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报的方式好像还是很难阅读@@
试着用图档+文字的方式重新呈现一次
**************
一、基本统计资料
1. 当胎生产时年龄
https://imgur.com/emnztUT (25-35岁最多)
2. 胎次
https://imgur.com/JyB3X3r (第一胎最多)
3. 哺育方式比例 (按月份)
https://imgur.com/njgI23X
住院全母奶约30%,满月55%,两个月后约65%全母奶 (比全国平均45%高)
4. 妈妈产后育儿情形
https://imgur.com/wz0JH6H
这份调查中1/3是全职妈妈,1/3只放产假,另外1/3是育婴假或其他(例如带小孩上班)
5. 母乳选择“瓶喂”的原因
https://imgur.com/rU4PbD9
最多人选的是“让其他照顾者也能喂奶”还有“返回职场,宝宝不在身边”
*************************
二、接下来将试着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哺育方式
Q1:一旦补了配方奶,就很难达成全母乳了吗?
https://imgur.com/qMh9P1T
https://imgur.com/QRzasT5
住院期间全母奶(不补配方)的妈妈,六个月全母奶的“成功率”约80%
而住院时混喂的妈妈,六个月全母奶“成功率”约60%
到了满月仍然混喂的妈妈,仍有40%在六个月时追到全母奶
所以以这份问卷的结果来说,补配方真的没那么严重。
Q2:6个月的育婴假补助有助于全母乳哺育?
https://imgur.com/KtcVc6i
https://imgur.com/AReYExO
确实请育婴假超过六个月的妈妈和全职妈妈的全母乳率差不多
(原本猜测育婴假的妈妈会倾向提早退奶,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种现象,
好多人真的撑到复职才退奶,真的好厉害)
不过有复职打算的妈妈比较倾向瓶喂是真的
毕竟要考虑给家人或保母照顾的话,还是得习惯奶瓶
Q3: 其他因素(胎次、年龄)跟哺乳习惯有没有关联呢?
https://imgur.com/X1RxupV
https://imgur.com/Mu0fPGb
年龄和胎次好像跟哺乳方式没什么明显关联。
************************
三、一些讨论 (加入一些个人的碎碎念)
1. 住院&月子期间就算补配方奶,还是很有机会达成全母乳。
前面提过,从来没补过配方奶的妈妈,达成全母乳比例较高。但这样的统计无法排除“妈
妈原本就奶量充足”的偏差。住院期间混喂的妈妈,六个月内全母乳率仍有60%左右
(跟全体平均的65%根本也没差多少)。
许多医疗院所并不提供配方奶,需要产妇家属自备;产后大多都会鼓励哺育母乳,这些都
是基于好的出发点。
但有些妈妈反映觉得很疲累,甚至宝宝医疗上已接近生理性脱水或黄疸的边缘时,仍被积
极鼓励全母乳,或者被暗示“一旦补了配方,奶量就很难追上了”,这并不是事实,而且
会对妈妈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产后住院期间是产妇休息、恢复体力的重要阶段。有些妈妈复元得比较好,有体力花比较
多时间/精力哺喂母乳,这当然对宝宝的健康是最好的。
但如果妈妈体力不允许,或者宝宝有医疗上的需求(例如脱水、严重的黄疸等),其实混著
配方奶哺育也是可行的选择,日后若想全母乳哺育,“成功率”仍然相当高,并不需要在
住院期间就勉强坚持全母乳。
2. 职场哺乳大不易
全职&六个月以上育婴假的妈妈,六个月内全母乳哺育的比例最高,六个月内回职场的话
全母乳率便显著较低。复职后仍全母乳哺育的妈妈们,其中又有一部分表示“在家工作”
或是“可带小孩上班”。离开孩子身边去工作的妈妈,减少母乳哺育,是很普遍的现象。
显示在职妈妈的哺乳环境和支持系统仍有进步空间。
3. 就算是混搭配方奶,只要有喂母乳,对宝宝的健康就有好处
