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刚上网查了许多宝宝保险的文章,
: 已经板上许多专家整理的保险组合,
: 但发现其实罐头组合的保险公司都三家以上,
: 这样如果有一天需要理赔,
: 不就一次要找好几家保险公司吗?
: 会不会太麻烦?(真心请教) (后文略)
●保险业务跟保险经纪业务有什么差别?
→保险经纪人、保险经纪公司业务、单一家业务
→保险经纪人是需要通过国家考试
→其他在保经公司当业务基本上跟单一家业务差不多,你可以理解成这些业务是卖保险商
品的通路,他们的薪水都是由商品抽取,所以没有额外的服务费。保经公司的业务卖的商
品比较广泛,但也有少部分没有销售,如:国泰、南山、三商、保德信。
后续理赔也都差不多,只要找原本规划的业务协助处理就好。至于说到业务离职的问题,
基本上就是回归到该业务上层主管了,剩下的都是人的问题。
●买多家商品跟买一家商品的差别?
我举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双实支实付”
很多人都有听过买双实支保障不错,但什么是双实支?
简单说是买两个实支的意思,理赔时会有两份的理赔金
(理赔金视实际状况及商品内容而定)
但复杂一点是除了买两个实支,我们会希望这两个实支能够达到互补的效果
就算其实支无互补、缺点不要太明显,整体规划的商品面也要互补
目前能在一家买两个实支公司很少,如 南山(NHS + 自负额HSD)、远雄、宏泰等
以前新光HS跟南山HS都可以(都停售了)
不过这些规划有个问题就是没有互补,这样买双实支只是为了买而买,没有意义
除非你预算不足只能这样做处理。
因此,当要规划“双实支”时,通常会选择不同的两家规划
(还会区分哪些是需要正本收据、副本收据?这会规画的人自然会避开)
那么当然只能分两家购买,所以你自己想想看要怎么找业务呢?
当然若要找国泰、南山、保德信,你就只能一家一家找
(不过这几间顶多就实支比较能买而已)
●买多家组合时好像有很多类型的商品会重复?重复规画好吗?会浪费钱吗?
重点不在重复规画这件事,而是规划的保障额度够不够。
像是你认为癌症保障初次罹癌金只有5万、10万的能解决现在癌症花费吗?
因此,若保障额度不够用,你觉得风险来临要靠什么?
只能靠你自己了,口袋没钱就过不去了...
口袋没钱的时候保险才是最该发挥作用的工具。
●买多家商品理赔会很麻烦吗?一次要找好几间公司?
如果能够解决你的风险花费,你认为会麻烦吗?
怕的是你买一间保额买得很低(因预算不足商品费率又高),结果保险金少的可怜
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样买保险的意义是什么?
通常买这么多家商品,需要理赔就是找对应商品的保险公司处理
而且需要的文件条款都有说明,有很多保户也都会自己送理赔
如果有相关问题除了业务以外,你还可以询问客服
他们会回答你应该准备什么东西,其实一点都不难
最后,不管你找哪种业务,你该不会认为业务会跟着你一辈子吧?
如果业务临时有事、离职、离开人世,上层主管又不管你
你就不会送理赔了吗?
说真的业务很多时候只是充当送理赔件的桥梁而已
真的出现理赔争议才会看到业务的价值
●所有商品都需要主约出单吗?
常推荐的商品都是附约类型,因此需要主约当入门票。除非你考虑产险公司的商品,那就
能直接购买,不过要留意产险不保证续保,续保这件事对于健康险而言蛮重要的,可以拿
来当辅助较适当,但若因预算关系只能先规划产险商品也没关系,重要是保障的当下,之
后余裕再来考虑保证续保的商品亦可。
●定期险只要健康出了问题就不能续保了?
像是我们常听到的实支实付,就有保证续保的条文说明,根本不会因生了场大病而导致无
法续保,只要你继续缴费就持续续保到该附约最高年龄。现在很多推荐的商品都有保证续
保,所以不用太紧张,保险公司不出保证续保的商品也不会推荐了。
●产险意外险不保证续保,故不该规划?
产险公司的商品都是不保证续保的,有些是自动续保(不用重新告知体况)
产险意外险是用来拉高大家意外保障的
不管是小孩(注重烧烫伤)、大人(注重意外死残、烧烫伤),能用较少的保费达到较高的效
益,而且产险保障范围较广,不可能说不规划的。
除非你职业等级较高或是年纪较长的长辈(70岁以上)
小孩常见的意外险规划是
新安东京的快乐童年计画B、新十全儿童计画B或C都是为了拉高烧烫伤保障的额度。
大人意外险则是有上千种选择吧(?!),我的标准是
意外死残500万,年缴4500内
意外死残300万,年缴3500内
●豁免附约很重要吗?
豁免附约就是因为怕你出了重大事故而造成无法缴保费的状况才规划的附约,简单来说就
是帮你的保险再买份保险。但是要注意到的是豁免有其豁免门槛,而这些门槛大多都有相
对应的商品可规划,再来豁免保费也不是一辈子都豁免,有些豁免到主约期满、有些则是
豁免一定的金额等等。
因此,若要规划豁免附约,我会选择其相对应的商品规划。总之,要不要规划豁免?我觉
得先考虑整体的保障额度够不够?再来讨论豁免的意义。
小孩保单要买豁免,豁免的被保险人通常是大人
那么我会建议不如回头检视看看自己的保障够不够?再来谈豁免。
豁免从来就不该是最优先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