,转往他队延续职棒路才是第一
目标。至于第三点的族群,和球队管理阶层不对盘,在球队发展已经没有保障,球员本身
也有自己的傲骨,跟球团或教练团不合,不见得想开口回母企业工作,自然也不会开这个
口。
引荐跨领域转职没有成功案例,最关键的点从来不是企业意愿、经理人意愿,而是球员的
意愿。
台湾的运动员大多是一辈子都在打球,过了30岁以后,他们跨足新领域的学习能力相对还
是稍弱一点,如果母企业的产业跟棒球没有直接关联,这些球员有没有意愿愿意拉下脸转
职服务业,重新接受和从小大的训练完全不同的新领域,会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门槛。
过去球迷在谈论到转职论时,常常会提及刘董过去的然诺,我其实想说的是,这个然诺依
然有效,之所以没有成功案例,不是业主反悔,而是没球员想提。
跨业转职这件事情,主要要看的还是球员本身的意愿,和他学习新事物的开放性,我举一
个转职成功但并非球团引荐的例子,前熊队队长,现任FOX名球评的喇叭潘忠韦,他在遭
到释出以后从事房仲业,他跟一些被迫转职的人不同,他虽然会有经济压力,但这个领域
其实是他在球员时期就考虑过的退休转职选项,他评估过自己的个性和学习能力,虽然在
现役时期,退休转棒球教练还是他的首选,但后来他从事房仲业时,拼劲、能力、绩效都
受到业界和顾客极大肯定,甚至拼过头让自己的身体有点微恙,从他的身上看到,球员转
职时,个人意愿和保持自我弹性是很重要的,勇于跨出从小就习惯的专业舒适圈者,还是
比较少。
近几年一些转职的运动员案例:
a.转职教练团:陈连宏、曾豪驹
b.转职球探:王金勇
c.转职球团行政管理:石志伟
d.转职基层教练or自营事业、兼任球评:张志强、黄忠义、潘忠韦
e.转职母企业员工:陈信安
f.转职艺人:哈孝远、陈建州
上面是转职成功的各类案例,但透过母企业引荐而转作旗下非运动产业者,中职几乎完全
没有;台篮的部分,台湾飞人陈信安应该可以算一个,他在2013年底发表退休声明后,就
任职璞园建筑团队董事长秘书,这是荣誉职还是实职我无法确认,但至少是一个成功案例
。但他曾表达想转任教练或球探的想法,推广篮球运动,还是他真正的志向。
不只是棒球员,大多数球星在职业生涯中断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是继续打、其次选项
是转教练、球团管理、球探、球评,再其次才是跨领域产业,跨领域者,除非本有规划和
意愿,像潘忠韦投入房仲业、张志强投入基层教育和农业、陈建州投入演艺圈和篮运推广
,不然大多跨业者,若因无球可打被生活所逼,才转行做生意或通告艺人,失败比例很高
,因为有没有新的志向、有没有踏出孰悉舒适圈的意愿,是成功的关键。
中信兄弟的推荐转职,无疑是个仁政、德政,但目前我预估成功落点都还是会在旗下的业
余棒球队,会不会真有棒球之外的转职成功案例?只能说盼望能实现,真正落实让球员多
一份后续工作保障的德政,但是前提依然是球员自身意愿。
楼主: pttzoo (别放弃希望 ^^)   2015-12-11 15:46:00
突然发现,当打之年被释出,好像都是同一队.....
作者: yms55662003 (love piano)   2015-12-11 15:48:00
名字先打对
作者: kenike   2015-12-11 15:59:00
EDA安排去义守大学当教练 都没人提
作者: hugh509 ((0_ 0))   2015-12-11 16:06:00
彭政欣也是转行政啊
作者: jkduke (jkduke)   2015-12-11 16:55:00
潘忠韦 黄龙义...
作者: WeAntiTVBS   2015-12-11 18:18:00
现有四队里面就有三队母企业有实际经营大专院校..担任董事等也算..
作者: Sheng98 (贱狗的窝)   2015-12-11 19:31:00
喇叭转职最成功, 虽然最后还是转回和棒球相关的球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