一篇长庚医院小儿科的研究显示:全母乳或部份母乳哺育六个月以上,宝宝发生过敏或湿
疹的比例较低。(PMID:7082611)
另外一篇新西兰的系统分析研究显示:母乳哺育两个月以上的宝宝,发生婴儿猝死症
(SIDS)的风险就明显较低,而全母乳和部份母乳哺育都有这样的效果。(PMID: 29084835)
但在WHO的声明中,只强调了建议“全母乳哺育至六个月,并添加副食品持续哺育至两岁
”,台湾的“儿童健康手册”和国健署出版的“母乳哺育手册”也只有针对全母乳哺育的
建议,对“部份母乳哺育”或“混合哺育”只字未提。
在这份调查中,满月前其实有将近一半的妈妈采部份母乳哺育,到六个月时仍有约四分之
一。这些妈妈其实和全母乳妈妈一样,也有很多问题和疑惑,例如
“配方奶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坏处? ”
“混喂对宝宝到底有没有帮助? ”
“如果无法全母奶,混喂又没有意义,要不要干脆退奶改全配方? ”
这些问题相信是很多妈妈都曾经有的,但在官方的卫教资讯中却完全找不到相关的建议,
只能咨询亲友意见或靠自己摸索,或者无法全母乳哺育便索性退奶,对于母乳推广来说
其实很可惜。
四、小小的结论
1. 就算住院期间(甚至是月子期间)采母奶+配方混喂,之后仍有很大的机会能够达成全
母乳。需要补配方并不是世界末日。
2. 就算无法达成全母乳,混喂对宝宝的健康也有好处(是有学理和统计支持的!! 虽然这
样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实际上有很多妈妈是采混喂方式(满月时50%,六个月时也还有23%
),少奶(或其他原因)混喂的妳并不孤单。
希望政府和医疗机构之后能够增加关于混喂的卫教资料,甚至在产前就跟孕妇讨论各种
哺喂方式的优缺点跟可行性。
3. 随着宝宝长大,因为各种原因(疲累、忙碌、托人照顾)改采配方奶的妈咪人数是渐增
的?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4. 在职妈妈的哺乳比起全职或育婴妈妈,所面临的挑战更多。创造友善的哺乳环境和支
持
系统,是政府推广母乳可以持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妈妈复职后渐渐减少母乳哺育,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沮丧或愧疚。
以上是关于这份问卷的一些资料分析和想法,
希望能带给观看的你/妳一些有用的资讯~
如果需要每个月龄的哺乳方式详细统计(包含亲喂、瓶喂)
可以参考简报档的附录
简报网址 https://anonymousfiles.io/9id76ZVZ/
谢谢大家耐心看到这里~
: ※ 引述《abani (碘化钾)》之铭言:
: : 问卷经hydra60319板主审核通过
: : 大家好,我是正在养育一个婴儿的妈妈,从孕程到现在受了这个板很多照顾,
: : 想征求大家的帮忙填写问卷。
: : 本身是少奶妈,从网络上得到不少经验相似的妈妈支持,但总是想了解到底
: : 自己的存在是否真的是少数情况,听各方卫教都说“大部分的妈妈奶水都是足够的”
、
: : “大部分的妈妈都能达成全亲喂”总是让自己很沮丧。
: : 想搜寻是否有关于不同哺乳方式和混喂的人口比例资料,却发现学术网站和政府机关
: : 都只有粗略的“母乳哺育率”或“全母乳率”,而没有更详细的资料,也没有关于
: : 不同哺乳方式(亲喂?瓶喂?混喂?如何混?)的任何调查。
: : ※根据2016年国健局的调查,台湾6个月以下宝宝全母乳率是45%,美国是25% (2015)
: : 而英国仅有1% (2010)...
: : 所以才想自己发起一份问卷,
: : 希望能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哺乳妈妈们了解台湾的哺乳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