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iloin: 当初也说不会改变DNA Guess what?会耶!惊喜吗?意外吗?
> → siloin: http://i.imgur.com/IXiQiZx.jpg
但该研究作者有跳出来澄清说“很多人误解了他们的研究”:
https://www.lunduniversity.lu.se/article/qa-covid-19-vaccine-study-gains-attention
(缩 https://tinyurl.com/yaclbqwu )
该研究是在“实验环境”(培养皿)中研究“Huh7 cell line”(衍生自某位肝癌病患
的肝细胞)如何被mRNA疫苗影响,与人类活体环境差异甚大。
而且,研究者只看到“反转录”(从RNA复制出DNA),
并没有看到这新制的DNA会“插入人的染色体”。
(“we do not yet know if the converted DNA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ells' DNA
in the genome”)
(原研究标题的“intracellular”意指“细胞内”,不是指“插入染色体”。)
关于小孩子该不该打疫苗,我目前觉得黄𪻐宁医师的态度很好:
以“家庭和谐”为目的来判断该不该打。XD
黄医师还提到过去有父母担心流感疫苗对孩子的副作用,
他也能体谅,不会认为这类父母无知,而是尽力帮他们找出完善的补救措施,
但同时对该父母强调“不要宣传这种事”,因为那是建立在个人特殊条件下。
> → siloin: http://i.imgur.com/14DflqS.jpg
> → siloin: 看看你以为的科学家在这位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资深编辑眼里有
> → siloin: 多不值
资深编辑这句话挺有意思的。
我认为多元化的资讯环境很有价值,
包括某篇研究可能会被另一篇研究推翻,
包括民众如何看待科学权威(权威未必是真实),
包括“大数据”vs.“个体差异”。
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个体差异而做出异于大数据的决定时,他能发言吗?
医师们希望“不要宣传个案”,
但我反而也会珍惜这类个案发言——
我们未必会采纳,但说不定他的经验恰好适用某些少数族群,
能够接触多元资讯是可贵的资源,至于能否产生正面价值在于我们自己的判读能力。
每个人都该对自己负责。
举个例子:备孕界有所谓“免疫治疗”。
研究大数据已显示免疫治疗无法提高受孕率,
但仍有少数医师采纳免疫观点,帮助不孕患者。
会有人觉得这些医师枉为科学家吗?
还有个例子:临床大数据显示牙线棒去除牙菌斑的能力与传统牙线相当:
https://cats.uthscsa.edu/published_cats_friendly.php?id=2766
但多数牙医仍建议牙线、避免牙线棒。
有人会觉得这些牙医不科学吗?
(P.S. 我用牙线棒XD)
这些人的决定与采行措施都有其逻辑,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自己负责,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错信假资讯。
还有,尊重他人,
——这样才能维护一个资源多元的环境,对自己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