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宝宝] 趴着溜滑梯是错误的吗?

楼主: carpfish (小鱼)   2017-05-22 14:36:40
分享亲子天下一篇文章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718
罗怡君:为什么溜滑梯不能往上爬?
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小孩:“只有我一个人在玩,为什么不能往上爬?”
公园里的溜滑梯和秋千,可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乐器材;而事情的另外一面就是,这两
样,也是孩子们人生中必有的争吵项目双冠军。
秋千数量不多,有争议的多半是等待多久、换谁荡的问题。溜滑梯则像是“进阶题”,考
验家长和孩子的是:插队、逆向往上爬、连续追撞。其中,“逆向往上爬”也是造成插队
争议和追撞的主因之一。
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每个孩子看见长长的滑梯,总有一股爬上去的冲动,这算是种“人往
高处爬”的天性吗?(别误会了,我猜的是“避难天性”。)
大多数的老师或家长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原因多为安全考量。不
能往上爬的规则,的确能迅速建立起共识和秩序,除了没有相撞的安全疑虑,也排除了任
何插队的争议,否则一直乖乖在上面等待的小朋友,哪有机会等到空档?
但是,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问问孩子,可不一定比核四议题简单。
当溜滑梯只有孩子一个人玩,她溜下来后想往上爬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阻止孩子这么做

这个流传已久的争议,意见大概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没有人的时候,爱怎么玩怎么玩,毕竟不同的游戏方法也是种创意。
另一派则坚持这是原则问题,而且就算没有安全疑虑,也要有公德心的考量(用脚踩上去
会弄脏滑梯)。
更细致一点的讨论与教养方式有关:若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原则有异,是否会让孩子混淆?
是否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可以改变而无所适从?或者被聪明的孩子当成一种反驳理由?溜滑
梯大多是混龄使用,有些年幼的孩子若无法判断,不就一团混乱,纷扰四起了?
溜滑梯的自创溜法
有天接妹妹放学时,她说要给我个惊喜,于是把我拉去学校的溜滑梯旁边,展现一段“特
技表演”,说穿了就是用一种看起来有点好笑,但其实很容易就跌下来的自创溜法。
对于这位谨慎“惜皮”的小姐来说,的确是目前人生中最大胆的肢体尝试。
“妈妈,怎么样?很厉害吧!”妹妹得意地说。
“真的满厉害的。你自己想的姿势喔?练习很久了吗?”
难得这么大胆,当然要好好赞美一下。
“我跟同学一起想的,而且大家都练很久喔!”
“可是下课的时候,不是很多其他班的小朋友也在玩吗?这样怎么练啊?不会弄到别人吗
?”我故意找麻烦地问。
真可惜溜滑梯旁边没装隐藏摄影机,不然真想还原现场,看看小孩们怎么“乔”事情。
“对啊!有别班同学的时候,我们就会帮忙看,如果有人要溜,就会跟自己的同学说不要
练,人少的时候才会这样玩。”
人生真有这么美好?虽然我相信,孩子们的世界自有一套逻辑和难以言喻的沟通方式,但
是,怎么可能都没擦枪走火?也许时机未到,我还是先耐心等待好了。
终于,擦枪走火了
果不其然,某天放学时,妹妹一看到我,立刻跟我分享今天发生的“大事”。
“妈妈,我跟你说,今天有一个二年级的人超凶的,他说我们不能这样玩溜滑梯。”
“喔,那时候你们是怎么玩的?”
看吧看吧,我就知道。
“我们就乱玩啊!那时候都是我们一年级的。大哥哥、大姊姊比较少玩溜滑梯了。”
“然后呢?”
“然后我跟同学就走了。”妹妹干脆地说。
“全部的人都走了?”
“没有啦,有一些其他班的还在,他们就改成正常地溜,可是我们不想那样玩,就先去玩
红绿灯了。”妹妹补充说明。
“是喔,那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吗?”我特别注意用词,可不想当个挑拨离间的妈妈。
“我只是觉得那个二年级的很爱管,讲话又很凶,结果他根本没有玩,只是想学大人一样
管人而已。”
我大吃一惊,原来那个二年级的没要溜喔?
“那……干他什么事啊?你们大家又没吵架。”我脱口而出。
“对啊!大概认为自己是二年级,长大了吧,想学老师跟大人的口气,一年四班也有个男
生这样。”这是妹妹个人的解读。
妹妹发表完高见之后,就开始说起明天想带什么东西去学校玩,我们针对溜滑梯的讨论到
此打住。
因为我发现,其实根本不需要讨论。
别让孩子陷入“一定要谁让谁”、“一定有对错”的思维里
这似乎是大人自寻烦恼的问题。
面对冲突,孩子们的弹性很大:玩?怎么玩?现在不玩?另外去玩什么?因为他们不认为
离开就是“认输”,现在不玩就是“妥协”。如果我们大人没有在旁边碎碎念地“灌输”
孩子一些意见(如:这样很没规矩、很没家教),那么他们对于这些行为的“评价”并不
多,只会针对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把问题愈弄愈复杂。
我们不够相信天下的孩子们:不够相信他们的纯真善良,没有孩子存心想欺负别人;不够
相信他们有能力判断该怎么应对;不够相信他们彼此能沟通,他们的世界自有公平正义。
当然,我相信绝对有其他案例反映出不同情况,但下一次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能不能
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无条件支持他们的决定而不评价?
别让孩子陷入“一定要谁让谁”、“一定有对错”的思维里,因为最后为难的大多是自己
,不是别人。
★思考的延伸……
除了文中描写的经验,当然,在其他地方也遇过全武行的激烈场面。虽没有什么统计数据
,但巧合的是,几次较大冲突的案例都发生在大小孩(五至七岁)和小小孩之间。
从旁观察的猜测是,大小孩的表达速度与能力比小小孩成熟许多,而他们游戏时较无耐心
或无法理解小小孩的回应讯息,很有可能直接以推、拉、挤的动作,代替口语沟通。小小
孩对突如其来的接触来不及反应,而放声大哭,这一哭,就容易让陪伴的大人以“大欺小
、大不让小”的方式诠释整个过程,接下来的气氛自然更加紧张。
我的建议是:先带着孩子在旁观察正在玩溜滑梯的人,让孩子自行理解当下现有的节奏与
潜规则(每个滑梯可都不太一样),引导孩子观察其他同伴;当孩子自认准备好的时候,
就可放手让他尝试融入,或许他会做出其他选择甚至有其他反应。
与其当个现场制定规则的纠察队大人,不如练习当个善于潜移默化的好教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