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美国 座标西雅图
家里女宝三岁不满四岁(勉强沾上妈宝版的边XDD)
因为爸爸不会中文 加上听了很多小孩上学就不讲中文的故事
决定让她读中文浸润式幼儿园 刚读完小班
因为学校活动很多也分享很多影片
我们算是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不同程度的小孩在浸润式教学下一年的各种成果
不确定美国其他地方的情况
但以我们四周的同温层 多语教育是显学
支持‘每个照顾者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跟孩子沟通’
上至学者专家(婴儿辨音实验的研究者Patricia Kuhl就住在这里
以脑科学为根本的教养书Zero to Five作者也在这 书中写过她女儿请中文保母的经验)
到小儿科医生、其他爸妈支援团体的家长
都没有听过任何‘先把第一语言学好再说’的建议
这里浸润式学校以西语为大宗 中文次之
学生中有不少来自没有任何中文或西文背景的家庭
我朋友小孩送的公立托婴 甚至同时有讲中文英文西文的照顾者
(小孩第三个会说的字就是西文的"水")
我们参观的几所中文幼儿园
大概都是2/3亚裔 然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家里讲中文
我女儿的学校一天当中大概80%-90%的时间是跟讲中文的老师一起
一年下来 班上一开始完全没听过中文的小孩大概都可以主动讲出完整的句子
(例如说‘你要什么口味的冰淇淋 我有草莓 chocolate vanilla’这样)
当然还是有其限制 例如四声不标准 常常需要夹英文字词等
听力的话大概是慢慢讲的简单指令听得懂 但没办法听懂正常速度的对话
浸润式教学一年内可以达到的成果 其实已经非常惊人了
特别是对完全没有中文背景的家长来说
第一次听到小孩在家里不自觉飙中文的时候 虽然听不懂 但简直就是天籁 XDD
如果遇到想让小孩接触外语的美国父母们 我会推荐他们去浸润式幼儿园
但也因为知道好的浸润式语言教育不容易 我对台湾的全美幼儿园反而有所保留
台湾的浸润式幼儿园会碰到的先天限制可能不少
(以下的想法来自我自己对美国幼儿园的观察、带女儿回台时参加英语活动、
带女儿回台在公园玩碰到外师带幼儿园学生的观察、
家人任教幼儿园的经验等等)
1. 师资
这个没办法 成本问题
在美国 要找到‘母语中文、有耐心有证照、有用中文教小孩数学经验’的老师不算难
而且薪水可能不会比母语是英文的老师贵
我女儿学校的师资超豪华 一堆幼教硕士 学费也没有比较高
而且这些老师基本上就是在美国成家立业打算一直教下去
在台湾 大家都知道全美幼儿园比较贵 基本上价差就是拿去付外师薪资
但是不是只有台湾需要英文老师 日本韩国中国泰国越南柬埔寨都在抢英文老师
各国各有自己的优势 台湾的优势是天气食物人情味跟低物价
但其实单纯就薪水而言没有特别有吸引力
补习班跟幼儿园通常也不是外师首选(首选应该是外侨学校 然后公私立正式学校)
所以幼儿园可以找到母语英文、愿意教小小孩就已经不错了 不能太挑
而且大多是年轻人想要趁机游历世界体验人生
相对就很难要求稳定性跟教学经验
2. 师生比 老师工作量
大家都知道面对一个崩溃暴走的三岁儿有多困难
有证照的幼儿园老师面对一群崩溃暴走的三岁儿一定更困难
那没有证照的外师面对一群崩溃暴走还语言不通的三岁儿呢?
