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 白因子消毒真的无毒无残留?专家破解!

楼主: medream (sayaki)   2018-06-27 21:35:59
夏天到了,这种潮湿闷热的季节正是蚊虫病菌滋生的时候了,
许多家长们也开始在选购消毒产品,想安心让孩子玩耍又不会被病菌侵扰,
白因子是近年很红的消毒产品,厂商宣称其无毒无残留,只剩下水,
对孩子非常安全,因此让许多家长非常心动。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 Medpartner 团队的化学博士后研究员以及医师来联手为大家破解真相了!
文章比较长,先在这里贴上整理好的重点给大家:
https://imgur.com/Vn4PGmY.jpg
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欢迎推文提问,我们都会整理回答大家的~
网页图文好读版:https://goo.gl/LZ4Jf3
正文:
白因子这款消毒液是近年来市面上非常火红的产品,
白因子的厂商标榜著使用后“无残留”只会剩下水,
许多部落客甚至会说白因子产品无毒小孩子“吃进去也没关系”,
又说可以抗肠病毒,甚至是抗伊波拉病毒,再加上一些专家的代言下,
这款产品被描述地真的超神。
随着夏季即将到来,许多传染病也蠢蠢欲动,
像是许多家长闻之色变的肠病毒或者是病毒性肠胃炎,
都特别容易在台湾的夏季发生。
为了加强防止细菌病毒的传染扩散,很多人已经在评估购买家用的消毒抗菌液,
特别是有小朋友的家庭。
近来就有许多读者来信询这款“白因子消毒抗菌液”,号称有效且环保又无毒。
但是这类产品真如业者所宣称的这么神奇吗?
是不是真的完全无残留,作用后只剩下水?
今天就由 MedPartner 团队的化学博士后研究员以及医师一起为大家破解真相!
《白因子消毒液有什么功效?先了解次氯酸是什么!》
白因子这类产品,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弱酸性的次氯酸。
白因子这类产品为什么会产生呢?当然有其历史原因。
人类一直都有消毒的需求,就是为了避免被细菌或者是病毒感染,
毕竟这些感染,小则让你不舒服个几天,严重的话可能会死人的。
但在这边,要先说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要防止有害病菌进入人体中(透过进食或者搓揉口鼻),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勤劳且正确的洗手。
若是在不便洗手的情况,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就是对周遭环境的消毒杀菌,
以降低病菌致病的风险。
大家最为熟知的消毒杀菌方法,就是使用固定浓度的酒精溶液( 70%-80% )了,
关于酒精的消毒法,网络上面已经有许多的文章以及讨论,这边就不再多介绍。
另外一种常见的消毒法,就是透过稀释漂白水溶液的方法来消毒了。
漂白水为什么可以消毒呢?
其实漂白水就是高浓度的次氯酸钠( NaClO )水溶液。
而次氯酸这个成分,就是能够达到消毒功效的主要原因。
这东西在人体内其实也有,例如体内免疫系统中的“嗜中性白血球”,
就会使用次氯酸来杀死细菌,而据闻也是白因子这个产品取名的原因。
既然碱性的漂白水中就有次氯酸成分可以消毒,
那为什么我们不干脆用漂白水就好了呢?
其实也没有不行,但是实际上还要考虑到方便使用的程度,
以及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荷...等问题。
比如说,在碱性的状况下,其消毒主成分会是效果较弱的次氯酸根,
因此就要有较高的漂白水浓度,那这个产品的漂白水味道一定会很重...
另外使用的漂白水量如果多的话,一大堆人都用对环境的负荷也会比较高。
在弱酸性的状况下,非解离次氯酸氢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白因子这种弱酸性次氯酸产品,是怎么制造的?》
白因子这类的弱酸性次氯酸产品为什么会产生呢?
