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来到保母班分享系列文章
这个系列每篇会分享保母从业人员的训练
并且帮助各位能更轻松自在的当个称职父母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我的文章 请先去看前面几篇文章
才能了解前因后果
不然在看这篇文时很有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全部 至少去看婴幼儿发展那两篇
因为这真的非常重要
话不多说
用你的奶瓶泡瓶奶 拿着你的手摇铃 我们开始吧~
今天要来谈的主题是"游戏篇之游戏的定义和功能"
先说说什么叫游戏?
以下五点 主动参与 内在动机 过程大于结果 转借行为 愉快体验
只要违背了其中一项我们就无法称之为"游戏"了
*主动参与/自由选择
一定是生物本身的选择 只要被迫去做就不能称之为游戏
ex:
某大学生很爱打电动 每天都可以打6小时不休息 <=游戏
但如果要他去当个电竞选手 每天"被"要求跟团队练习8小时<=工作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跟主动参与相呼应 如没了内在动机则较无法产生主动参与
承上述例子:
每天窝在家打电动 此时纯粹为了想打而打(内在动机)
电竞选手团练 可能是想争夺奖金名声或职业压力(外在动机)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讲的是 当人产生内在动机在做一件事时
大脑回路会"主动"的开始发展 也因此内在动机产生时学习效率高很多
*过程>结果
过程的意义远大于结果
以桌游为例:
有玩桌游的都知道 桌游的胜负其实几乎没意义
但在过程中为何每个人都绞尽脑汁 心机算尽 有时还玩到翻脸
这就是游戏过程的重要性
老师上课讲了另一个例子:吃角子老虎机
人们享受的是投币跟拉那个杆子看怎么跑
当一个一个符号出来时 配合上声光效果的刺激 游戏性就很高
但有一次他去一间赌场变成刷卡跟触控萤幕
一样的结果不同的过程 整个体验就变得很无趣 即失去了游戏意义
*转借行为(扮演游戏)
游戏是重视行为 不注重言传 由具体的现实来满足抽象的概念或兴趣
ex:
一群朋友在扮演童话中的各个角色
有人当公主 巫婆 王子 乌鸦等
扮演公主的用一块布盖在头上当白纱
巫婆可能拿一支粉笔当魔杖
王子拿塑胶盘当盾牌抵挡巫婆的咒语
乌鸦在旁边ㄚㄚㄚ叫拍动翅膀(假装自己会飞)
情境都是用"演"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但内容都是她们脑中的具体现实(布.粉笔.塑胶盘)
借由转借呈现出的抽象想像(白纱.魔杖.盾牌)
这种扮演游戏在抽象与具体的认知发展很重要
*愉快体验
情绪的表现上愉快占了大部分
如游戏过程中出现其他情绪较多则会想退出
ex:
一群小朋友玩着鬼抓人玩的开心
但如果有一人突然因为跌倒而大哭
整个游戏就宣告解散了
其余的小朋友会冷静下来跟老师说发生什么事
而不会不理那个大哭的小朋友剩下的继续玩
讲完定义来讲功能:
*生物性(biological)
配合生理上的各种发展 游戏可以满足每阶段发展的目的跟意义
ex:
新生儿的脚踢到父母的手会很开心 对成人来说可能觉得很有趣可爱
但对他们来说则是重要的游戏 是为了反映出粗动作的发展与满足
*个人内在整理(调适)(intrapersonal)
认知:修正认知
ex:
形状镶嵌桶 每次尝试把不同形状放到洞洞里有的会卡住有的会过去
这就是宝宝们在学习调适他们对于形状的认知
(记得宝宝多大的时候开始对形状有认知吗?)
情绪:调节/抒发情绪
由于婴幼儿的情绪正在快速发展
借由游戏可以使他的情绪发展更稳定周全
ex:
大宝看到小宝受到照顾而出现"忌妒"的情绪
可能会伤害小宝或是退化来吸引注意力
此时给他玩"照顾娃娃"游戏
一方面模仿大人的行为使他感觉有帮到忙
另一方面可安抚他过度的忌妒情绪
*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
沟通协商 这点不管在学校甚至职涯都还是在发展学习
只是我们成人可能盾化较无意识 透过游戏来学习人际关系很有效(如桌游)
ex:
一群小孩要扮演上面说的童话故事(王子.公主.巫婆.乌鸦)
永远有比较强势的小女生A想一直扮演公主
此时以经扮演过三次巫婆的小女生B不愿意了
小女生B:"每次都是我扮演巫婆被打败 我不玩了"
小女生A:"谁叫这条白布是我妈妈帮我带的"
王子在旁边挥自己的宝剑(老师抓背用的不求人)
乌鸦:"不然我来演巫婆 这次给你演乌鸦 下次你带白布来就可以演公主了阿"
(好懂事的乌鸦)
于是故事就能顺利的继续演下去
这种沟通协商通常正面冲突方不容易直接解决
转个弯透过第三方得到妥协是常见也是多方都可接受的方式
*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al)
这个由于平实就融入在每个文化中其实本身察觉不太出来
以棋类游戏举例最为明显:
华人(象棋)
白人(西洋棋)
日本(将棋)
其实三种棋步大同小异 但规则跟形象却有很大的落差
在某层面游戏也有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
如扯铃 跳绳 陀螺等
今天先到这边 游戏能讲的内容实在太多
一路从婴幼儿讨论到成人 从简单的发展需求到竞技需求
游戏是现在也是未来会被不断更新与讨论的行为主题
下一篇我们接着会讲"游戏篇与行为认知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