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托婴保母自己带?

楼主: Izako (Izako)   2023-04-09 12:01:17
  原文恕删。
  四千三百字长文警告。先说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论是:
  我相信所有板友都知道原PO (dentyneice) 说的“要有舍、有得”和“人生没有全拿
的”,也不否认对某些人而言,要请他人带或是自己带可能只是预算问题,但那不影响我
想继续学习和重新检视某些决策的动力。人世不完美,但我可以在不停探究的过程中,感
到安心与信心。
  “决定照顾幼儿的方式”只是这个永无止尽的学习过程中我必须做的决定之一,而每
个人遇到这个决定的时间点先后不一。新手父母前仆后继地来板上崩溃,企图兼顾和全拿
不代表他们不想解决照顾幼儿的难题,反而能够不断地提醒我们:养育幼儿不容易,如果
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对新手父母(或是父母以外的照顾者)和幼儿多一点关爱和包容。
========
  这个讨论串的主题是幼儿照顾的选项和决策,我先统整一下前两篇较长发文的内容:
  dentyneice 最初的发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板上 (1) 托婴、 (2) 保
母、 (3) 自己带、 (4) 长辈带这四种方案的板友意见的简略整理,第二部分则是他已经
下的决定(自己带)和他决定的根据,我读起来主要是 (1) 送幼儿去托婴确定会生病的
风险远高于“发展很好”这个未经大规模统计证实的可能优势,和 (2) “这就是一个给
多少钱做多少事的真实世界”, 原PO不相信现行的托婴老师或保母的薪资水准能够给他
的孩子他自己能给的照顾水平。(强调一下,这是原PO的判断,不代表托婴老师和保母办
不到。)
  neak的发文则引进了当初他先自己带而后送托的经验:孩子在Covid疫情爆发前出生
,来不及送进托儿所就封城,幼儿十个月大时因为语言发展较慢,开始早疗,然后“我在
他两岁的第一天,疫情依旧艰钜的情况下,在家里有高风险长辈的情况下,想终于有疫苗
了,选择了送幼幼班。天底下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选择,我只能赌学校的疫情掌控,只能
祈祷家里长辈不被感染。”
  dentyneice 在意的因素对 neak 而言不是不重要,但是 neak 面对的状况比较复杂
,让他需要考量更多变量。我诚心欣赏两位诚实分享自己的考量和决策,后文也会分享我
的经验。
  最近和一位当全职妈妈刚满一年的朋友谈到幼儿照顾,正好记录一下。
  我和这位朋友是大学同窗,每次电话聊天都是扎扎实实一小时起跳。我之前听说他放
完育婴假后就回去上班了,却不晓得他在2022年年初辞职,在家里自己照顾前两年由长辈
帮忙带的孩子。我尊重他的决定,但因为这个过程有点反其道而行,忍不住问他:“一般
来说,不都是幼儿自己带,长大了才送出去吗?”
  朋友讲了他在决定辞职时的考量:手足的孩子即将出生,也要让长辈照顾,可是长辈
的体力无法应付两个幼儿。就算送托,托儿所的时间和他们夫妻的工时也无法配合。2022
年年初台湾疫情紧张,他不放心送托。还有很多他讲不清,或者是我不能了解的原因。总
之,我的朋友曾经是位职场妈妈,而现在是位全职妈妈。
  (嘿,我知道你会看到我的文章,要记得你很棒,认真又负责,我爱你!)
