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谁的防守比较好没那么简单!

楼主: todd7622 (状态显示为脑筋僵化)   2015-06-22 00:02:48
图文影音彩色版 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15582
近几年以来,棒球迷逐渐了解到一件事:判断谁的守备比较好绝对不能只看守备率!这是
很棒的想法,红极一时的 MONEYBALL 也阐述过这点,简言之,就是一种多做多错、少做
少错的概念,如果守备时不要那么拼,只求搞定 ROUTINE PLAY 的话,那守备率铁定很好
看 (除非守备烂到连 ROUTINE PLAY 都搞不定)。
于是,众数据高手们开始研究,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评估和判断谁的防守比较出色,其中
门派、种类百百种,不像打击、投球数据两者已经相当成熟,防守数据始终没有一个令人
信赖的完美成果,毕竟棒球防守真的很复杂,也违反人类对球类运动的直觉 (棒球是少数
防守方持球的运动),各门派发表出来的统计数据几乎可以说是破绽百出,台湾这边
Anakin 的 ”不要尽信防守数据” 和 Nickyang 的 ”怎么看数字系列” 都是多年前就
已经介绍这些类似观点的好文,如果你有兴趣继续往下阅读这篇文章,建议先把那两篇好
文看过一次,会比较有概念一点。
OK,先假设你已经看完了上面两篇好文,这边就来简单总结一下他们看到的一些进阶防守
数据的缺点,一是防守布阵、二是人为判断、三是同数据的年与年相关系数太低以及同性
质不同门派的数据差异太大、四是野手臂力,最后则是责任区块的划分有问题。接下来,
我要质疑的观点在于,防守数据怎么可以用单一球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
也许你会觉得我的质疑很奇怪,用球员市场的出发点来看,就像打击和投球一样,我们当
然要努力地划分出每个球员的防守能力,以便针对每个球员进行身价评估,在可容许的花
费里尽可能地找出最好的球员,以球队的观点来看,球队当然希望能在投打守三方面都找
出最好的球员摆在场上,但是问题来了,防守真的能像投打一样,把最好的摆在场上就能
发挥出 1+1=2 类似加法原理的效果吗?
回归到我刚刚提的质疑,防守数据怎么可以用单一球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我的质疑点在
于,棒球防守至始至终都是一种团队运动,场上的球员有多少防守能力,除了取决于本身
的天份和后天训练出来的成果,还会受到赛前策略和相邻野手间搭配的约束,这部分,非
常少被拿出来讨论。
赛前策略的概念很简单,随便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假设今天派出来的先发投手是三振率
低的飞球型投手,球队会比较倾向于派出三个防守范围比较大的外野手来先发,相较于平
常可能是一大两小防守范围的阵容,三个防守范围比较大的外野手在这场比赛的效率数据
可能会因此吃亏,毕竟彼此的飞球判断都很不错,相较于平常比赛会少顾到一些区块,假
设这位三振率低的飞球型投手一年出赛了 20 场比赛,这三位外野手的防守效率可能会因
为这 20 场比赛区块重叠而吃亏,当然,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百分比的手法去弥补这个
缺憾,但我认为防守上的变量多到几乎没办法修正这种问题。更甚者,比赛前内野手和外
野手之间会开一个小型会议,讨论比赛进行时的一些暗号和跑位搭配,比赛中野手们就会
受到会议结果的约束,有些时候并不会发挥出 100% 真正的个人守备实力。
相邻野手间搭配的约束就更复杂了。垒上无人时的状况很单纯,除非是突袭短打会有一些
比较不一样的跑位和补位,其它几乎都是一些ROUTINE PLAY,到了垒上有人时状况就很复
杂了,一些暗号、跑位、补位和站位都会变得非常复杂。
特别提垒上有人的状况。暗号最常见的就是牵制和藏球,谁来打暗号、谁来执行、谁进垒
和谁补位,必须因状况不同做调整;跑位和补位则是最容易被球迷和数据头忽略的一环,
但是它非常重要,我看过来台指导的大联盟球队给的教科书,光是 “简单” 的跑、补位
case 就多达五十种,跑、补位不确实通常被称做隐性失误,不容易在防守数据上看到,
但经常是掉分的开始,别以为大联盟球员对于跑、补位都很在行,教练、球员和经纪人之
间其实都有份口耳相传的黑名单,哪些人跑位很两光或补位不确实都多少会影响到他的信
誉和身价,也影响团队防守效率;站位又跟赛前策略互相挂勾,这几年关于防守布阵的文
章多到不行,这里就不再赘述。
上面那些因子要成功的串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叫做沟通,我认真的觉得沟通能力应该
要放在评估防守能力的要素之中。
沟通非常重要。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下场打过正式的棒球比赛?虽然我打的是强度不怎么高
的乙组比赛,但蛮 “幸运” 的待过两只气氛截然不同的球队,A 球队每个先发球员实力
都不错,但是派系分明,B 球队天分明显比 A 球队低很多,不过气氛融洽,在 ROUTINE
PLAY 中,B 球队受限于天份,发生失误的机会就比 A 球队高些,但是差距不大,毕竟会
去报名正式比赛的球队通常实力已经到达某个等级,不过垒上有人时差距就出来了,A 球
