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无后援伪单亲职业妈,
早上上班、下班顾小孩,
老公外派越南,
二~三个月回国12天,
从婚前到小犬3岁了都维持这样的生活,
标准候鸟家庭;
偶尔老公可能出差返台一个多月,
但出差地不在同县市,
所以偶尔也可体验假日家庭感受。
爸爸的陪伴重不重要?
重要,
但所谓的陪伴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麽简单。
先父大约在我二岁时就去彩虹桥了,
基本上我对先父的记忆只有一个,
“跨坐在爸爸身上去逛夜市”
就这样,
甚至连长相也不记得,
会认得长相都是每次扫墓看照片记起来的;
照常理来说,
因为从小生活就没有父亲,
“父亲”一词对我而言应该是不需要、不必要、无意义,
物质生活中确实是如此,
但父亲对我而言是一个蛮崇高的“精神”存在,
我想这归功于家母很爱碎碎唸(?)。
70年代末期对于失婚家庭总是不太友善,
特别是女性又带着二只拖油瓶,
家母在亲友劝说下也是经历过几段同居生活,
但过程一波三折,
每每发生争吵、跟孩子诉苦提到先父时,
先父的形象一直是顾家、专一、体贴的,
因此父亲在我脑海中是建置在“完美”一区的中心;
反观异父的弟妹,
因为从小就看着父母争吵,
父亲时而动手、母亲常常碎念、亲戚的现实,
所以父亲一词在他们心中其实地位很低,
虽然他们的父亲还健在但平时不会联络。
外子从小虽然看似是父母健全的家庭长大,
但公公早年外遇,
生母负气弃子离家、继母接手照顾,
亲子间的碰撞摩擦加上传统社会期许,
造就外子渴望独立、组成家庭、摆脱幼时阴影,
我想父亲一词在他的词汇中是具有“警惕”意味的,
因为不想重蹈覆辙。
以自身周遭三个例子看下来,
其实从小没有父亲陪伴的人,
对于父亲的形象反而越完美,
这是语言的力量,
一种无形、精神上的灌输造成的结果。
(以及没有现实打破幻想…远目…)
常常在跟外人聊天听到外子长期外派,
都会疑问孩子是否会跟爸爸“不熟悉”?
以小犬目前三年多的候鸟家庭经验,
从身为主要照顾者的角度,
跟托育教保方的角度来看,
完全没有这个困扰,
儿子第一个会念的词是“爸爸”,
(妈妈表示:已哭)
每次去接机,
回程儿子都是黏在爸爸身上,
(爸爸表示:儿子越来越重了)
返台期间由外子独自承接小犬接送的任务,
也没有接不回家的问题,
当同学看到有父母来接,
作势要往外子方向跑去时,
小犬也总是中途拦截并严正表示:
“这是我爸爸!不是你的!”
学校老师也会偶尔在外子回台几天后主动问起:
“爸爸是不是最近回台了?”
据老师的说法是小犬在某些期间会变得异常活泼,
平时他是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性格,
但经过三位主教老师长期观察、讨论,
发现外子回国期间,
小犬的情绪跟活动量都会比较高亢。
总总迹象显示,
小犬对外子的感情不是“一个陌生人”,
一样是一个能激发他捍卫、成长的“重要的人”。
从意识到小犬开始会认人开始,
外派期间外子几乎每天都会抽空打视讯电话回来,
就算只有3分钟看他吃个饭、听个声音、说声再见;
返台期间当然就是主动接手照顾责任,
要抱爸爸抱,
要洗澡跟爸爸洗,
想跟妈妈洗?
那擦干跟穿衣服就爸爸来,
吹头发是爸爸专利,
因为妈妈不吹头的;
我们不曾在孩子面前争吵,
外子外派期间也跟小犬灌输正确的观念,
“爸爸工作很忙、要上班、不是出去玩”
假如遇到教养冲突,
也是选择在孩子睡着后再开检讨会议。
随着小犬慢慢长大,
身为父母看着儿子的变化,
我们都认同“实质”的陪伴在儿子现阶段会越来越重要,
但“精神”的陪伴不管现在跟未来,
需要一直持续下去。
最后说说到底工作比较累?顾小孩比较累?
以自己的经验,
我会说,
“当然工作比较轻松啊!!”
工作至少有午休可以好好吃饭、挤奶,
在家顾小孩连上厕所都是奢侈!
不过还是因人而异啦,
怀孕前我是周一~五早九晚十的工程师,
偶尔连续二、三个月加班凌晨3、4点下班,
怀孕后朝九晚九,
一直工作到39周落红才请产假,
产假完小犬就送托回去工作,
工时变朝九晚六准时下班,
工作性质对我来说很顺手;
一直到去年,
为了平衡工作与孩子的照顾,
与老公讨论想从一线厂退到创新公司,
衡量经济不成问题我就跳槽了。
工作的累跟照顾的累性质不同,
工作上要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杂事一多、靠北的人多,
心情就很烦,
但工作的事情总是会结束、close、end,
照顾孩子呢?
每天都要面对同一个人,
同样的事,
而且事情不是一天、一星期、一个月就会结束,
少说三个月、半年、甚至到成年,
一个课题才会结束又换下一个课题,
但是体会孩子突然又长大了一点,
那种成就感又比工作的成就感大了不少。
总之,
家庭本就是个不容易的课题,
沟通、体谅、放下一些坚持,
找到家庭的平衡点,
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