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爸爸你好,
由于不清楚孩子几岁,平日用餐的情况如何,
无法给出什么实际有用的建议,
只能就你所提出的原则,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经验。
考量的每个家庭的生活型态、孩子的喜好气质个性、
爸妈的想法、环境的阻力等等的不同,
实际上每家适合的做法可能会有极大差异,
我的经验也只是我的经验,纯属个案,就参考参考囉~
※
首先你所说的原则都是很好、很重要的。
让孩子不会对吃饭这件事产生压力,
甚至喜欢和爸妈一起吃饭,
无论对食欲、消化、身心健康、家庭和乐,
长远来看或多或少都会有正面效益。
问题是除了“吃得开心”,
爸妈们也会想要同时兼顾“吃得好”(适量均衡营养充足),
并逐步达成“好好吃”(有规矩)的目标。
该怎么办呢?
我们家的做法是,
爸妈先沟通彼此对于“饮食/用餐”的看法,(价值观沟通)
提出想建立的“原则”与“具体规则”
并说明原由;两人互相妥协、取得共识之后,(建立具体规则)
再一起讨论如何执行、如何落实,
包括遇到外部阻力时如何解套,(策略拟定)
然后就理直气和、温柔坚定的执行。(贯彻与调整)
以我家为例,
我和我先生都是属于尽可能不浪费食物、
努力把食物吃完的人,
所以我们也会尽量每餐都只准备适宜的量,
添给孩子的正餐饭菜量则会先给略少,
(原文第三点给少量、第五点不给压力)
孩子吃完还要再酌量给予,然后
餐后再搭配水果,有时还有点心,
这样其实最后也是吃饱饱。
关于第六点自主权/不强迫,
我同意将用餐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但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
由于我们家很重视不浪费食物,
也希望供给孩子的饮食尽可能多元均衡,
因此我们会先提供孩子一个“基本量”,
其中若有孩子不喜欢的食材,
我会只给“极少”只要求“有就好”
(目的是少量尝试),
而孩子们喜欢的,在基本量完食之后
则可以按自己喜好再添,扫盘为止。
此外孩子也可以选择这一餐我不吃,
但就是包括主食、水果、点心,一整餐略过,
不会有略过主食却接着水果点心吃到饱这种事。
这就得说到第一点,
不威胁利诱交换条件,
我是赞同的,
但我们家的用餐顺序也是主食→水果→点心,
(我家规则一:)一样吃完才能吃下一样
(过关斩将的概念),
不是用以威胁或利诱小孩,
也不与乖不乖之类的标签挂勾;
纯粹是因为当孩子还小,
我无法确知当他摇头了、说不要了,
是因为不喜欢、想跳过主食直攻甜食,
还是因为吃饱了?
于是我们一律假设他说不要了就是吃饱了,
吃或不吃,饿了或饱了,完全交由孩子自己决定,
(由爸妈决定提供什么食物,
孩子决定吃或不吃以及要吃多少)
一旦孩子吃饱了不要了就请刷牙下桌吧!
(我家规则二:上餐椅坐定才有得吃,
吃毕刷牙喝水漱口才能下餐椅)
既已吃饱,一餐没吃水果点心也不碍事,
毕竟就营养观点,正餐主食的饭菜最重要,
水果次之,点心甜食则可有可无纯吃开心的。
那万一其实没吃饱只是不想吃于是决定不要吃,
也完全不勉强,若餐与餐之间他饿了
就让他稍微饿一会儿也没什么关系的。
(我家规则三:一日只供三餐,餐间无点心;
奶娃儿除外,断奶后至小学毕适用。)
最后是第二点关于喂食与第四点餐桌规矩,
其实就是按照孩子的发展
给予适当的机会学习用餐的规范与礼仪,
适龄很重要,
我们是从吃副食品时开始逐步引导孩子习惯这些规则。
譬如坐定才有得吃,吃完刷好牙才能离座,
在尚坐不稳时先让他们坐娃娃车里,
待坐得稳了就换到餐椅上,
大约六个月上餐椅,直到三、四岁间从餐椅毕业换坐板凳。
譬如一日只供三餐,
在一岁前母乳为主全亲喂不受限制,副食品为辅,
主要是练习吞咽咀嚼、习惯“上座-用餐-刷牙-离席”的流程。
其间食材渐多食量渐增频率也慢慢调整到与三餐接近,
直到一岁左右开始跟着我们吃正常三餐,
哺乳的频率也调整到剩下睡醒与睡前、偶尔餐间一回合这样。
通常到这个阶段(一岁前后),
就会开始执行主食→水果→点心的次序,
接着等孩子有抓握汤匙的倾向便开始练习自行进食,
先带着他喂,再放手让他自己喂食、等他累了我们接手,
慢慢的他就能够自己吃完全程,
