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让孩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楼主: iamis (包子脸)   2019-10-23 22:46:24
https://i.imgur.com/8Eb56BJ.jpg
#妈der笔记67 让孩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我妈昨天分享了一部影片到家族群组,
内容是一个分享会上,
讲师的四岁孩子亲身见证了他的记忆法。
接着开放Q&A,
听众们问了一些比如“你有竞争对手吗?”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一样?”这类的问题。
这个孩子就会给出格言式的答案,
比如“有两个,一是时间;一是自己。”
或是“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
我承认这么小的孩子,讲出这么激励的格言,
确实会令人瞬间眼睛一亮。
-
但,仔细想想,
这些话从一个四岁孩子的嘴里说出来,
其实非常不合理的啊!
-
先不论一个四岁小孩应该说出什么答案,
我以为这些激励人心的格言,
至少应该是说者经历过一些事件,
有了一些沈淀、省思或体悟后,
所得到的结论,
那这些格言才有它的价值吧!
-
比如人人都能说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但,更能让人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的,
应该是那些或许是好坏参半的事件经历。
不论是让你踢到铁板也好、惨遭滑铁卢也罢,
或是你从他人身上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过程,
得出“成功的人找方法;
失败的人找理由。”的结论。
才能让听者借由讲者的过往经验一起省思,
而不是只获得一句鸡汤而已。
-
-
小乖快两岁了,已经是有点懂事的幼儿了。
-
如果在这之前她像一块海绵,
不断的张大感官去碰触探索世界:
感受阳光的炙热、雨水的冰凉;
嗅闻花朵的香甜、草地的清爽;
踩踏枯叶的脆裂、砂石的粗颠。
-
现在的她,
则是将过去经验与当下情境连结的尝试者。
-
比如在看过多次小哥哥小姊姊
挥舞著塑胶棒创造出缤纷的泡泡之后,
她第一次自己拿塑胶棒沾取泡泡水尝试挥舞。
-
一开始没抓到诀窍,
只见泡泡水沿着塑胶棒向下滴落,
当然一颗泡泡也没有,
但她的脸上没有任何挫败、失落,
只是专注的拿着塑胶棒沾取泡泡水,
再一次的来回挥舞,
尝试挥出像小哥哥小姊姊那样的泡泡们。
-
然后,就在某一个瞬间,
可能力道对了、角度对了,风向也对了,
小乖终于挥出漂亮的一击,
一串泡泡飞舞而出。
-
但她脸上也没有我以为会出现的欣喜雀跃,
只是继续沾泡泡水、挥出泡泡,
直到泡泡水不小心倾倒后,
泡泡游戏戛然而止为止。
-
-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这边的赤子指的都是初生的婴儿。
-
两者都认为拥有德性的人,
都是保有婴儿般心性的。
虽然刚出生的红婴仔是那么稚嫩柔弱,
却因为他们的无欲无求能不为外物所囿,
反而展露了无与伦比的强大。
-
我在小乖的生活里,
看到了这种无欲则刚的体现,
她不追求成功也不害怕失败,
因为她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成功失败这些名词。
-
她可以将植栽旁的鹅卵石
一个个的拿出来后再放回去;
她可以来回蹬踩三十五个阶梯
直到体力耗尽为止;
她可以拖着一瓶1.5公升的矿泉水
在广场上疯狂奔跑;
她可以伫足在卖场的水缸前,
只为盯着里头的鱼虾看。
-
你看不出这些行为的动机也找不到目的,
她只是顺着自己的本心出发,觉得这样有趣,
在我眼里她这么做可称得上是大胆探索,
不过对她而言或许只是本该如此!
-
毕卡索说: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
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
我想,不只是画画,
或许到头来我们所追求的,
不过就是像个孩子。
-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
———————————
嗨!我是Check
这里记录我的育儿日常,还有偶尔的自我对话
https://www.facebook.com/checkchecknote/
作者: daydream0502 (pei)   2019-10-24 00:21:00
作者: murphycookie (Murphy)   2019-10-24 01:56:00
让我想到很久以前的脸书网红小朋友哭着道歉的影片,底下一堆人说妈妈很会教小孩。
作者: caramelputin (bobo)   2019-10-24 09:14:00
想看影片。
作者: j1o2s3e4p5h6 (刚好路过)   2019-10-24 12:54:00
什么鬼,绝对是先set好的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