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O et Vivaldi (帕可好爱韦瓦第)
Author:Magali Le Huche
法文ISBN13:9782070591213
中文ISBN13:9789865730727
PACO et Mozart (帕可好爱莫札特)
Author:Magali Le Huche
法文ISBN13:9782070591206
中文ISBN13:9789865730734
PACO系列绘本继出版了四种音乐类型故事之后,
一年后的续集以知名音乐家为主题:韦瓦第和莫札特。
虽然不是套书控,对帕可的喜爱让我无法抗拒集好集满的诱惑,
仍是将两本续作补上书架。
封面设计值得多关注两眼:韦瓦第和莫札特的动物造型,都抓到精髓了!
书的上端两角,也分别用贡多拉船及五线谱来框景,画龙点睛。
图文网志: http://noellu.pixnet.net/blog/post/47454372
因为已经拥有以韦瓦第的《四季》为主题的
《Story Orchestra: Four Seasons in One Day》,没有马上入手Vivladi这一本。
PACO也收录了三段节录自《四季》的音乐,感觉上重复性有点高?
但在经典作品之外,PACO广介了韦瓦第其他领域的作品,如宗教音乐、歌剧等,
虽不深入,却能拼凑出韦瓦第较为完整的音乐风格形象。
对于小小读者来说,也算是认识韦瓦第很好的入门。
熟悉了书中的音效之后,再放完整曲跟宝宝一起欣赏。
若是大宝宝,还能说说舞台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就算是卖弄气质也有几分像。
Paco et Vivaldi
韦瓦第(1678-1741)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还是一位神父。
出生于威尼斯,是故此书若不以威尼斯为舞台,似乎也很难服众。
协奏曲、圣歌和歌剧都是他的专才,作品多产的他,光是协奏曲就有五百余首。协奏曲,
尤其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季》,
第一页就以《四季》中的乐章—秋为始,唤起大家对韦瓦第的印象。而这乘载着贡多拉船
的运河风光,同时也展现威尼斯水都的形象。
Vite, il faut que je me trouve un déguisement!
Enzo lui fait découvrir une boutique incroyable.
快!我必须找到一个乔装配件!
Enzo带他找到一间惊人的店。
世界三大嘉年华会之一的威尼斯嘉年华会,也就是俗称的面具节,绝对有不亚于“水都”
这封号的知名度与魅力。
写出叙事诗版本的《唐璜》的英国诗人拜伦曾这么赞叹。
始于大斋首日—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前2个礼拜,
结束于忏悔节(Shrove Tuesday),约莫在每年二月中旬前后喧闹十余日的面具节,
由来是因为复活节的四旬斋节期间,教徒们禁止吃肉、喝酒等娱乐,
于是他们将斋戒期的前十天订为嘉年华会。
随处可见打扮华丽、配戴着炫目面具的男男女女,
无论平民贵族都能隐藏在面具之后,不受身分拘束,尽情享受欢愉。
穿梭在威尼斯中古世纪的建筑之间,
游客们能感受穿越时光的特殊体验和角色扮演的乐趣。
Paco来到面具节,自然要先准备一下行头才是。
这里配的曲子是D大调双小号协奏曲。
曲子的结构和《四季》一样,是韦瓦第所奠定的“快—慢—快”三乐章协奏曲型式。
响亮而轻快的两支小号和声与弦乐交错较劲。本曲的双小号也常被编制为两支双簧管。
威尼斯的中心圣马可广场,也是面具节最热闹的地方。
圣马克广场虽然位在市中心,但因威尼斯特有的水路系统,
而没有一般广场交通混杂的现象。国家的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风格,闹中取静。
拿破仑曾赞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
以《四季》协奏曲的春为背景,跟宝贝一起找找看Paco和导游Enzo在哪里吧!