要搞懂这个,必须帮大家上一点点化学课。
讲到这边,请大家不要看到化学式就慌张了,
这里我们会碰到的化学成分就只有钠离子( Na+ )、
氢离子( H+ )、氢氧根离子( OH- )、
次氯酸离子( ClO- )以及氯离子( Cl- )这几个家伙。
https://imgur.com/juHZDGN.jpg
先复习一下以前的理化课程,
酸碱度的判断是根据溶液中的氢离子( H+ )浓度以及氢氧根离子( OH- )浓度来决定

酸性溶液中有游离之氢离子,碱性溶液则有游离的氢氧根离子。
次氯酸钠( NaClO )就是由 Na+ 与 ClO- 两种离子所组成,
而 NaClO 与水分子反应,会使溶液变为碱性。
简单来看,次氯酸钠水溶液中(也就是漂白水)的组成,
可以被我们拆解为 NaClO 、 HOCl 、 NaOH 这些成分。
这些成分的组成比例,会随着酸碱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在高碱度约 pH 10-12 的环境中即被称作漂白水(图右),
使用前通常会再用水稀释到 pH 8-9 。
若加入盐酸( HCl )做酸碱中和后,
则可得到组成变为 NaClO 、 HOCl 、 NaCl 的中性水溶液(图中)。
如果再加更多一点的盐酸,
就可以得到弱酸性的水溶液其中包含 NaClO 、 HOCl 、 NaCl 、 HCl (图左)。
但如果比图左再更酸的情况时会怎么样呢?
再更酸的环境下,次氯酸氢( HOCl )反而会变得不稳定,
而产生有毒的氯气( Ref.1 ),所以太酸的次氯酸水产品,
反而不适合长久储存后使用。
次氯酸氢太酸而释放出氯气的状况,
大家别以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发生,之前就有新闻报导指出,
有清洁人员误将漂白水(图右的碱性次氯酸水)倒入含有盐酸(强酸)的场域,
导致瞬间产生大量的氯气,让周遭的人感觉身体不适。
实务上,调配中性或弱酸性的次氯酸钠水溶液需要先计算好调配剂量,
并且慢慢的将盐酸加入漂白水中。
这个强酸碱的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还是不建议一般民众自行调配。
上面讲了这么多复杂的化学,只是想要说明所谓的白因子就是弱酸性的次氯酸氢水溶液啦

白因子产品的外包装只标明成分为 H2O 、 HOCl 、 NaCl ,
但是考虑到溶液中复杂的离子交换反应( Ref.1, 2 ),
真实在其中的组成形式绝对不会是这么简单的!
这类弱酸性次氯酸水溶液在功效性方面,
在一些早期的研究就指出其因为含有较多之非解离次氯酸氢( HOCl ),
相较于离子型态之次氯酸根( ClO- )有较佳之消毒能力( Ref.3-5 )。
白因子技术授权的日本公司 HSP Company ,也对此做了研究,
探究白因子对细菌、真菌、病毒的杀菌能力( Ref.6 )。
研究中使用次氯酸钠水溶液,并加入盐酸将 pH 值调控在 5-8 之间,
比较了酸碱值对于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pH 5- 6 的次氯酸水溶液有最佳的杀菌效
果。
这就是白因子诉求自己杀菌功能特别好的基础来源。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研究只是在讲“弱酸性次氯酸”,
在各种酸碱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有较佳的杀菌效果。
但这种酸碱度( pH5-6 )的次氯酸,其实不是什么专利技术,
任何有一些化学背景的人,都可以调配得出来。
当然,厂商要卖多少钱,我们通常是不管的,
如果你可以把很便宜的东西卖很贵,也有人愿意买单,
那代表你行销真的做得很好,只要不要涉及夸大不实,我们都会给你拍拍手。
但是,白因子产品的广告文宣,真的已经太超过了,
我们不得不出来打脸,因为同样弱酸性次氯酸的产品很多,
但你家真的卖特别贵,但广告也真的有点扯。
《白因子广告文宣到底有多夸大?专家直接打脸》
白因子这类的产品推出时造成不小轰动,毕竟厂商提出了一些科学研究,
本以为这样就该皆大欢喜,有了科学证据来说明这产品的功效,
那厂商卖的心安理得,消费者的付出也会觉得值得。
但当我们打开白因子的相关卖场以及官方网站时,
MedPartner 团队的专家们真的是当场吓傻了。
https://imgur.com/DAj40OF.jpg
白因子在相关卖场的销售文案
大家有没有看到很熟悉的“无添加化学成分”这句话。
Excuse Me ~白因子这种次氯酸水,本身不就是一种化学制造的产品吗?