  这位朋友说:“我也还在想我该怎么办。我只知道怎么过一个很好的白领的生活,但
是那种生活跟照顾幼儿好像无法相容。”
  我听出朋友语气中的遗憾,只是我们都懂照顾另一个人类就是诸多牺牲,所以我也不
想说些空泛的安慰。幸好那天晚上我想起来可以和他分享一部小说里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
讨论:
    “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不与他周围的条件联系起来,我们就觉得他的
  每一行动都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他与周围条件的关系,如果我们看
  到他和人与物的联系:和他说话的人、和他所读的书、和他从事的工作,甚
  至和他周围的空气、和照在他周围东西上的光联系起来,我们就看到,每种
  条件对他都有影响,至少支配着他某一方面的行动。我们看到这种影响越多
  ,就觉得他的自由越少,他需要服从的必然就越多。
    “我们对自由和必然的比重的认识程度,是决定于完成那个行为和我们
  判断他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
    如果我观察我在一分钟前(当时的条件和我现在所处的条件几乎相同)
  所完成的行动,我认为我这一行动无疑是自由的。
    但如果考察我在一个月前所完成的行动,我得承认,要不是完成这个行
  动,我就不可能获得由此产生的许多有益、愉快、甚至必要的结果。如果我
  回忆更遥远的往事,回忆十年或十年以上完成的行动,那么,那次行动的后
  果我就觉得更明显;我也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那次的行动将会怎样。我回忆
  得越远,或者我对某一事件思考得越深,我对我行动的自由就越怀疑。
  ……当我们完全不了解一种行为(不论这是一种罪行还是一种善行,或是一
  种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的原因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的自由成分最大。如果
  我们看到的是罪行,我们就急于想惩罚他;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善行,我们就
  赞赏他。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无所谓善恶的行为,我们就认为他最独特、最自
  由。但如果我们知道无数原因中的一个,我们就会看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
  们就不会那么坚持惩罚罪行,不会那么赞赏善行,对貌似独特的行为也并不
  觉得那么自由。一个在坏人中成长的罪犯,他的罪行就比较情有可原。父母
  为子女做出的自我牺牲,可能获得奖赏的自我牺牲,比无缘无故的自我牺牲
  更可理解,因此不那么值得同情,自由的程度也比较小。……如果我们有丰
  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断在人们的行动中寻求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越是正
  确地把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我们就越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必然的,是越少自由的。”
  ──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战争与和平》尾声第二部第九节。
  隔天我向朋友道歉:“昨天我问你为什么当职场妈妈两年后才决定辞职照顾孩子,好
像要你硬挤出一些理由。但这就是托尔斯泰要批判的现象!托尔斯泰写了一部落落长的小
说,钜细靡遗地展示人物如何被事件推动和变化,最后讨论这些角色的自由意志和历史必
然。
  说不定未来我们回头看,你决定成为全职妈妈的当下,就是只有那个选项了!”
  “哈哈哈,我彻底被这个娱乐到了。”朋友说:“我没有很在意被问这个问题,毕竟
大部分人也只是好奇,偶尔听到一点惋惜之意我还会觉得欣慰。不过的确被询问后会自我
怀疑那个选择,回答也好像带点辩解的味道。”
  最后他说:“我要去多多了解战争与和平。原来他与我的关系这么近。”
========
  回顾托婴或是自己带的决策过程,我是这样描述的:
  “我在新生儿稍微开始能做表情时意识到我真的无法享受成天跟婴儿腻在一起大眼瞪
小眼的日子,于是联络了老板说我想上班,老板欣然迎接我的回归;离家最近的托儿所正
好有个位置即将释出,让婴儿能在满三个月后入学,我于是在三月底开始上半天班,四月
初恢复全天班,一切安排仿佛水到渠成。实情是再怎么健康的婴儿,都是很不稳定的生物
,我们也只得见招拆招。
  结束育婴假后,我再也没有Monday Blue,只有Monday Groove。星期一到了!托儿所
开了!星期一把婴儿送进托儿所后回家的路上,我总会买个贝果蛋糕或可丽饼,回家冲杯
咖啡,缓慢地享受上班的第一个小时。
  一位领先我多年的妈妈前辈称赞我‘工作育儿两不误’,我喜欢他的诚实。工作育儿
两得意太难求了。不误就很好了,不误我就已经非常幸运了。如果托儿所再远一点,如果
老板要求我每天都要进办公室待满八小时,如果婴儿动不动就生病,各式各样的如果,都
可能让我无法持续工作。我们家庭的状况在PTT妈宝板的用语称作‘二打一无后援’,但
我拒绝使用这么简单粗暴的形容。每当我们跨过了一道关卡,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我们能
挑战成功都是因为条件具足,绝少数是因为我们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什么。我们有栖身之处
,有水有电有瓦斯有暖气有网络,有超市有诊所,有洗衣机洗碗机烘衣机,有公共汽车有地下
铁有 Uber,难道我们拥有的还不多吗?