语言不通怎么办呢? 有几种方式
重复重复再重复、靠肢体语言、直接把小孩拉过来 这几种方法都不轻松
所以浸润式教学下 一个老师可以合理负担的学生数其实应该要更低
但这样成本就只好更高
还有一点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
大人比较容易真心关怀爱护可以沟通的小孩
小孩的贴心话语和口无遮拦的天真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
而老师们有没有办法体会到小孩的贴心可爱其实影响老师对工作的成就感
要教跟自己母语不同的小孩 长期下来心理素质其实要很强
不敢说别人 我自己都发现女儿中文流利的时候我们比较亲近(爸爸则反之 XDD)
然后她用中文的时候比较机伶 用英文的时候比较老实 XDD
自然而然就会影响身边不同语言的大人对她的看法
这都是会默默影响孩子自信心跟自我认同的因素
幼儿园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找出可能发展迟缓或有特殊状况的孩子
在孩子长期使用第二语言的的情况下很难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认知跟社交发展的真实样貌
3. 同侪
美国小学以上的浸润式教学大多采所谓two-way immersion
班上一半同学已经会一定程度的中文 一半同学从零开始
幼儿园阶段虽然没办法要求 但招生也是以此为目标
(家长其实都偷偷在打听 学校的native speaker多是个卖点)
为什么? 因为同侪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two-way immersion表示老师不需要严格要求小孩之间用的语言
小孩之间自己就有动力讲中文跟不懂英文的同学沟通
老师用中文讲指令 只要有两三个小孩听懂 自然就会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做
班上语言就是一下中文一下英文交错流动
回到老师工作量 老师也只需要特别照顾那一半不会中文的小孩
回到台湾的全美幼儿园 除非班上一开始就很多小孩会英文
不然多少还是会需要强制要求上课时间No Chinese这样的策略
4. 课程深度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很多人说全美也没少学到什么呀 该唱歌跳舞画画甚至科学都有上到
但是我自己的感想是其实课程的深度或广度一定会受影响
我女儿刚开学时 花了五个星期在学颜色(?!)
老师课程设计很棒 让孩子每天用不同颜色作艺术创作
玩红绿灯练习自制力、甚至用红黄绿灯教怎么面对冲突
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假设大家都用母语学习可以学到程度5的深度
浸润式教学下 会中文的孩子大概可以学到4 不会中文的孩子大概学到表面的2
这已经是老师很专业、师生比很低的最佳状况了
只能说要学语言一定会牺牲其他看得见看不见的学习 自己觉得值不值得而已
其实唱歌画画跳舞劳作这些都是很表面的东西
最容易被牺牲掉的是所谓的social-emotional learning(这又是个最近很流行的词)
其一是大人可以教的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温和坚定的教养所需要的语言其实非常复杂细致
而且会随着小孩的认知语言能力越来越复杂
以网络上找的中英文句子为例:
‘哇!这么难的问题你都知道,看来跟你平常很爱看书、喜欢跟大人讨论问题有关喔!’
“Jasper, you seem upset that there are no more large blocks to build with
right now. It is difficult to wait!”
非母语的三岁小孩真的有办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吗?
为了让孩子理解 这些句子可能就会变成极简化的 "Good job" ‘要等一下喔’
而这中间的微妙差异就是孩子错过的学习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学者都建议跟孩子讲自己最熟悉的语言 因为语言细致度就是会有差)
其二是孩子之间透过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是一起玩复杂游戏的能力
这个更难 因为两个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旗鼓相当才有办法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7391/1/095NTCTC096002-001.pdf
网络上发现这篇很有趣的论文
发现就算全美的孩子用中文玩游戏 跟中文班孩子用中文玩游戏
比起来游戏的复杂程度有差 也玩不了那么久
至于角色扮演游戏和‘和朋友吵架并和好’能力重不重要呢?有比英文能力重要吗?
这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至于我家孩子的学校 老师不会要求孩子们在游戏时间用的语言
所以大概就是同母语的孩子玩成一圈
我觉得这不是最佳解 但至少是一个让孩子可以持续发展社交情绪力的折衷之道
5. 文化与价值观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都蛮听老师话的 也很容易认同老师所代表的语言文化
在美国浸润式学校的孩子体验到的是:
上课带我画画唸书、带我去上厕所照顾起居的是同一群老师 他们都是黑发讲中文
在美国强势的主流文化下 这样的状况反而让孩子更认同少数的文化
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包容度都不是坏事
在台湾全美教育下的孩子体验到的可能是:
班上的台师跟外师角色不太一样
外师(长得跟我不像的那个)负责上课 讲话大家都要专心听 还可以叫大家No Chinese
台师(长得跟我比较像的那个)负责协助琐事 好像没那么重要
(我们大人心知肚明 看薪水就知道了)
小孩对这种语言、种族与权力的关系非常敏感的
这一方面当然会成为孩子学英文的动力
但另一方面却可能对孩子的自我认同有长远的影响
写到这里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台湾的专家们反对幼儿园的英语教育
因为真的很难做到利大于弊
每一项先天限制都可以弥补 但都需要更好的师资、更低的师生比
觉得有些支持全美的家长似乎觉得除了价钱之外没有其他成本 所以‘不送白不送’
只是想要点出每一种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只是有些代价比较明显 有些比较不容易量化而已
当然选幼儿园绝对是考量整体的环境跟教学
以上的文章假设的是家长们都有很好的中文幼儿园可以选
如果我家附近只有背三字经弟子规的传统幼儿园
那我不管全美全西全日我都会送 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