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
在讲能不能看尾劲之前,必须要先讨论什么叫做尾劲。
大联盟几年前引进的pitch f/x系统中(运用高速摄影机观察球路变化),已经可以判断球
路的水平或垂直“位移”的程度大小。
这套系统的判定基准,是先运用抛物线的路径模拟出不考虑空气动力因素下相同出手点及
初速的球路轨迹,再和实际的进垒点作比较。
当然,我们都知道,因为球会旋转,造成的magnus force及空气摩擦力会让实际进垒点与
抛物线预测出的轨迹有差距,而这个位移就是可以直接从电视上或是从数据上看到的尾劲
,例如就算是在电视前用肉眼看也知道Barry Zito的曲球超会跑。
不过,对打者而言的尾劲可就不只如此了。
简单的说,打者感受到的尾劲,可说是“预期进垒点”与“实际进垒点”之间的差异。
例如说,实际上投球时旋转造成的magnus force不可能大到让棒球有实际上的上飘位移,
但是我们却常常听到棒球选手说某某人投的速球会上飘。这个上飘,指的就是打者心目中
应该有的进垒点相较实际的进垒点为低,所以球过来时心中会有这个球是往上飘的感受。
(不用到职业球员,对一般人来说找个平常也在打草野球的大叔投手丢个110左右的内角速
球挥挥看就很有感了)
在看投手的投球机制时,我们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作deception。字面上的意思是欺骗,
但是实际上的意义就是对打者而言能否预测来球并且作出反应。
出手时deception好的投手,可以让打者难以预测球是怎么过来的,所以对打者而言这样
的投手投的球路就算位移量实际上并没那么大也会让人造成一种“很会跑”的印象。
反之,有时候在电视上会看到某些投手的球似乎很会跑,可是打者却是怎么打都打得到,
很有可能就是投球习惯被破解或是出手机制有问题,造成投手出手时打者很容易锁定攻击
的位置。
如果是这种尾劲,那的确是电视上看不到,只有站在打击区的打者才能感受的。
然后上文又有人提到第三种尾劲,也就是我们有时候会拿来称呼的“捕手手套尾劲”。
很重要的一点是,捕手手套接到的位置和球通过本垒板时的位置是有差距的,无论是水平
或垂直位置都是。所以,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判断好坏球时很容易受到捕手影响。同样的,
虽然位置距离不同,但身为人的主审也是─毕竟,初速150的球,到达本垒板时可能还是有
135左右的球速,通过本垒板也是一瞬间的事情。连年轻力壮、动态视力好的打者都常会判
断错误了,何况是年纪普遍较大、身体素质又不如专业运动员的裁判呢?在这样的情况下
,捕手的接捕反倒成了好坏球判定中的重要因子。
捕手的接球技巧,在最近几年的棒球数据研究中已经被视作是一种专门技术。因为,这些
研究中发现,某些捕手如摸二哥蹲捕时,裁判把坏球判为好球的次数就是明显的比其他投
手多,而且这数据是可以年复一年复制的,代表他们接球时一定有什么诀窍。
古田敦也或高志纲的移动手套只是这种影响判断的接球技巧之一,但是如果移得太过头主
审也是不会买帐的。和这个相反的技术之一,就是接坏球时接的“理直气壮”─明明偏出
去了,但是捕手透过接球的角度可以让裁判觉得投手准准的投到捕手要的位置。像摸二哥
还有一招,叫做改变蹲捕角度─蹲捕时将身体略往左或右转,让跟着捕手移动的主审观察
来球的角度移到非正面,这样也能使主审在判断进垒点失准。
然后不要说这个是乡民在脑补,摸二哥待过的Rays、Yankees、或是豆爷在的运动家、拥有
摸小弟的红雀等等,已经很多大联盟球队把这些技能当作农场培育捕手的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