队的比赛缺乏沟通,容易一局爆,B 球队则在防守时十分嘈杂,经常利用一些 “手法”
去抓 “关键出局数”,很明显地在这方面 B 球队大胜。
我所谓的沟通,指的是相邻野手之间的沟通,好的团队防守会像 B 球队一样,每个打席
就沟通一次,让相邻野手知道我下一步的跑位、下一步怎么进垒、下一步谁 cover 比较
多防守区块等等,职业球队也会有沟通的问题,MLB 就不说了,去问问之前国内的和信鲸
和中信鲸。
上面都说到关键出局数了就不得不提每个出局数的价值。如果你熟悉进阶打击数据,你就
会了解,在进攻上,第一局时得到得一分和第九局平手时得到得一分价值是不一样的,我
认为同理也应该套用在防守数据上,第一局的出局数和第九局平手时创造的出局数是不等
价的,某些球员确实是大赛软脚型,关键时刻的失误应该要被扣更多的分数,相反的创造
关键出局数的球员就应该拿到更多的加分,不过坦白说这非常难,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垒
上有人时的每个 play 都是经由赛前计画以及比赛中互相沟通所完成,加上棒球防守几乎
是球一打出去场上的九个人都在跑动,你要把这些加分或扣分算在哪几位的头上基本上是
有相当难度的。
最后来谈没有尽全力防守。不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事实上场上的九个防守员并不是
无时无刻都是尽全力在防守的,上面提到的防守区块重叠便是一例,这边另外提出一个例
子,内野手之间的接传关系也是相当微妙,有些时候球队打线在便秘的时候教练会牺牲一
垒防守寻求火力升级 (毕竟在棒球场上一垒这个位置被认为是整个光谱里比较容易胜任的
),这时候二、三垒手和游击手传球时球就不要扣得那么深,以防代班的一垒手接不到不
小心传歪的反弹球。既然这些play球员并没有发挥出 100% 的实力来完成,为什么完成后
呈现的数据可以拿来当作防守表现的评估工具?
判断谁的防守比较好没那么简单。很多防守数据之所以无法突破,就是因为他们永远着重
在单一球员身上,事实上棒球防守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团队活动,相邻野手之间的关系密
不可分,像上面提到的,我认为沟通能力相当重要,虽然它很难量化,但是你一定看过场
上一两颗老鼠屎自认能力超强守自己的,导致团队防守崩盘的例子,我认为这种球员就应
该要被数据处罚。一个好的数据绝对要把所有的因子考虑进去,不能因为它无法量化就暂
时假装没看到。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看得到的防守数据,要拿来评断哪些人防守比较好,
我认为离理想状况还是差得太远太远了。
我有个朋友曾经半开玩笑地表示:光是看防守数据开发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判别数据创始人
有没有真的打过棒球比赛。(我认为某方面来说相当贴切)
作者: goodevening (小玮柏)   2015-06-22 00:08:00
现在看防守最准的就是mlb的追踪球新技术吧,球的速度
作者: siate (yee)   2015-06-22 00:08:00
相爱也没那么简单
作者: tonypong (东泥哥哥)   2015-06-22 00:09:00
防守看得就是范围 臂力 反应 速度 这四种只是很难量化而已
作者: goodevening (小玮柏)   2015-06-22 00:09:00
弹道球员第一步,守备范围、落点判断,都可以数据化
楼主: todd7622 (状态显示为脑筋僵化)   2015-06-22 00:11:00
STATCAST也是错误百出,很多数据基本上没什么意义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6576
作者: sikerkuaitai (K)   2015-06-22 00:16:00
很多时候数据会把某些观念当作基本要求 就像跑垒时要学会如何正确跑 实在没有必要刻意量化
楼主: todd7622 (状态显示为脑筋僵化)   2015-06-22 00:18:00
量化是为了市场需求
作者: goodevening (小玮柏)   2015-06-22 00:20:00
同意todd大,棒球很多人研究且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拥有大量的数据,很少运动会像棒球这样数据这么多的
作者: pujos (lks)   2015-06-22 00:22:00
球迷看到的数据跟球队看到的不一样啊
作者: abc33211 (大蕃薯)   2015-06-22 00:26:00
数据是死的,解释方法是活的
作者: pujos (lks)   2015-06-22 00:26:00
标准到底是什么
作者: Chia2323 (Chia2323)   2015-06-22 00:33:00
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同一个球若由王胜伟或陈江和等守备范围较大的选手有碰到没处理好就会变成失误,N4就会记安打不能再以野手素质给予失误,不然对守备好的野手不公平因为守备范围小碰不到球^
作者: ultratimes   2015-06-22 09:33:00
讲N4不太对,应该讲游击霸N4应该不是守备范围小的问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