广义的来说,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由化学元素所组成的世界。
吸进去的空气、喝下去的水,这些都是化学物质啊!
再退一万步,假设这些厂商想要表达的是,
此产品不加“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你要设想的应该是这机率到底有多低。
不要说我们打脸没根据,
在重量级的科学期刊“自然 - 化学”在 2014 年所刊登的一篇文章( Ref.7 ),
专家学者们全面性的检视了不含化学品的消费性产品,结果是:
一个都不存在啊~~ 请不要再制造化学就是有毒或危险的恐慌了好吗?
白因子到底要如何“无添加化学成分”?
我们认真研究了一下,如果他真的可以这样做到,应该可以得到诺贝尔奖。
我们再重新回来看看白因子的组成,扣掉水就剩 HOCl 与 NaCl 。
NaCl 就是盐的主成分,如果不考虑精制的过程,
我们姑且把 NaCl 不算“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好了。
那次氯酸氢( HOCL )总该是了吧?
次氯酸氢( HOCL )的主要制备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将氯气( Cl2 )通入水中而得。
第二种是将次氯酸钠( NaClO )水溶液与盐酸( HCl )水溶液混合而得。
第三种是把一氧化二氯加入水中而得,但由于安全问题已鲜少使用。
上述三种制备方法得到的次氯酸氢,很明显地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我们从白因子授权的日本厂商那边找到了一些文件,
日方在其专利文件中,披露了一个装置,
用以混合不同之液体( Ref.8,9 ),其中所使用的范例,
就是使用次氯酸钠( NaClO )水溶液与盐酸( HCl ) 水溶液混合。
再加上日方发表的学术文章( Ref.6 )也是使用一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合理的认为白因子的制造,应该就是上面提到三种方式的第二种,
所以根本不是什么“无添加化学成分”,
而且也不代表次氯酸氢( HOCl )为日本授权商或者台湾制造商的专利成分,
这种成份,每个有化学专长的人都能做得出来啊!
https://imgur.com/Y526h9U.jpg
白因子官网上的产品介绍截图
白因子扯的不止这个,再来是“环保无毒,不残留”这一点。
先讨论不残留这个部分。
广告文宣提到了白因子作用后即还原成水不残留,
这句话真的让我们当场吐血三斤。
请问白因子的厂商有念过国中吗?
国中理化课应该就教过物质不灭定律了吧?
我们复习一下,白因子产品中,
应该有钠离子( Na+ )、氢离子( H+ )、氢氧根离子( OH- )、
次氯酸离子( ClO- )以及氯离子( Cl- )这几种成分,
在与其他物质作用后,产生水( H2O )是有可能的,
但成分中的钠( Na )跟氯( Cl )怎么可能凭空消失啊!
这是国中基测等级的考题,你们是连这个都会答错?
还是你们真的要违反物质不灭定律,逆天到可以去拿诺贝尔奖了吗?
又再退一万步,假设厂商想要表达的是,
有效成分在接触到病菌时就发生作用,就会使病菌死亡而自身失去活性,
那没有跟病菌反应的化学物质依旧还是有其活性阿。
如果产品本身会慢慢失去活性,那我们也必须要合理的怀疑,
储存在瓶瓶罐罐里面,甚至存放了许久的白因子,会不会也没办法储存多久呢?
这个问题,就有赖厂商自己提出证据,或者是第三方单位去做检测了。
《白因子的美国FDA认证和环保局EPA的认证是真的吗?》
白因子的台湾制造商还拿出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跟美国环保局 EPA 来背书。
白因子厂商不要说我们诬赖你喔,底下就是白因子官网的截图。
https://imgur.com/Toout2R.jpg
白因子宣称自己拿到国际官方认证与推荐,实际是夸大了
SGS 认证这个就算了,没添加重金属跟塑化剂也没什么好说嘴的。
其他我们一个一个顺着打脸。
https://imgur.com/B9Qx5NP.jpg
白因子官方网站截图:违法使用美国FDA的logo
白因子宣称自己的产品通过美国食药署 FDA 认证推荐。
但很遗憾的,根据美国 FDA 官方网站的资料,
就很清楚地写道,美国 FDA 绝对不会为特定的产品背书。
我们直接附上原文:
Misuse of FDA’s logo may violate federal law.