画面中央,在高耸的圣马可钟楼左边,那有着五座圆拱门和哥德式尖塔的教堂,
就是Paco接下来要参观的地方。
穿过广场水泄不通的人群,Enzo带领Paco来到这座世界知名的教堂之一:
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
纵使《四季》如此经典而知名,我们不能不提及韦瓦第的宗教音乐作品。
从小跟着父亲在教堂演奏小提琴的他,25岁就取得神父资格,
有许多作品是为了在教堂演出而创作。
《圣母悼歌》(Stabat mater, RV 621)来自中世纪的诗歌,
无数音乐家都曾为这首诗歌谱曲。
歌词内容描绘了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圣母玛利亚伫立仰视著的悲痛哀情。
这里节录的是第九段也是最末段的《Amen》,弦乐烘托著庄严而哀伤的歌声。
里亚托桥,是横跨威尼斯大运河的四座桥梁中最古老的一座。
本来设计为可开合以利船只通行的木桥,因为腐朽问题,
加上曾因负荷不了赏船的群集人潮而倒塌过,终于以白色大理石改建。
文艺复兴风格的外观,中央拱门连接桥身斜下至两端,抢眼而又典雅。
两边设计为比邻的商家以增加租金收入,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里亚托桥及其周边为舞台背景。
里亚托桥也是欣赏大运河风光的绝佳地点。
贡多拉船和水上巴士来回穿梭,两岸建筑缤纷绚烂,入夜后华灯初上,
倒影幢幢、波光熠熠更是醉人。
搭配《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弦乐的热烈合奏与曼陀林的明朗独奏交错循环,
仿佛广视壮观的水道景致、细看意大利式的酒酣耳热。
不过音效节录的部分仅有合奏,建议找来全曲,或至少第一乐章聆听,
肉体到不了,精神可以先云游一下。
Paco也造访了凤凰歌剧院,这晚演出的正是韦瓦第的三幕歌剧《葛莉赛妲》。
韦瓦第往往被归类为器乐曲作曲家,因为非凡的器乐曲创作成就,
稍稍掩盖了他在歌剧方面的贡献。
其实他在1713~1741年间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目前经过考证的有五十部之多,
葛莉赛妲是在1735年首演于威尼斯萨缪尔剧场。
葛莉赛妲是西西里国王古提耶罗的皇后,
因为贫穷牧羊女的背景,让这段婚姻备受臣民反对。
国王将两人生下的女儿康丝塔萨送到普利亚交由克拉多王子扶养长大,
并对外宣称女儿已经死亡。
因为西西里的叛乱,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表面宣称废除葛莉赛妲,
并承诺迎娶新皇后,其实内定的皇后就是他的女儿:身在普利亚的康丝塔萨。
但康丝塔萨爱的是克拉多王子的弟弟罗伯特。
同时,回到老家的葛莉赛妲被大臣奥托尼疯狂追求,她严正拒绝。
即使国王答应在迎娶康丝塔萨之后,让葛莉赛妲嫁给奥托尼,葛莉赛妲也宁死不屈。
她的忠贞与真诚感动了国王与臣民,国王便将她带回复位,
并揭露康丝塔萨的真实身份,让她与罗伯特结婚。
《风雨飘摇》(Agitata da due venti)是《葛莉赛妲》第二幕中的一段咏叹调,
简言之,就是抒情的独唱曲。
康丝塔萨明白自己的真心,却不愿背叛对国家与王室的忠诚。
她唱了这首风雨飘摇,将自己比喻为遭遇海难的舵手,面对狂浪暴风的忐忑与内心煎熬。
韦瓦第简直把女声当作乐器在处理,
超过十度的连续跳音跟华丽流转如珍珠一般的连缀音符,像极了提琴的乐音。
意大利的次女高音巴托莉(Cecilia Bartoli),
以高超的歌唱技巧与独特音质诠释出康丝塔萨外在与内在夹击的波涛汹涌。
也因为她反其道而行,大胆地录制了一张非主流歌剧的韦瓦第专辑,
不仅闯出一片天,也让韦瓦第以及巴洛克时期的歌剧重新上演,形成新的风潮。
最后有音乐家的生平简介,被面具节的观光客包围实在好欢乐。
当然也少不了曲目列表。若想进一步了解,都可以搜寻作延伸聆听。
Paco et Mozart
从1982年开始,每年的6月21日,巴黎音乐节(Fête de la Musique)都会热闹展开。
不管在各区的街头、广场、花园、庭院、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甚至皇宫城堡,
都有职业或业余的各路好手演出,用各类型音乐风格和节奏来撼动听众的全身细胞。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土耳其进行曲》(Alla Turca),
一般认为莫札特是在1778年创作于巴黎。好适合作为开场曲。
来自《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K331》的第三乐章,声绘土耳其管乐团巡游时的演奏。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观Paco的房间。看见房内摆置的各种乐器,Paco果然对音乐热爱有加。
等一等,别急着翻页,有没有发现许多前几本的梗呢?
墙上的相框、唱片和挂饰都是Paco过去音乐之旅的回忆呢!
请宝贝找找看,藏在前作的哪里?