  我在送婴儿进托儿所前曾经短暂地内疚过,那股内疚不久便被我们家庭各个成员的转
变所驱散。隔了四个月重回职场,我们的执业领域如旧,但我和先生的生活步调却完全不
同了。婴儿在同学和老师的围绕下看起来很开心,托儿所还会带他做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
圣诞节的奇妙劳作。送他去托儿所还有两个附加的好处:一是我们认识了其他婴儿的父母
,开启了新的社交圈;二是托儿所老师见过的婴儿可多了,有时候我担心会被拒收的皮肤
和口鼻症状,老师都处之泰然,甚至会主动建议我帮他添购下一阶段的用品,说他看来不
想用奶瓶,想用学习水杯之类的,对于没有长辈住在附近的我们着实是颗巨大定心丸,让
我们每个月签支票签得无怨无悔。”
========
  我写得这么详细,不是因为我想把妈宝板当个板,而是因为送孩子进托儿所的决定发
生在一年以前,离我还很近,我记得还算清楚。我生产的医院主办的母亲支持团体依照幼
儿的年龄分为零到六个月、六个月到十二个月、一岁到两岁,正是因为幼儿发育每隔几个
月差异就很大,不同年龄组的讨论对于另一个年龄组的家长没什么参考价值。
  如果二十五年后,目前这位看到我关上厕所门会站在外头大叫的幼儿变成了一位高成
就/中等成就/低成就(随便各位怎么定义“成就”)的成年人,而我们被要求检视教养
他的过程,我希望我们都有足够的智慧,不至于将这些成就归因于他四个月大时被送进托
儿所一事。
  Four Thousand Weeks的作者Oliver Burkeman在孩子出生后读了一堆教养书,然后他
逐渐发现,先不论这些书籍的派别和他们号称的科学是否严谨,这些书都在告诉我们如果
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他们就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变成怎样的大人。“仅仅是因为小孩会
长大成人,我们便将他们的童年当作成年时期的训练场,却忽略了一件事:童年的意义,
应该是让孩子当个孩子。”
  原PO大可以说,“我帮新手父母整理好了,以下是你的四个选项,不用崩溃,不用谢
。”只是我不认为新手父母需要的是别人给的解答。大家都很清楚假如孩子发生什么事情
,板友不会比自己心疼,但有时候还是想问问不同意见,或是观看近期的讨论,尽可能检
视自己的思考有没有盲点,会不会做出对孩子有害的决定。
  说真的,就算他们只是来板上崩溃好了,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四个选项,请择其一”的行文风格,让我想起以前考高中和大学时,某些老师
会说“不能理解也无所谓,先背起来就能解题。”简单粗暴,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率
的做法。或许是因为这样,有些板友批评原PO的文章有说教感,而我宁愿相信原PO是真的
为了帮新手父母一把才发文。显然也有板友认为该文帮他们确信自己带小孩的价值。
  但最后我还是要加一句,我们通篇都在说“新手父母”,似乎遗漏了单亲父母或是其
他个人和机构的幼儿照顾者。那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许能获得的资源较少,但不代表他
们的人生注定悲惨。他们成长过程可能经济拮据,但是我相信再怎样的穷乡僻壤,都可能
栖息著高贵的灵魂,他们能察觉到与蛋黄区无关的自由和快乐。孩子的成长不应该是全有
全无,应该要充满机会和可能性,包容他们尝试、犯错和学习。
  正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环境能让自己和他人的孩子无论禀赋如何,都能平安健康地成
长,我们才要发问、质疑和讨论。每个人的取径或许不同,我也在我所处的地方努力。借
题发挥写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来梳理我的想法。感谢认真读完的板友。
========
  这个星期天是我的信仰很重要的节日,祝有要庆祝的板友,复活节快乐!
作者: cat763152001 ( )   2023-04-09 15:36:00
好文
作者: family770110 (静)   2023-04-09 16:55:00
育儿过程中,我很感谢我有强力又可沟通的后援,也很幸运有愿意认真育儿的先生,大小宝都很天使,很幸运我的职场对育儿的我很友善,而我们家的经济也可以让我给予小孩更丰富的生活,这一切都造就我所有的选择
作者: cat763152001 ( )   2023-04-09 22:38:00
我也觉得原文不太o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