FDA’s logo should not be used to misrepresent the agency nor to suggest that
FDA endorses any private organization, product, or service.
我们直接帮白因子厂商翻译,省得你们麻烦:
“滥用 FDA 的 Logo 可能触犯联邦法令。
FDA 的 Logo 禁止被使用在错误诠释或指出 FDA 替任何私人组织、产品或服务背书。”
看到了吗?美国 FDA 根本从头到尾没有替你背书啊!!!
https://imgur.com/KYWiysk.jpg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公告之截图
白因子大概会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是误用 Logo ,
但我们真的有美国 FDA 的文件喔。
我们直接看看美国 FDA 怎么说( Ref.11 ),这份公告是指,
有效氯浓度在 60 ppm 以下的次氯酸水溶液,可与新鲜蔬菜水果接触。
但是在以此溶液浸泡过的蔬果,需要再用清水洗净才可使用。
但我们发现,在各种业配的部落客文章中,
甚至有许多荒谬的讨论与文章指出白因子可以饮用,
这真的是很严重的错误啊!
不要随便因为收了钱就把这种东西往嘴里喷好吗!!!
根据台湾卫福部颁布之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十七条,
次氯酸为“用于食品之主要消毒成分”,但是清楚标明,
使用后须再经饮用水充分清洗、杀菁、加热或其他适当处理,
以使最终食品之残留浓度符合规定(总有效氯 1 ppm 以下)。
看到这,大家还相信白因子真的是可以吃没问题的?
另外,其实也不只是白因子啦,次氯酸水溶液的产品,
也被许多厂商开发成雾化的形式来做环境消毒。
但这类产品有个风险,因为活性成分是飘散在空气中的,
因此接触口鼻,进入呼吸道及食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我们中心建议使用此类产品,要避免在狭小的空间使用以免累积的浓度过高,
并且在使用完毕之后保持空间的通风及周遭环境的干燥才安全。
除此之外,有许多部落客以及使用者的心得分享都会教导大家把白因子喷在手上消毒,
但是根据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的资讯,含微量次氯酸之产品,
若没有药品许可证,表示其皮肤消毒杀菌之疗效及安全性并未经确认,
那就只属于环境消毒产品。
虽然这微量的次氯酸应该不会造成皮肤刺激,
它还是无法取代正确的洗手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与传染。
https://imgur.com/G5XS2Ld.jpg
美国环保局EPA 注册文件截取-1
https://imgur.com/mGq65v5.jpg
美国环保局EPA 注册文件截取-2
https://imgur.com/RGIurRZ.jpg
美国环保局EPA 注册文件截取-3
再来是美国环保局 EPA 的认证问题。
上方为各位截取了 EPA 的官方文件( Ref.10 ),
日方在美国以( Hsp2O )这个浓度 250 ppm 的次氯酸水溶液产品来注册,
但文件内容完全没有提到作用后即还原成水不残留这句话,
而且文件中清楚说道,限制于使用在“坚硬无孔洞之非生物体表面”,
而且还特别指出此高浓度产品对鱼跟水中有机体是有毒性的。
在这边我们要再次强调,“万物皆有毒,重点是剂量”,
强调自己无毒,或者是暗指别人有毒,真的都是没什么必要的事。
白因子这项产品说穿了,
其实就是调整过酸碱度的次氯酸水溶液,不是什么专利成分。
这样的化学成分组成,确实已经科学文献证实其杀菌功效,
因此厂商实在不需要过度包装行销,甚至夸大不实,
只为了可以卖得好,或者是卖得比别人贵很多。
https://imgur.com/Vn4PGmY.jpg
你随便打一个 EPA 或者 FDA 在广告上面可能只花几秒钟,
我们再这边要花几个小时去查资料,然后仔细解读内文,
然后花好几天的时间调查写一篇打脸文,但一般消费者根本没有办法去做查证。
而这也不只是白因子这么干,这已经是许多不肖厂商的惯用手法,
只要拿出几份文件,能跟这些国外知名机构沾上边,就能为产品加分不少,
但事实上这一些文件明明是说 A ,却可以被说成 B ,
反正在不检附完整文件内容的情况之下,会去查证的人少之又少。
再来就是所谓的“无添加”、“无毒不残留”等行销字眼,
厂商常常只会提好的部分而不讲坏的部分,真的都是很糟糕的市场乱象。
写到这,其实已经有点大悲无言了。
当初看到这个产品的文宣时,本来想说就笑一笑就好。
但是想到其实有很多的民众,特别是对化学专业知识比较不熟悉的民众来说,
还真的是会被洗脑到!
