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scmrsc (肥宅)
2017-02-06 08:11:56最近把这两件事都处理好了,还去参观产房和参加妈妈教室,心得一并写在下面,
供在美国生活的妈妈们参考。
※ 引述《mscmrsc (肥宅)》之铭言:
: 标题下得有点烂,请大家多包含,
: 我现在满32周了,目前旅居美国,
: (原本好想回台湾过年的啊啊啊~孩子生了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台湾啊.....)
: 也有医疗保险。
: 想要请教也在美国生活的妈妈们一些问题:
: 1. 美国小儿科医师选择
: 妇产科给我的手册是说怀孕满七个月后要开始找小儿科医师,
: 请问大家真的有一次选定好几个医师,然后一个一个约面试吗?
: 如果有的话,这样的面试要付费吗? 还是要打电话问保险公司呢?
: 我也上网看了很多面试小儿科医师的文章,
: 所以约了面试以后就是和医师聊聊彼此的理念合不合这样吗?
: 我其实对小儿科医师还没什么想法.......感觉约了面试后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 想问问也在美国的妈妈们,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 或是有什么事情是我在找儿科医师时一定要注意的呢?
在上网看了当地小儿科医生评价,又对照自己的保险公司提供的名单,
我和外子选中一位医师,她评价不是最好,但学经历都很不错。
然后约了面试,不用额外付费。
当然我也上网作了功课,看大家都会问哪些问题,注意诊所哪些细节,
这些资讯google即可。
当天有提前十分钟抵达诊所,
看一下环境整洁以及生病和健康的儿童是否有分开的候诊区,
诊所本身不怎么华丽,但是看起来生意很好,病人很多。
诊所助理带我们进单独诊间,问我们基本资料后,就换医生来自我介绍以及诊所介绍。
其实这些医师也很专业,我问卷上的问题还没问出口,
他就已经回答得差不多了。
我觉得很不错的地方是这诊所除了有分病儿和健儿候诊区外,
还有新生儿候诊区,专门保护还没什么抵抗力的新生儿。
然后不但有same-day appointment,也有after hour的联合门诊,
当然还有护理师咨询专线以及24小时oncall的儿科医生专线,
另外也全力支持妈妈亲喂。
我们额外问了婴儿搭长途飞机的问题,
他建议等到宝宝六个月后,打了几只基本的疫苗有了抵抗力后,再搭飞机比较好,
但他也建议要在八个月之前,
因为八个月到三岁这个区间的宝宝处于非常难控制的阶段XD
如果要选定这个医师,也不用什么手续,
去医院生产时跟护士说医生的名字即可,
等宝宝出生后医院会通知医师来检查宝宝,
如果医师当天休假,会请诊所其他医师来检查。
老实说医师本人不太讨喜,他态度亲切但是说话很快很像鸭子,
但这和他的专业无关,
那至于宝宝和他的互动怎么样,因为宝宝还没抱在手上,无从观察,
在和外子讨论后,我们就决定先选这个医师,
等宝宝出生后观察实际看诊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换医师。
不过先前板上妈妈们给我的建议也很准确,
像我和外子这样没坚持什么特殊育儿法(例如自然疗法或拒绝疫苗)的普通家长,
其实只需要一个可以沟通的医师就好了。
当天医师还送了一本和新生儿有关的书给我,现在正在努力阅读中。
: 2. 保险给付的电动挤乳器
: 我目前的保险有100%给付电动挤乳器,上次问了妇产科医师的助理,
: 她说32周后再申请就好。
: 今天打电话去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给了我两家厂商,叫我跟厂商联络,
: 但需要请医师提供prescription
: 请问大家申请挤乳器的流程也是这样吗?
: 在挤乳器选择方面,
: 我看美国的妈妈好像都选Medela pump in Style 或是 Spectra
: 请问大家比较推荐哪一款呢?
: 谢谢~
虽然说保险公司叫我去跟妇产科医师要prescription,
但是我后来没去要。
因为有板友妈妈推荐我一家供应商,正好也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我的供应商之一,
我就上他们家网站点一点,选择我要的挤乳器后,上传保险资料和医生名字,
就坐在家里等收货了。
因为供应商会自己去连络诊所要prescription。
我最后选了Medela pump in style advanced,还不知道好不好用。
我大概是33周时处理这件事情,并没有等到36周。
所以保险公司出险也满快的。
另外提供参观产房和妈妈教室的心得。
其实我们是先选定医院,等到34周时才去参观产房。
主要是为了了解check-in动线,怕到时候慌了手脚。
不过也有满多参观者是才刚怀孕,还没决定要在哪里生,到处参观产房。
我觉得在生产前先去参观产房的确满好的,
因为医院的有些入口晚上可能会关闭,
所以先了解一下车要停哪里,那个入口一定会开,其实是很重要的资讯。
等到入院后,产妇会先被送去观察室,看看达到待产标准了没,
如果没有的话医院会叫你回家,如果达到了就送进L&D待产。
这家医院的L&D不大,床看起来像变型金刚,产妇可以坐着生,目前还有点难以想像。
开刀房就在旁边,有状况的话也是马上就可以推进手术室。
有趣的是L&D区附近有小厨房,里面提供energy bar和水果,可以自行取用。
他们鼓励产妇在待产时要进食,但是不要吃太多还有吃太油的东西,
因为晚一点都会吐出来(这样真的要进食吗?)。
所以我想应该是怕陪伴者肚子饿吧XDD
生完后会被送去一般病房,都是单人房,也有浴室,看起来很温馨。
那没什么状况的话自然产后24小时就出院了,剖腹多待两天。
医院有供餐,主要陪伴者也有得吃。
接下来是妈妈教室心得。
之前看到板上妈妈们对于妈妈教室的想法,好像都偏向厂商宣传性质较多。
但我们在美国上的妈妈教室就真的是上课性质。
我没选择childbirth class,因为要$80USD,而且要上八个小时,
想说线上的教学影片看看就好,因为生产时会有医护在旁指导。
我选择参加婴儿照护和母乳教室,一对夫妻$20USD,四个小时的课程。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月子中心,生完后回家就真的要自己来了,
还是先系统性地了解新生儿照护比较重要。
参加的都是新手父母,大家学怎么包婴儿,喂奶换尿布,
都是一些很基本的观念和照护。
因为还没开始照顾孩子,我也不知道这些资讯到底实不实用。
不过我觉得这是让另一半参与的大好机会。
我和外子上完课后就开始拟定作战计画,虽然说到时还是得要且战且走,
但两个人讨论后有共识,感觉就没这么可怕。
以上就是最近跑来跑去得到的资讯,
之前在板上得到很多版友妈妈的回应,
想说自己也来贡献一点资讯好了,
在美国生产感觉真的有点孤立无援,
希望以上的资讯也可以帮到大家。
另外想要和从PO文内容猜出我们夫妻真实身分的朋友说一下,
我们在社群媒体上没有透露出我们即将要有宝宝的事情,
直到宝宝抱在手上之前,我们都不打算说,
如果你是我们的好朋友,其实不过问这件事情,我们会比较感激,谢谢。