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赟:羽毛球教学本末倒置 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
昨天早上起床收到的一条微信:我们人类就像需要吃饭睡觉生孩子一样,也需要美感
。发这条微信的是我一位多年的好友,他说这是刘烨的法国太太说的。我很喜欢这句话,
应该说,我和这位老友对安娜的这句话,是所见略同。
跟随这句话到来的,还有老友寄出的一份礼物,一部来自法国的书——《dada全球艺
术启蒙》。他说这礼物是送给我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拥有和法国孩子一样的艺术启蒙资源
。
我大致的翻看了一下,印证和延续着我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体会:我们总是习惯于教
孩子事情怎么做,而老外们则更注重告诉孩子事情的感觉,他们传承的是意识而不是形态
。
在火车上我又想起传承意识还是形态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对比起来看,我们就能明白
为什么学羽毛球那么难了,教练教什么,我们就练什么,比赛就用什么。问题是,这三个
环节是否真的做到了互为因果?
现在我们的球员输球的时候,往往说不出具体败因,只有一句没有发挥出平时的正常
水准。在我看来比赛水准才是正常水准,平时那种都叫做超水准发挥,但人总是习惯于把
最高值当做自己的正常水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少有人能告诉我们这些。
我们在看待现象级球员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们肯定做不到,但认为羽毛球
就是要像他那样打。我们给予这样的评价时,不会在意被评价者握拍没有中空,上网跨步
脚尖内扣,搓球不用手指。但,难道这些不都是训练中天天被骂到耳朵都起老茧的细节吗
?
这就叫感觉,这种人不需要非常教科书式的技术,不需要战术纪律,不需要固定打法
,不需要状态。当然如果能有这些我也是不反对的,但把这些融合起来变成一种合理的竞
技能力,并以此取得正确结果的,就是这个感觉。
我们从来都没有能先知道过这个感觉,好像“从前有个画派叫做印象派”这样的教学开
端,就是先告诉我们感觉的办法,它并不急于要求我们做什么,而是循循善诱的传递事物
的本质,让我们从高级的结果倒推出操作办法,至于我们推出的是什么办法,没有固定答
案,也不要求我们有固定答案。
沿着基层教学的脚步,最终走到国家队,是一条很漫长的求学之路,我相信无论走到
哪一步,这路上的人都是有心走完全程的,所以引路人的责任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很明显
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每个人分别掌握到一些碎片式的技巧,整体却
不得章法。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教学的本末倒置,大多数人停留在只知道马走日象走田的认
识高度,对于羽毛球的整体意识,都是一知半解。
现实点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这小孩根本练不出来,不过……,留着用吧……
”之类的话。蔡赟这个符号或许是中国羽毛球招牌上好看的其中一个字,但这个符号背后
包含着无数的苟且和不美好。
我想我真的不一定能达到羽毛球的彼岸,但我也许有机会获知羽毛球的真谛,那就是
我的诗和远方……
(来源:和蔡赟聊羽毛球公众号)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badmin/2016-06-18/doc-ifxtfrrc38461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