这一集的舞台是巴黎,莫札特(1756-1791)虽是奥地利作曲家,
出生于萨尔兹堡,卒于维也纳,其实与巴黎有一段渊源。
大家对其“音乐神童”的封号应该不陌生,天赋异禀的他三岁就弹琴、四岁开始作曲,
六岁跟着父亲周游欧洲各国宫廷表演,吸收了不同的音乐元素,
并将它们融合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透过父亲安排各地的表演邀约,莫札特在欧洲声名大噪,
12岁就被大主教任命为乐团首席。
然而五年后大主教逝世,新上任的雇主不满他经常出走,并限制他只能为宗教创作,
两人关系逐渐交恶。同时,他与知名音乐家海顿也结为好友。
海顿、贝多芬与莫札特被后人并列“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21岁的莫札特和母亲离开奥地利,然而找工作四处碰壁,
隔年三月移行至巴黎,也不像巡回表演时受到欢迎,母亲甚至病逝于此。
遭受莫大打击的莫札特,透过音乐表达心中的哀恸与对母亲的思念。
他毕生的作品大多明朗轻快,少有阴郁的小调,
但同年秋天他就写了两首被认为是缅怀母亲的代表作:
《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以及《A小调钢琴奏鸣曲》。
Paco和Fonzy合奏的曲子就是前者。
另一首不能不介绍的作品:《小星星变奏曲》(Ah, vous dirai-je, maman)。
原文直译的意思是“啊,妈妈请您听我说”,其实不是莫札特原创的作品,
乃取材自当时在法国流行的情歌。
歌词内容在说情窦初开的少女,开不了口向母亲诉说有情人追求的心事。
后来改编成童谣,变成小孩子因为不服父亲的管教而向母亲诉苦,非常可爱。
而现今我们所熟知的《小星星》歌词,
则是来自英国诗人Jane Taylor出版于1806年的诗《The Star》。
《啊,妈妈请您听我说》童谣歌词试译
啊,妈妈请您听我说
是什么造成我的折磨
爸爸要我讲道理
像大人一样成熟
我说糖果
比道理好得多
这部变奏曲为包含13小节的钢琴独奏,第一节就是我们从小唱到大的主题旋律,
后面12小段都是变奏。
因为改编自法国歌谣,一直被认为创作于莫札特驻留巴黎的1778年。
但后来又有新的证据指出应该是在离开巴黎三四年后才写的,尚未有定论。
总之这首《小星星变奏曲》跟法国有切割不了的渊源是肯定的。
而小星星的歌词跟曲名都发生在莫札特逝世后,
是故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这个“俗名”呢!
除了弹奏《小星星变奏曲》的小邻居,这一页的绘图,也可以观察到许多法国日常:
做蛋糕、接吻的情侣、面包店、露天咖啡座....
这段曲子取自莫札特12岁时写的歌剧《巴斯第安与巴丝蒂安娜》,
中文译名为“可爱的牧羊女”。
故事内容在说这对少男少女受到魔法师的指点,明明情投意合却欲擒故纵的暧昧过程。
对一个只剩老夫老妻生活的妈妈来说实在太幼稚(酸葡萄),这里就不赘述了XD
从装扮可以看出公园里乔装的男女正是在饰演巴斯第安与巴丝蒂安娜呢(怎么好绕舌)!
虽然我不懂歌剧,光听这第一幕的音乐还真不敢相信是12岁的小男孩能写出来的!
我都不知道12岁的自己在做什么了。如此天赋异禀,无怪乎自小便闻名遐迩。
这尽管年幼的作品,在声乐、弦乐与戏拟的写作技巧都有一定的成熟度,
已经埋下莫札特未来在歌剧方面卓越成就的种子。
莫札特穷途潦倒地回到故乡任职,再度受到父亲与大主教牵制。
直到1782年,他辞职前往维也纳才又能自由创作。
英年早逝的他,在短暂如烟花绽放的生命中留下了六百余首作品,
毕生遭受的挫败与苦痛,渗透他的心智成为打磨的金石,让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完美。
晚年的莫札特过著抑郁不得志、贫病交迫的生活。
1791年3月,他受托为一出德语歌剧谱曲,就是家喻户晓的《魔笛》。
7月又接了《安魂曲》(RequiemK.626)的创作委托,赶写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
9月,《魔笛》第一次首演就造成轰动,但莫札特仍日以继夜地赶工,
他本来已经孱弱的身体状况根本不堪负荷,他也感觉到,
《安魂曲》也是自己不久于世的暗示。
同年12月莫札特辞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魔笛》也成了他最后一部歌剧作品。
他的遗孀康丝坦兹担心拿不到《安魂曲》的酬劳,
要求莫札特的学生依照总谱指示将剩余部分写完。
《安魂曲》的几个片段中,唯二有完整写完的只有开头的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以及垂怜经《Kyrie》。
Paco和Fonzy在教堂里聆听到的音乐片段就来自《Kyrie》。
作者的选曲对于小细节毫不马虎呢!
莫札特走到人生尽头所完成的歌剧作品《魔笛》,至今仍是传唱不已的经典。
当时委托他制作的,是设在维也纳郊外让中下阶级聆听流行歌剧的剧院。
在意大利语歌剧当道的当时,莫札特曾在1782年突破传统,
写下第一出德语歌剧《后宫诱拐》,也获得革命性的成功。
一直很想再写一部德语歌剧的他,也丝毫不介意作品不是让达官贵人聆听,一口答应。
《魔笛》可说是他在多国游历所吸收的经验的集大成,
每个角色都具有丰富而生动的音乐性。
尤其是配角与反派的歌曲,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从不沾歌剧,也该听过这首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由于夜后的花腔女高音部分难度极高,常被认为是决定《魔笛》演出成败的关键。
本书还收录了其他莫札特的名曲,
像是第25和第40号交响曲、G大调第13号小夜曲......等。
说曲名太有距离,不如找了完整曲洗耳恭听,直接感受莫札特音乐中的纯粹与真善美吧。
你会发现,很多旋律其实你早就认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