其实不只这一家厂商有类似的问题,
我们衷心期许这些厂商能检附这些文件,并且详实的说明使用风险,
相信消费者也会更愿意买单。
也期待台湾有关单位能够好好尽到把关的责任。
台湾市场上其实还是有许多不错的产品,
消费者也要更加充实自己的知识,用你的消费做出选择,
才能促成市场上的正向循环。
最后,我们要郑重呼吁白因子,撤下相关错误、误导、甚至有欺骗消费者疑虑的行销图文

如果白因子不撤的话,只要回答我们以下一个问题就好: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你们的氯离子在作用后,变成什么了?
真的是变成水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你们应该会拿诺贝尔奖的啊!
白因子这样的厂商,在它愿意道歉并撤下相关不实宣称前,
我们要郑重呼吁民众,拒买它们的产品。
因为弱酸性的次氯酸,真的不是什么“专利成份”,
市场上有一大堆便宜很多,且效果差不多的产品,
白因子要卖贵真的没问题,但是重点请不用不当的方式唬民众让大家付钱。
希望大家多帮忙分享这篇文章,让白因子厂商真的感受到压力,
才有可能改变他们这种不当的行销方式。
也希望透过大家的分享,让自己的亲友不要受骗,
将来台湾更有机会透过真正技术的竞争,产生更棒的产品与优质的厂商,
这样我们牺牲许多个假日写这篇文章,就真的有意义了。
Reference
1.Hypochlorous acid:wikipedia
2.Sodium hypochlorite: wikipedia
3.Leyer, G. J. et al.
“Acid Adaptation Sensitize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o Hypochlorous Acid.”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7, 63, 461.
4.Dantec, C. L. et al.
“Chlorine Disinfection of Atypical Mycobacteria Isolated from a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2, 68, 1025.
5.Wang, L. et al.
“Hypochlorous Acid as a Potential Wound Care Agent.
Part I. Stabilized Hypochlorous Acid: A Component of the Inorganic
Armamentarium of Innate Immunity”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 2007, 6, 65.
6.Ono, T. et al.
“Microbicidal Effect of Weak Acid Hypochlorous Solution on Various
Microorganisms.”
Biocontrol Science 2012, 17, 129.
7.Goldberg, A. F. G. and Chemjobber, CJ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emical-free consumer products”
Nature Chemistry 2014, 6, 1.
8.Yamashita, K. et al. “Liquid Mixing Device.”
US Patent 2008, US 2008/0192566 A1.
9.山下光治等人,“杀菌水之连续生成装置,中华民国专利 2005,
专利字号200518792。
10.US EPA Registration Document, 2011 No. 87518-1.
11.US FDA - Inventory of Effective Food Contact Substance (FCS) Notifications
2012, FCN No. 1176.
作者: tzutingteach (子子)   2018-06-28 00:14:00
推优质好文~专业
作者: mandyjasmine (妹娘)   2018-06-28 00:32:00
谢谢分享。黄x盾的干洗手我有买,在真的无法洗手时才用,还是以肥皂洗手最好。
作者: murphycookie (Murphy)   2018-06-28 03:00:00
推美的团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