其间偶尔倦了烦了想撒娇了开口要爸妈喂食,我还是会喂,
但会跟孩子们约定到了某个岁数(三岁或四岁),
生日一过爸妈就不会再喂你了。
【执行实况】
我三个孩子的年纪分别是八岁(小三)、五岁(大班)以及一岁,
老大一岁多之前我们是跟公婆同住的,后来搬到同巷不同栋,
在坐餐椅、刷牙、吃完一样才有下一样这些规则的建立上,
虽然遇到了不少酸言酸语以及唱衰(公嬷疼孙嘛然后又从没见过这种龟毛爸妈),
但也获得了不少鼓励和协助(大伯大姑都很帮讲话很给力),
加上我们夫妻俩规则一致、执行手法一致;任凭您唸您的,
我们只管温和有礼、异常坚定地持续做我们的;
当孩子的“演绎强度”上升到可能会情绪过激之时,
适度带离现场(将孩子连同餐椅、食物和妈妈一起关进房间)
隔离安抚,安抚过后继续温和坚定的贯彻。
一段时日之后,孩子不闹了,接受了规则就是这样,
(因为闹了没用,爸妈会哄但不会让步,就算爷奶想救也不会给救)
长辈们大概也唸累了,不久后就对我们“放弃治疗”慢慢的就上了轨道。
※
我们算运气很好很好的,夫妻俩价值观近似,沟通难度较低,
只有互退一小步就达成共识。若夫妻俩持不同观点,
其实真的不要勉强,互相尊重、家庭和乐才是最优先的。
今天若是爸爸主场(主要照顾者)就爸爸规则、
妈妈主场就妈妈规则、爷奶主场就爷奶规则,
只要不是立即有危险或会遗憾终生的状况,
适度的睁一眼闭一眼其实也无妨,
做不到互相帮忙也没关系,
只要别在一旁说风凉话或放冷箭扯后腿就很棒了。
小孩是很聪敏的,通常在话还说不清楚的时候
就很懂得何谓“因地制宜”了!
孩子只要有吃有睡有运动,
代谢内分泌无特殊异常,
通常都会好好地长大。
有时候爸妈的担忧,
随着时间过去便会自动消失,
与做对做错了什么毫无关系。
无论是担忧吃太少吃太多太偏食或是没规矩,
除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大部分的问题都迟早不会再是问题。
爸妈要先放宽心,
才比较能够以相对平静的态度去引导孩子,
当另一半关心则乱时,
适时给予安抚、鼓励、支持,
试着从帮助彼此减轻焦虑、转换心情的角度切入看看,
或许会有帮助。
目前大概想到这些,以上。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开开心心吃饭,
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长大!
※ 引述《hitoo (◎☑)》之铭言:
: 我是爸爸,但基本上三餐几乎都会参与,老婆是主要喂食者,我算是旁观者(清),
: 分享一些看法想请板上经验丰富的爸爸妈妈指教
: 1. 不带威胁或是用利诱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条件
: 例如:吃光光等一下才有水果
: 吃饱才可以出去玩
: 吃光光才是乖小孩
: 不吃饭就没有水果
: 理由:加深小孩子对食物的厌恶,其实吃饭跟乖不乖根本没关系,大人也会有不舒服不饿吃不下的时候,难道会认为自己不乖,不吃等一下不能滑手机玩手游吗?所以标题的乖乖吃饭根本上呈现大人对吃饭认知的荒谬?
: 2. 不主动喂食(有吃饭能力的小朋友)
: 除非小孩子主动要求,但是必须立刻停止
: 理由:小孩子虽然具备吃饭的能力,但是还是会希望和父母产生亲密的互动,因此不应该拒绝.
: 3. 给的量要少
: 理由:当过学生应该都知道,作业太多会加深对老师的厌恶感,让小孩子没吃饱主动
: 要求,培养求吃的欲望,吃太饱影响下一餐,然后又要骂小孩不乖,根本恶性循环.
: 4. 餐桌规矩慢慢教
: 理由:小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知道大人世界的价值观(规矩),
: 许边玩边吃只是因为根本不够饿.
: 5. 不要给小朋友压力
: 理由:大人脸色其实小孩子都有感觉,当小孩子开始情绪不稳时,常常是因为大人先不耐烦,这时候更不应该说一些刺激他的话,反而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超难...)
: 大人太在乎小朋友有没有吃多少,
: 其实反而剥夺小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