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大锅饭的第一步:转播权独立
虽然大家都说今年对中华职棒来说是重新复苏的一年,而事实上,话题性和新闻热度确实
一直维持在高峰,从经典赛到曼尼旋风,第五队成立的风声以及兄弟象转手的爆炸性消息
,都让人感觉到中职今年确实有了不一样的新气象。
但是,从休季后各队一致性的裁减二军人手来看,整个中职其实还是有着大锅饭心态,没
有那队真的有很强烈的企图心想要打破现状,进而超越同侪。各队维持着一致且和谐的保
守脚步,说好听是稳定,说的实际点其实就是不求进取。
中职就像是个只有四个学生的班级,而且完全不需要和别班竞争,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升
学考试,也因此,在没有压力的驱使下,四名学生一起摆烂其实是最合理的发展。
而这就是中职的现况,二军?阵容深度?球员培养?战力衔接?通通不需要,反正就是一
套精英部队打到底,核心球员受伤就推给运气不好,明年再说;核心阵容老了就滚到后段
班去屯选秀权,烂个二、三年后再换新的核心部队再战十年。这套战法在中职可说是绝对
的主流,配合上下赛季制还可发展出上半季当春训,下半季拉尾盘之冠军攻略法,整个联
盟就是这样和乐融融的烂成一团。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了第五队,这第五个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吗?发奋读书冀望能改变
班上风气?我看还是加入团体一起摆烂比较实在。就像我们曾经幻想过当球团经营者都是
资金充裕的大企业后,中职就能摆脱小家子气的经营作风,但事实却狠狠打了我们一巴掌
,中职的不思进取绝不是只因为一个、二个守旧的绊脚石头,整个集团的共犯体制才是中
职成长牛步化的主因。
要打破这稳固的现况,中职必须制造出差异化,让一起摆烂不再是个合理的选项,反而是
只要谁能突出一点点,就能得到极为巨大的额外报酬,这样才会驱使有人打破和谐,踏出
第一步的改变。接着再像是利用红萝卜诱骗骡子的方式,一次一次,每次都试着在团结(
摆烂)的四队中诱出一名“害群之马”,如此一来,中职稳固的共犯体制才有可能被瓦解
。
就拿二军来说好了,如果二军的补助不是每队一致,而是视二军建设的成果来给予差别性
的补助数目,是不是就会有多一点可能看到球队更重视二军的建设?
参考国外职棒,每年的战绩好坏,会反映在球迷的入场意愿,并直接反应在门票收入上,
这点中职也是相同,但效力似乎有限,球团顶多愿意多花钱聘请能直接拉抬战绩的洋将。
这有可能是因为中职的门票价格偏低,至少在球团的眼中,每场多进场的门票收入低于他
投资在二军及其他方面上的金额。举个夸张点的例子,如果例行赛的票能像季后赛一样卖
,有那支球团会不希望能把战绩拉起来好吸引球迷进场?又即使战绩不佳,球团也会努力
透过其他方式来拉拢球迷。
但门票价格的设定的问题太复杂,牵涉到球场设备、球迷体验、属地主义等议题,即使有
心要改革,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相对的,即将重新招标的电视转播,就是一个非常值得
利用的工具。
前面提到国外球团会重视门票收入,但另一方面,巨额的电视转播权利金收入,往往是球
团也同样高度重视的财源,对大城市来说更是如此,球队为了争取谈判新的转拨权利金的
筹码,往往会在合约到期前夕努力组建出具有竞争力的阵容,好换取下一张更优渥的转播
合约。
从来竞争都会比独大能创造出更多的利益,若中职能打破过去一家全包的转播权贩售方式
,改为开放各队独立出售各自的转播权,如此一来,球团经营的成效(包括战绩、人气、
球队近况等),都会直接地反应在各队能争取到的转播收入上,这便会形成一个鞭策球团
进步的动力在,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大家安稳地吃大锅饭,均分转播收入,比赛难看收视难
率低也是共业共受。未来若转播分售,恶搞的球队除了门票收入下滑,随之而来的转播权
利金损失会让球队更为疼痛。
而且以台湾充满创意的经营方式,搞不好还会生出诸如:视胜率变化的“浮动”转拨金,
上下半季每半季调整一次转拨金,或权利金界的零签三万等等。虽然这些过去都是球团强
加诸在劳方上的不平等,但如果未来能用来强迫球团认真经营,或许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分售转拨权有助于把饼作大,也能培养更多相关从业的人材;每队不同的转拨收入,更有
助于导引球团认真经营。再强调一次,要打破中职牢固的共犯体制,必须创造出差异化的
待遇环境,转拨权独立不会是解决一切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会是非常好的第一步。
职棒说到底应该是个营利事业,在台湾却偏偏总被认为是广告支出甚至是回馈社会的慈善
事业,这才衍生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台湾职棒特色。追根朔本,中职还是要追求赚钱,让经
营职棒成为一门公认能赚钱的事业,用资本主义的力量去推动他,中职才有机会变成真正
的职业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